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道德經》詳解 道篇(1-9)

由 一象意一 發表于 人文2023-01-28
簡介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環境裡認識到需要的獲得是有法則(條件)的,人類為了需要而採取的捕獲、採集行為是在一定的、有規律的環境中進行,在生活勞作中不斷總結認識,提煉出人類社會自己的秩序(規矩),逐漸形成人的道德與法則,遵從道德、法則來自我約束、自

矜寡孤獨廢疾者的獨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詳解 道篇(1-9)

1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字詞:

1道:本義路徑,方向。引申法則、規律,方法、技術。道可道也,前“道”名詞,後“道”使動用法,名詞作動詞用,講述義。

2恆:本義長久,經常。戰國楚簡文字寫做“亙”,在不同的語境裡有不同的讀音,heng恆/gen根/ji極。

3名:人或事物的稱謂;用語言或文字描述事或物,給他下定義;引申至名聲、聲譽;叫出,說出;佔有。名可名也,前“名”名詞,後“名”名詞作動詞,解釋義。名,是人類的行為,實質是對物質和意識的佔有,是歸屬。

4無:無,沒有,不要。楚簡本為楚國文字“亡”,帛書本通做“無”。

5有:本義存在,指事物產生存在。有,它可見、可知。有、無是表狀態。

6欲:慾望,想得到某種東西或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想要、希望獲得。

7眇:人的眼睛有一隻比較小或獨目。古人認為這種現象會看不遠或看不清,即認識不足,但是卻能無慾而滿足。帛書同“妙”:美好。

8噭:呼喊,哭嚎。孩子哭了就兩件事,一是要吃飯,二是排洩,人的呼喊哭嚎是慾望外在的表象。帛書“噭”同“徼”,徼:求。

9玄:深奧不易理解。

譯文:譯文一以無名、有名解,譯文二以有、無解。

一、 道,可以講述出來,道不是永恆的。這個道可以用個名詞來解釋它,名不是長久的。萬物初現時是沒有名來解釋它,用名來定義萬物的是人的認識。所以經常沒有慾望的來探查他看不見得原因,經常有慾望的用來探查他的需求。無慾、有欲兩者同出於慾望,名不同卻講一件事,深遠又深奧啊,是瞭解人本身的大門。

二、 道,可以講述出來,道不是永恆的。這個道可以用個名詞來解釋它,名不是長久的。無的狀態是名萬物的初始,有的狀態用名定義萬物是人的認識。 所以經常沒有慾望的來探查他看不見得原因,經常有慾望的用來探查他的需求。無慾、有欲兩者同出於慾望,名不同卻講一件事,深遠又深奧啊,是瞭解人本身的大門。

釋義:規律與法則

【道】是老子總結出:萬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需要,萬物的需要(人擴張為慾望)具有一定的規律、法則;道是萬物存在的基礎,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道是人認識總結的認知,因此有侷限性;道是層層遞進的,具有發展性。

道是以人的需要為起點逐步擴充套件成慾望後認知的規律、法則。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環境裡認識到需要的獲得是有法則(條件)的,人類為了需要而採取的捕獲、採集行為是在一定的、有規律的環境中進行,在生活勞作中不斷總結認識,提煉出人類社會自己的秩序(規矩),逐漸形成人的道德與法則,遵從道德、法則來自我約束、自我促進,人類運用規律在實踐中不斷認識、發展是人類生存的方向。

人類有序發展自己需要的同時,法則必定要實時更新。道的認識在不斷的再認識,不斷的運動變化再總結認識。道與名在揚棄下不斷髮展,道在增長,名在變化。老子的道是在探究人性多變的根源,老子認為人的需要(慾望)同萬物一樣是有規律可循的,是有一定的規則、法則來約束或促進的,人才能進入良性發展的道路。

老子的“自然”如同一個法則的創立者,開天闢地哺育萬物,天下萬物依照自然的規則執行。道是可以認識它,能運用它,但它又在變化。人的慾望是多變的,在一時、一天、一季、一年隨著人的需要或生或滅,有時是一瞬而生,有時是“欲”藏千里,但是又萬變不離其宗,都是人的慾望。慾望是人類生存需要的根源,人對衣食住行及在社會中不同位置(即人在社會中的多重角色)反應出的喜怒哀樂在得與失之間反覆,這些反應或獨立產生或複合產生造就了人生百態。

人從出生之始慾望就伴隨一生,由簡單的生長慾望到佔有一切的慾望。眼看到的,手能抓取的,甚至是聽到的都能產生反應。慾望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中無限擴充套件,慾望的粘性觸角無限延伸,一路擴充套件,認知世界、認知自己成了人類發展路上的必要過程,掌握認知運用法則創造未來成了終極夢想,體現出了人類主觀能動性的強大力量。

