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陽明心學不是高深學問

由 陳不訥 發表于 人文2023-02-02
簡介關於這個解釋,我只能說,知的本來就知,無需解釋,但是不知的按字面理解只會更加無知,因為這個解釋很容易被人誤解

文言文中的不肖是什麼意思

講陽明心學的人很多,其中不乏一些大咖級別的人物,本人不才,也淺談一下自己對陽明心學的理解。我能講,是因為我感覺我們日常生活中都充滿了陽明心學,它是一種現實的頓悟,而不是高高懸掛的深奧學問。

陽明心學不是高深學問

本人曾經看到一個關於”知行合一“的解釋,頗有些意思,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作者的意思是,

我們沒有知行合一是因為自己不知,如果真知了,那肯定會去執行。他舉了個例子,大家都知道讀書好,都知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堅持讀書,所以你還是不知讀書的價值,如果你真正知道讀書的價值,比如給你兩千塊讓你讀一天書,那你肯定會去執行

關於這個解釋,我只能說,知的本來就知,無需解釋,但是不知的按字面理解只會更加無知,因為這個解釋很容易被人誤解。

還是讀書這個例子,如果你能正確對待讀書的態度,它的價值不應該用金錢衡量,當然,讀書可能會對你賺錢有幫助,比如讀一些專業技能方面的書,但如果直接跟金錢劃等號,那就充滿了功利思維。

陽明心學不是高深學問

功利思維會在某種程度上更加讓人無知,讓人失去客觀的判斷。這個很好理解,就像商人買猴子的龐氏騙局故事一樣,開始,商人出錢買猴子,村民因為賺錢的驅動力,去山上抓猴子賣,村民對賺錢是知,但是對整個騙局知嗎?

很顯然不知,最後商人把猴子的價格哄抬到高點,然後又讓助手低價把猴子賣出去,等村民買完低價的猴子想高價賣的時候,商人已經跑路了,村民最終為自己的貪婪買了單,而人性的貪婪就是王陽明心學中的私慾。

王陽明心學有三大核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而現在講王陽明心學的很多營銷號,只把重點放在了知行合一上,雖然各種延伸解釋都非常精彩,但語言文字是有漏洞的,很容易出現歧義。王陽明心學不是靠語言文字理解的,而是靠感覺,而感覺的最終來源就是致良知,只有致良知才能夠真正知,也才能夠知行合一。

關於良知的解釋,用我膚淺的理解就是同情心和羞恥心,它是源於我們內心深處的一些毫無理由的感覺。這些感覺讓我們產生了道德的概念,比如同情心張揚著我們的善念,羞恥心約束著我們的邪念。當然對於人的善惡很難給出一個比較客觀合理的解釋,就像對於人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討論一樣,但是不管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理論,都有一個共同點,勸人向善!所以良知的形成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都不重要,只要能致良知就好。

陽明先生也對良知做了完美的解釋,就是革除私慾後的直覺。

我們直覺很多,即使有私慾你也不能說全是壞事,那我們應該怎樣區分良知和私慾,又應該怎樣革除私慾?

透過陽明先生龍場睡在石棺裡,我就有了一些啟示,什麼人能最大限度地革除私慾啊!那肯定是將死之人,將死之人他對那些功名利祿還感興趣嗎?人在那個時候肯定會最真實,所以中國有句老話”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大家要是看過《我是餘歡水》那部網劇,可能也會有些感觸。劇中主人公被誤診為癌症。原本很窩囊各種小心思的一個人立馬性情大變,那些世俗名利對他已經毫無約束力,他達到了一種無欲則剛的狀態。他可以直接抨擊不公,虛偽的職場環境和關係,可以直接制止鄰里不文明的行為,甚至敢一人對抗整個犯罪集團,他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就相當於致良知,做到了知行合一。

陽明心學不是高深學問

我們反思下我們當下的社會環境,整個氛圍都是充滿了私慾,我們感覺壓力大是因為整個社會金錢價值觀的強制輸出。車房條件成了衡量婚姻的標準,金錢多少成了衡量個人成功的標準。我們學會了各種攀比,我們學會了各種揣摩,我們學會了各種偽裝,唯獨放棄了真實。

比如孝道,不一定只是物質付出,真誠對待就好,老人孤獨,更需求家人的關懷。我非常討厭那種把孝道跟福報進行掛鉤,人孝道他就是源於良知,甚至為了親情會犧牲自己,並不是為了自己索取什麼,相反,過多地強調福報,就把個人的私慾強調了,本來很純粹的東西,搞得複雜了。

我們生活在訊息萬變的時代,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里,很容易幸福被打擾,痛苦被誇大,就是因為我們的精神內耗。我們接觸了太多的資訊,同時也被植入進了各種意見,各種觀點,不同的情緒交織在一起,有時候它們彼此矛盾,彼此衝突,就是因為沒有探尋我們的良知,其實這些資訊本不該屬於我們。

陽明心學不是高深學問

所謂心即理,就是說能夠真正源自我們內心的真實感覺,它來自行中知。

我記得10年前看過一個故事,一個經常半夜翻牆去網咖的高中生,有一天晚上翻牆還沒過去,不知道看到了啥,立馬從牆上跳了下來,狂奔回宿舍。從此以後,他像變了個人一樣,刻苦學習,再也沒去過網咖,跟他一起的同學都傳言他那一晚遇見鬼了。直到高考結束,那位學生金榜題名,他才吐露那一晚見到的不是鬼,而是來給他送生活費的父親。由於父親從鄉下到縣裡的時候,時間太晚了,父親又不捨得旅館費,只在牆角蜷縮了一晚上,恰巧被半夜上網的兒子看到了,才發生我前面說的一幕……

我相信,在見到他父親的那一刻,這個孩子已經真正感悟了孝道的含義,這是一種現實體悟,超脫任何至理名言的觸動,這就是心即理。

所以有時候我們以為我們知,是真知了嗎?我們知俄烏衝突嗎?我們知國家政策嗎?我們知孔子、孟子嗎?……我們甚至連我們自己都不知,因為明天的你很可能就會否定今天的自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