什麼東西有利或無利甚至傷害於人,就有了知識積累的傳遞——【名】(人類語言標記),名是人類為了需要、慾望在環境裡對物質的佔有確認,就有了對物質的命名,物質就得到了人類的認可,有了歸屬。名便於資訊傳遞、刻寫記憶,加快人類成長,這就是人類能成為萬物之王的力量,找出發展規律規範人類的行為,用法則約束和促進人類發展是人類文明的體現。

慾望促使我們不斷學習、不斷認識,在生活中用最佳的獲取方法維持生命的延續。我們可以給某種物質現象或精神(意識)現象下定義,運用人類創造的字詞——“名”來說明它與人類的關係。說明它的存在(實)與消失(虛),隨著物質轉化“名”的定義也在不斷更新,水的形態在液態水、氣態蒸汽和固態冰之間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有了水至柔、水至強的功用性認識,體現了人在自然中掌握自然、運用自然的有為與無為。

【無】是混沌的自然狀態,物質聚整合型前的狀態,無是物質之間或輔助(增)或消除(減),或聚合或排斥,是物質分類的開始。舉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說明老子的無,無猶如大地,大地是自然法則形成的物質,人類在大地裡不斷地建立自己的需要,在古代人類對大地的認識只是在看到的表面,卻能在大地裡依照自然的規律再播種、收穫來滿足需要,生活裡需要的方方面面都在土裡產生,這就是無的運用。

【無名】是人類還沒有發現、認識到的物質,卻依照“道”的規律在執行,即人尚未認識到它、運用到它,但都具有近似的規律、法則存在著。老子的“無名”不是空泛的沒有,是人的認識不足(自然不言,規律可見)。

【有】是物質存在的狀態,是物質構成後的內容與形式的一體,按照“道”的規律、法則執行,是人類認識的物質總和。【有名】是人類認識到的、得到的、應用在生活裡的物質和意識及其規律。一“有”而有三方面:一種是有利人的維持、持續;一種是傷害人的剷除、消亡;一種是無利也無害的放置,這是人的慾望支配的最基本行為,也是古人認識的人與自然最簡單相處的觀點,為人的需要、慾望服務,要麼保留加強,要麼消除衰弱,要麼放置以待發展。今天我們認識到了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關的,保持、改善、加強自然環境貼合人類的發展,為人的“有”提供有利條件。

老子的無為是一種為了“有”而實施的輔助行為,老子的無為是依照自然規律的為“有”,“故恆無慾以觀其眇”的“無”用沒有來解釋就背離了老子探究的根源,萬物都有慾望(物質在形成機制的推動下,外在形式與內在內容都佔有一定的時空和反應),物質沒有了“慾望”就沒有了存在的可能。【無慾】是自然物質保持階段性的基本狀態,人的無慾是保持需要,是滿足、知足待開發的狀態。【有欲】是在需要的基礎上延伸,或是“眼前”的,或是“遙遠”的,能夠滿足需求的。慾望是發展的,隨著時空(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慾望不能脫離自然和人類發展的規律。

恰當地運用慾望是人類進步的動力,反之是自我毀滅。需要(慾望)是人的言行動作的發源地,是大腦活動的基石,慾望猶如人心裡盛開的妖豔之花,生存需要就是培植它的沃土。人的行為語言在慾望地催動下千變萬化都在表達一個目的——利的佔有與分配,是利己還是利於他人乃至利於天下,就有了士的上中下的認識,就有了聖人的“自私”,就有了人的慾望衍生的橋樑性工具——語言(生命的養育、學識的傳承)、行為(採集到種植、維持到創造)的有為。有為無為是遵守規律、法則的實踐,在實踐中運用規律解決人類有為路上的困難。

【有為】是為了獲得需要創造、建立適合人的環境,是人類發展的規律,在自然與人的環境裡運用規律、法則的為有。【無為】是自然的“道”,是人類為了獲得需要,必須遵從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為有。用自然的、道的“慾望”規律和人類慾望的社會規律互相作用,在實踐中“無中生有,有中生無”, 無為、有為都是人為,有欲、無慾都是慾望,善的因為符合規律穩定而持續,惡的因為違背規律膨脹而消除。

慾望要貼合實際,人有遠大目標,遠大目標也是從基礎做起。拴住慾望,套上籠頭,把好韁繩,讓慾望成為弛聘的良駒,人生才能有其妙。

2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楚簡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亡之相生也。難,惕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型也。高,下之相浧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是以聖人居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怠也。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字詞:

1之:“之”趨向動詞,是前往某處,或趨向某處。之:本義出,生出,滋長;往,朝某個方向

2美:音mei,楚簡文字左右結構,“媺”字一分為二,前美從【山一幾】從攴。後從【山一幾】從女。是書寫上的簡化,還是有所指,代考。

3相:從木從目,本義察看,仔細看。

4難:此處字有兩音,一作二聲“難”,困難,阻礙;一作四聲“難”,災難。另一音“nuo”,義為變亂,與四聲“難”文意不符。《尚書?說命中》:“禮煩則亂,事神則難。”言行要有禮有節,事神要處處小心,要避開讓“神”不開心不高興的言行出現,事神就成了一件難事。

5惕:小心謹慎,戒備。帛書皆作“易”。

6浧:音ying,滿。

7志:意向,記號。志,本義志氣,意願;心情;神志;標記,記號。<動>有志,立志,;記載,記錄;敘述;做記號。

8音聲:音長,聲短。

9怠:楚簡字從心臺聲,怠,懶惰;輕慢,不尊敬。帛書作“始”,開頭,最初義。

譯文:

天下都知道了美,大家都趨向美、成為美,令人厭惡的言行也就停止了。都知道善趨向善,不善的行為也就停止了。有,在無裡面建立;困難,因擔心害怕而生成;長,有短的相比較而認識;高,有下的盈滿做基礎;音,有聲相附和而出;先,有後相跟隨而體現。因此聖人一直用無為行事,以自然法則為師,萬物生長並加以扶持,有所作為卻不標榜自己,有了收穫卻不佔有,正因為他不是獨自佔有,因此不會失去。

釋義:趨向在現實的對比後產生,更具象

什麼是“為”?甲骨文的為最形象,一隻手牽著或引領著象,是人的行為狀態。老子的“執大象”是大的為。“為”是人的行為動作,運用人類演化出的器官觀察世界、認識世界到利用世界、創造世界,為是從人的最基礎生存需要擴充套件到對物質與意識的需求混合體——慾望需求做出的言與行。

為有方向,為有主動也有被動,為有繼承與斷絕,為有建立與破壞,為有善也有惡;為有一系列外在的、內心的活動。為是人的認識,為是知識的傳遞,為是技術的發展,為是力量彙集。“為”是人有目的的言行,認識的不同會有不同的言行。老子認識到人的“為”有兩個方面:有為和無為,為的目的是創造有利的條件來滿足人的需要、需求、慾望。為了讓人更好的生存下去,古代由狩獵、採集到圈養、種植,由狩獵範圍的擴大到種植土地的伸展,人為了活下去建立了人類自己的社會,人與自然在融合(適應或創造),人與人在交流(多種方式),為的目得很單純,為了自己活得更好更長久。

為了更好就出現了或善或惡的手段,為了獲取的快與慢出現了誠信與欺詐,更有甚者為了某個集團的利益用經濟、軍事、文化思想上侵害、控制他國,放棄了人類自己總結出的規矩(道德與法律),製造矛盾、挑起爭端乃至戰爭。

在“為”的過程中,對比認識成了人類生存的最基礎技能,獲得食物的好壞多少決定了人類的生死存亡。在實踐中不斷總結認識、記憶、傳遞,擴充套件了食物的來源,節省了再次辨識的時間,對比選擇加速了人類的發展,為“有為”指明瞭方向。

每一種現象並不是孤立的存在,現象的真與假必然與環境(人與人、人與自然)相關聯,有“為”就要考慮到事物引發的連鎖反應,顧慮多了就束縛住了“為”成了“難”,而熟知、運用法則規律就能處理好彼此相關聯的關係。

美是主觀意識對客觀存在的再認識,這種再認識是在需要的基礎上對比和選擇。美是具有社會性意識,是集體達成的共識。一個人認為的美只是自己的感官對應物質或精神之後,觸發大腦的想象連線記憶中的興奮點使神經元產生生物和化學上的刺激反應,再次催化想象形成對觀察物的再認識,用虛構、誇張、神韻、氣勢、意境、情感等等意識來滿足自己的佔有慾和支配欲,達到身心愉悅。美是個人觀點,它產生的基礎是個人的心理反應,是在一種“悠閒”的狀態下對物質形態的再認識,美也要獲得集體的認同。

悠閒,遠古時代人類獲取食物時會面臨諸多不利的因素,野獸的反抗與襲擊,自然環境的突變,不同部落間的侵害等,為了保護個人所得不得不快速隱藏或回到居住地,讓緊張的情緒歸於平靜,讓疲憊的肌肉得到舒展。在平靜之後享受食物之前用來觀察、處理食物的這段時間,可用“悠閒”一詞來描述。

對比——如果是多人參與的“活動”認識會更豐富,譬如收穫了滿室的稻穀之後大家坐下來察看它的形狀,有的稻粒乾癟分量輕,有的稻粒飽滿分量重,稻粒的大小輕重決定了食物的多少,比較之下飽滿的稻粒能滿足人對食物的需要,預留這樣的種子成就來年的豐收就有了基礎。個人的認識擴充套件到集體的認識,稻粒的飽滿就成了一種最直觀、最原始的美,這個美是能養育生命的美,飽滿、健壯就成了集體對稻穀之美的認識,沒有對比、比較就沒有美的產生。

古人對美的認識是樸素的實用的,古人對美的描寫是寫實性的誇張。一個人對美的判斷基於自身需要的再認識,有時是個人慾望的滿足,有時是從集體認同中而獲得滿足。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獲得美的滿足也要滿足社會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一個人或一個團體組成不了人的社會。人類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美不再是私有的需求,更是人類追求的方向。

美是滿足是愉悅,能填補人在物質和精神(意識)上的需求,這種認知由個體傳遞到集體,在生活的各個角落滋生蔓延。美是個性的認識,美是共性的認同,在共性的基礎上可以保持個性,個性需要共性的支援。圖形、色彩具有誘導性,個人的創作是個性的彰顯,而這種展現需要有集體的認同,最基礎的入點就是作品善與惡,特別是在教育層面必須要有共性的認識。

美是主觀意識對客觀存在的再認識,美是抽像的,它必然產生在一定的具體形象上;美是個體的認識,具有自私性、封閉性;美具有社會性,美要認同,必然對美有最基礎的共識(視覺的、意識的共性);美有功利的延伸性(自然的調和、生物的繁殖、社會的創造)。美是人類意識的“撫養”的花,五顏六色令人眼花繚亂,美是“人工”加工的圖畫,有黑也有白,美無所不在。

老子的“美”是人性的美,是對人的行為的再認識,汲取出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美(道、德、仁、義、禮;自足、自傔、自正、自樸),人的美是法則道德的彙集,是人性的抑惡揚善,是人性最普遍的美——仁愛(養育、守護),也有無私對天下的大愛。老子不強調人人做到,只要人人都趨向美就是人的美。

模仿是人類教育的第一步!模仿是個體意識對客觀世界記憶性的簡單複製,對比是主動性趨利避害的選擇,再認識、再創作是人類文明的基石。一種現象的產生必有其產生基礎,有其內外聯絡,有其規律。

在對比認識之下規矩出現了,指導性的法則、規律也逐漸清晰並加以實踐、印證,在認識再認識的實踐過程中運用法則、規律來指導人的“有”與“無”向有利於人類的方向發展。

有、無,難、惕,長、短,高、下浧,音、聲,先、後,是老子或是前人觀察到的諸多現象,是互為因果的關係。在因果關係中發現事物發展的方向並運用,會更好的有為與無為,用弗怠、弗志、弗居的心態而為,以達到美善的天下。

3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柔)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字詞:

1上:本義高處,上面;崇尚、提倡;指定方向。同“尚”,象形字,本義增加,引申引申為尊崇、注重。做人到了一定的高度,有良好的人品德行讓人讓人尊重、推崇。

2賢:從貝臤(qian/jian)聲,《說文》多財。漢後的“賢”是有賢能、才能的人,多“聖賢”合用,指品德高尚、有智慧的人。不上賢,不推崇聖賢,中國人的祭祀就不會存在,甚至文化的傳遞都沒有了載體。民之爭,只有利益的爭奪,而產生利益的都是出自對物質和精神的需要。戰國後期,“賢人”成了獲取利益的代名詞,得賢者有天下成了自上而下的認識。

3虛:本義大土山。空虛;使動,使其空、不自滿。

4心:指思維意識,古人認為一個人平靜後,只有心在不斷跳動,是人最重要的器官,也是思維意識的來源。

5實:使動,字義充滿,果實。金文“實”房屋、田地、錢財的聚合。

6弱:弓弦松而無力,本義差,力氣小。弱是無用,不能攻也不能守,能否生存都是未知數。老子貴柔,柔不失本,柔能抗拒也能容納。

7無知:此處“無”字是衍文。無知,沒有認識,即脫離了自然和社會,對規律、法則的認識為零,在生活裡只能四處碰壁,咎由自取。人可以被他人一時矇蔽,但現象不可能長久隱藏,對規律、法則的認識也會逐漸清晰。知無慾是老子一書重要闡述的點,無知有悖老子。

8已:停止。

譯文:不崇尚金錢,使民眾不爭財奪利;不用金錢衡量稀有的物品,使民眾不做偷盜的行為;不展現誘發慾望的東西,使民眾不為慾望亂心。因此聖人的治理理念,要埋葬他不切實際的想法;滿足現有狀態;調整他的行進方向;加強他的修養。常使民眾知道無慾,使民眾知道不能莽撞行事而停止,就沒有無法治理一說了。

釋義:

不憑誰得到的財貨多為上,使民眾沒有攀比之心,但是逐“利”是人生存的基礎,在個體需要的基礎上需求變得越來越廣,由客觀對比漸變主觀攀比,慾望的擴張成了獲利的最佳途徑。金錢原本是誠信的產物異化成了金錢崇拜、萬物皆可錢、金錢萬能論。

錢的概念是在替代的認識上產生,以滿足物物交換的快捷來擺脫瑣碎的定值過程,由個人的認識到集體的認同而成為普遍的共識,錢是道德、法則的延伸——誠信的憑證。(自然法則:樹木用果實和動物做“交易”換取種子的繁殖,生物間存在的關聯關係)

人類在上古時代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捕獵者,能否存活下去,由力量與知識決定。由單一家庭向部落發展的過程中,所獲食物多少決定人類的發展程序,在這一程序中,有的家庭捕獲多,有的家庭就沒有捕獲,因生存需要就有人會產生搶奪他人物品的行為,或以乞求他人的方法獲取物資。

當小部落發展成大部落,語言的使用愈來愈規範,語言交流的能力愈來愈強,認知力也隨著增長,集體勞作,收穫的平均分配,使人類社會步入了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對個人行為的許可與限制、獎勵與懲罰,使部落內公認的道德也逐漸發展,在部落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規矩(法則)可循。

生活物資的平均分配,卻忽略了個體所需的大小多少,有的不足,有的盈餘。這裡認識到的盈餘——即個人佔有的私有。有人會出借盈餘,也有人會儲藏盈餘,不足者因為道德法則的限制,不能使用暴力方式強取同一部落族人的物資,交換獲得或博取他人善心獲得就成了在法則內的合理行為,在交換中物物對比“價值”的概念產生了。私有的出借不會是無條件的,要有一定的抵押或交換物品,其價值由雙方所需對比而定,更主要的是必須有個人的標記或首領認同。標記的存在就有了借貸與贖還的關係,就有了信與不信的認識,借贖關係由甲乙雙方的私定到整個部落的公識,由借贖關係發展到交換、交易關係指定場地的誕生——墟(交易場地,集市)。交易不斷達成擴大,交換的人愈來愈多,指定一種物品作為交易的憑證(信物)就有了創造性的認識,錢的初始形態貝殼幣,或許還有更早替代品出現。

一枚枚代表了不同物質或精神(意識)產品價值的貝殼流通在每個人手裡,不知道用一種物質代替所有產品的認識對當時的人會有什麼樣的大腦衝擊,這個認識需要多長的時間才會有共識,產生了什麼樣的法則,建立了什麼樣的“資料室”,設立了什麼樣的機構來管理?周朝前的文字記載流失殆盡,只存留了占卜的甲骨、記事祭祀的青銅器,錢的產生,只能用震撼天地來形容。

錢幣代表了“需要”,錢幣加快了流通,錢幣使分工細化。錢多代表了“佔有”,錢多能夠“驅使”,錢多讓社會“變形”。錢的概念泛化了,由為人服務的工具轉化為錢是人類獲得需要的“必要基礎”。錢能替代一切,人為了錢而奔命,為了獲得更多的錢驅使人的行為都有了指向性,在生活的每個角落無根而生。

爭是為了獲取,是生物存活的手段,在自然環境裡獲取來滿足自身持續的需要,爭的行為方式:勞動獲取、暴力搶奪獲取、分配獲取、交換獲取、非暴力搶奪的貿易、精神欺詐等等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的獲取。

老子的爭是人與自然特殊現象的抗爭,是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佔有慾擴張而引發的矛盾,老子認為天地、自然的環境是獨立的存在,人生活在這個圈子裡組建了人的社會,像天地圈養的“芻狗”,人與自然密不可分,但自然又有“她”自己的“道”,也會“惡”一下,人與自然也要爭,所以人依靠自然、運用自然的同時也要改造自然、創造自然,依靠人類的團結與智慧建立真正的人與自然的合一。

老子在生活中不斷地觀察認識,找到人與人之間產生矛盾的根源,認識人本身成了老子“貴食其母”的起點,一切由人的感官接觸到的與人相關聯的物質和精神並與之產生矛盾關係的基礎——人的需要(慾望)。

爭原本是獲取需要的行為,爭是自然狀態,不爭是社會狀態。人組建了社會的同時,由氏族基礎的道德認同擴充套件到國家法治的認同,以人為本的限制行為的法則也隨之產生,即佔有的合理性(歸屬)、合法性(共識),由此老子希望人類文明應該從自然狀態的“爭”轉化過渡到到社會狀態的“不爭”,有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趨向,但是社會狀態的不爭不是不去爭,而是有法則的守護,爭有法則,不爭是守護。

“賢”之後的“難得之貨”“見可欲”都是誘導性的認識,是產生爭、盜、亂的外因,都是慾望之果為基礎的“妖變”,即有可能成為犯罪的誘因,也有可能成為發展的動力,關鍵是人自身如何引導自己的慾望成為前進的力量。

爭、盜、亂皆由心(慾望)起,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就能“亡不治”嗎?人類的發展程序從未止步,慾望的疊加會給道德和法律帶來壓力,促使更適應發展的法則產生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聖人的治理理念,對“爭”、“盜”、“亂”的人要埋葬他逃離法則的想法,滿足現有狀態,調整他的行進方向,強壯他的身體,加強他的修養。

慾望無法強行堵塞,猶如古人認識的大禹治水。從現實出發,慾望在導、在疏,用知道(自然規律、社會法則)修德(加強認識、提高素質)來引導慾望走向不違背法則、規律的發展之路是老子的希望。老子“無慾”不是滅欲,無慾是認識規律後從自身再出發,規劃人生旅程的過程。老子的欲是有規律的穩步發展,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發展。

老子貴“柔”,物柔不失其形,人柔不失尊嚴,柔也勝剛。“弱其志”,是方向無力,道大曰筮,筮曰遠,遠曰返,人怎能“弱志”,志大的脫離實際就要“溺”一下、“柔”一柔,讓“志”有個清醒的認識,調整好行進的方向。

4道衝而用之又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

楚簡文:和其光。同其塵。畜其珍。解其紛。

字詞:

1衝:甲骨字本義,像水流淌,湧動。

2盈:充滿。

3湛:本義浸沒,引申為深。

4子:本義孩子;過去對人的尊稱,如先秦諸子。

5象:本義大象。帛書本字“象”。

6帝:帝,甲骨文,象形,權杖,四方共主的權力象徵。《說文》帝,上帝,王天下之號也。《爾雅》帝,君也。字典、字源解,甲骨文字形,象花蒂的全形。上面象花的子房,中間象花萼,下面下垂的象雌雄花蕊。本義:花蒂。

7先:本義前進,走在前面;尊崇,重視;開始,首創。

譯文:大道湧動,使用她的時候遊刃有餘,深邃得象萬物的宗主。調和她的光芒;附著一樣的塵土;蓄養她的珍寶;整理她的雜亂;浸潤啊感覺不到她的存在,我不知道她是誰,象帝建立的。

釋義:繼承與發展

自然的“慾望”看似是週而復始,實質是一種螺旋狀態的前進,在自然的斗轉星移裡,在日、月、年持久的“重複”下,古人對天象、地勢引發的各種現象擬人化,總結出人類發展過程中認識到的各種“名”,或有利或有害,組織成文化知識傳遞給後人。

“象帝之先”,“象”不同“像”,象是動物的大象。“帝”,權杖,法物也,甲骨文為一木上捆紮物指向八方,是最高統治者的象徵,“帝”不是神仙類的上帝。舜名重華,又名虞舜,《尚書》言“德至舜明”, 記載了舜“象為之耕”的傳說, 《史記》“明德皆自虞帝始”, 這裡的帝是明德之祖,是驅趕大象耕作的虞帝舜, 《絕越書》“舜葬於蒼梧,象為之耕”。

原以為《絕越書》有點水分,直到三星堆出土了百十根象牙,才知道古人馴象的地域範圍很廣,大象耕田不是神話。人類因獵食區域擴張或部落繁衍的分散造成大型動物的主動與被動遷移,因為人的存在中原地區的老虎北上南下,大象逐步南遷,熊貓躲進深山,狗熊亡奔遠邊,自此中原地域盡是人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生活區域的不斷延伸,華夏文明的火種向四方輻射。

象帝有德,德被天下,和其光——普遍的仁愛,舜帝即經歷了父不義而不離、母不慈而不厭、弟不恭而不怨,不離不棄化愛愛之而愛天下;同其塵——持續恆定的公平公正;畜其珍——樸實、內斂、真誠、有信(廣納能者、培養人才);解其紛——知法理(規律)、立規矩(道德)、紓困解難。

中國古人認識的法則道德體系是符合當時人類生存繁衍的,也是我們現在推崇的道德基礎,只是慾望的烈馬踏碎了大地,慾望的膨脹與壓制引發掠奪與反抗,撕扯著人類自己,運用法則制衡慾望成了人類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共同認識。人性與道德是共生體,是人在組成簡單的人類社會——氏族部落時同步產生的。

大道依法則湧動產生萬物,社會是人的社會,人的慾望從個體、家庭、氏族、部落、國家由小及大,個人慾望擴充套件到國家慾望,道德層次也逐步擴充套件,人性與道德是同步發展的。

人組建了社會,人類文明產生了,逐漸脫離了原始的獸性,但是動物性依舊蟄伏,就有了倫理道德、法治社會。聖,人類共識並模仿學習的標杆、模範,中國人用“聖”字來表述,聖人的言行符合人類發展的方向,繼承、發展、傳遞使中華文明延綿不絕。象帝之先,舜帝繼承並總結出了道德,廣惠天下,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道德始祖。中國管理者的傳遞是才能德行的傳遞,先秦認識的“宅天下”變異為秦朝後的“家天下”,漢朝更是發揮到了極致,才能德行的認識逐步淡化,皇命天授的思想逐步形成。

以人德擬想自然大道之德,以自然之德化為人德,自然與人統一起來,把華夏諸多帝者的美德提煉出來賦予大道,再“返”回人自身,祭祀知祖,知祖識“神”,以便更好的傳遞、繼承、發展,這是農耕文明的特有文化。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歟。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楚簡文: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至虛極也。守中篤也。

字詞:

1橐龠:風箱。橐,鼓風皮袋。龠,以口吹氣入孔。先秦為皮質,形不知,功用是鼓風吹火。

2與:楚簡《老子》楚文“與”,一解歟,感嘆詞“啊”。疑有所指,代考。

3虛:本義大土山;虛空。《說文》虛,大丘也。

3虛極:虛空,最高、最遠的極限,以風箱推測空間的邊線。虛極類似真空的狀態,但真空也不是絕對真空,在宇宙裡還有一種力一種場,相互糾纏,宇宙在擴張中尋找一種力量——平衡。太陽系就是一種相對的平衡狀態,當在平衡中缺失了某一環,力量失衡會引發亂象,而宇宙的力、場也會再次制衡使失衡再次平衡。

4守:保護,防衛。

5中:中心位置。中者,不偏不倚,中正順暢,偏則不正,則私,倚則執則怠。

6篤:忠實,一心一意;厚實、結實。

譯文:

天地不說仁愛,把萬物當做是一條草扎的小狗。聖人不說仁愛,把百姓看做是草扎的小狗。天地之間如同有一個風箱,能往復運動卻不彎曲,愈運動風力愈大。到達虛空的極限,一心一意堅守著中正。

釋義:人與自然的“中”

仁愛是動物特有的行為,生而養,育而長,是在特定的環境裡在一定的時間內對繁殖的護衛,植物也有類似的行為,但不明顯,更多的是依賴環境。古人認為天地像人一樣有大腦、有意識,就有了和生命一樣的慾望,但天地又不演說仁愛,生萬物養而不語,天地只知道依照道的法則執行,沒有人認識的“仁”的概念,沒有人憑藉自己的認識定義萬物之“名”思維,我們定義的“名”,在天地眼裡同樣不存在。

用草扎的小狗定位人在天地眼裡的價值,不以萬物為貴是天地的“觀點”,不貴則不生偏愛,不生嫉恨,養育萬物不求回報是天地的“大上”之德。天與地不會演說仁愛的概念,不會產生偏愛一方的意識,看待萬物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如同圈養小狗,不寵溺它也不遺棄它、感恩守護、尊老愛幼。為什麼有人會成為惡人、壞人,因為有人會利用他人的仁愛善良。

仁愛是養育,是扶持互助,這是“先天”之成與“後天”影響的關係,“後天”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即人在生存中接觸到一切因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在說明環境的重要性,但卻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向上發展是生物的特性,自私是普遍存在的綜合性屬性(自然的生物屬性、人類的社會屬性),是為了自身更好的生存在下去。人性在慾望的驅動下背離道德,有些人的言行勢必被利益模糊甚至消滅了原有的道德認識,只為追求個體利益而採取違背集體共識的惡行去獲取,會走向社會的對立面。善與惡、養與棄、正義與犯罪,人建立了自己的社會,就必定有公認的共同遵守的社會法則來約束和促進人的發展,仁愛是最基礎的,“中”是運用“規矩”的法則。

宇宙天地沒有“有”“無”的概念,萬物在一定的條件下自然形成(爭與不爭),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天地創造了環境形成了萬物,“設立”了自然的法則,或淘汰或發展,成長的路只有自己去爭取,這也是天地的不仁。天地不說仁愛是不言之教,聖人不說仁愛是法則的解釋有些人理解不了,只能用事實來說明,讓他在實踐中來認識。聖人不講仁愛,因為仁愛是生物與生具有的品質,動植物的生長、結果、繁衍、生存都有一種自然的“養育”。大樹開花接種,種子飄落到地上生根發芽都需要一定的環境,都要經歷自然的風吹雨打,種子附近的植被無形之中就飾演了“養育”的角色,在古人來看這就是無聲不言的仁愛,而動物的“仁愛”在不同物種之間對幼崽也有類似的情景發生,同物種“家族”中則是普遍現象。

老子的聖人是無私的大愛,不偏不倚,聖人平等地對待百姓,一視同仁,領導指引百姓,為其“有”,為其“無”。沒有了“貴”的概念則貴天下,沒有了“仁”的概念則仁天下。我們生活的這個空間像一個巨大的風箱,日月交替、四季輪迴,地實而天虛,虛而不空。宇宙像個風箱,有實有虛。天地聖人的“仁”好似風箱,風箱中間的拉桿被一雙無形的手推動(道的“慾望”法則),在虛實間運轉不知疲倦。看似到達極限的邊緣,邊緣又是另一個虛實的開始,運用規則不偏不倚,以利萬物。

“中”闡明瞭做人的方向,這是中國人獨有的意識,法則的認識與實踐,道德的起點,法治的基礎。中者,旗所在也,為令,為主,聚有根,散不失本;中者,區域的中心;中者,正也,不偏不倚,公平公正;中者,身在混亂中而保持本色,不為物誘,不為欲引,“怪、力”不亂心神;中者有家,有族,有國;中者,正道,人前進的方向,懲惡揚善、明辯是非,言語有規範,行動有準則;中者,有爭有不爭,爭是獨立自主互幫互助,不爭是相互尊重是守護;中者,根深蒂固,以人為本,化自私為無私而行天下。

修改文:本節與後節合併。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歟。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至虛極也。守中篤也。

至虛極也。守情表也。

萬物方乍。居以顧復也。天道員員。各復其根。

曰情。是謂覆命。覆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乃妄。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怠。

譯文:天地不說仁愛,把萬物當做是一條草扎的小狗。聖人不說仁愛,把百姓看做是草扎的小狗。天地之間如同有一個風箱,能往復運動卻不彎曲,愈運動風力愈大。到達虛空的極限,一心一意堅守著中正。

(慾望)到達的再遠,不脫離人的本性。萬物成長之初,站在一個地方上左顧右盼。天道一層又一層,都有自己的根源(本性)。本性,這是回到發號施令的地方(慾望產生的根源),回到發號施令的地方(需要的根源)是規律的起點。知道規律的是明智,不知道規律的會胡說亂為,胡說亂為是災禍。知道慾望的發展方向,方向是眾人慾望的統一提取。提取出的需求是領導者的目標,領導者是天下慾望的彙集,天下慾望是自然的慾望,自然的慾望是恆久的,要身心投入不能鬆懈。

6浴(欲)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堇(盡)。

字詞:

1浴:音yu,同“欲”,慾望,需求。甲骨文為“谷”音yu,漢帛書“浴”,後人解為“谷”音gu,“浴”不同“谷”,更不同“榖”。谷gu:象形,兩山間的夾道或流水道。慾望不可見,不知形狀,不說不知,說了也難辨真假,神秘不可測。

2神:不可思議的,難以理解的現象;精神。甲骨文為“申”,金文字形像腦回溝,神府即大腦。難以理解的怎麼祭祀傳承?未知的怎麼解說?怎麼“名”?

3牝:雌性,雌效能生育繁衍生命,在古代認為生育是神奇又神聖的事。

4玄牝:古人認識有限,認為一切的存在應該有像雌性(母性)的生產者。

5勤:帛書作‘勤’,《說文》解勤勞。按楚簡《老子》用字作‘堇’,同‘盡’。

譯文:不可思議的慾望沒有盡頭,因此稱作玄牝。玄牝的門,因此稱作天地的根源,連綿不斷,用之不盡。

釋義:動力的源泉

慾望,今天人們將人的慾望和需要分開來解說,對物質上和精神上想要的和需要的區別解釋,需要的是人體為了生存獲得的物質,水、氧氣、來自動植物的蛋白質、糖以及微量元素,而“想要”包含了人對物質和精神的需求,細分的結果就是將慾望直譯成了情慾、物慾,成了專用詞彙。老子用“欲”字解釋替代萬物存在的外在表象和內在本質的根源,並將所有的存在聯絡在一起,慾望從老子的觀點說就是萬物都有自身的需要和對外的需求,它的表現形式即單純又複雜,而人為擴大化的慾望有其規律性,又有突發性,慾望有自發性,也有可導性。

需要是種,慾望是根。

物質存在是各種細小的顆粒組成,用顆粒這個詞彙來表述比較直觀,用分子、原子、電子、質子乃至夸克太抽象了。顆粒之間彼此吸引或排斥、凝集或分離組合成不同形態的物質,老子用“奪系獨立不亥”來表述這種現象。物質都在運動著;物質都有一定的質量佔有一定的空間;物質從生成到分解都有一定的時間;物質都有自己的場,即向內吸納與向外散射,而各種物質之間的場都能混合。運動、佔有、吸納、散射、混合這些詞彙用老子的觀點來看,這都是物質的慾望。老子把慾望看做是一種無形的神秘動力,慾望動力運用的好,人就能高速前進,慾望動力運用不好就車毀人亡。

物質世界是人認識的天地萬物,人類生活其中,人的慾望卻要複雜的多,一個人自胚胎開始就是以物質需要為基礎的慾望之果,直至死亡的前一秒慾望也從不停歇,心裡的慾望終結了,生理的需要才逐漸死去(人體器官老而衰竭,停止運作,細胞無法獲取需要而走向消亡)。慾望是需要的延伸,慾望是獲取的延續,慾望是人對物質和精神持續著“有”與“亡”的動作,人類繁衍生存,慾望不止。

由生理的需要到精神的需要,由獲取物質得到養分到意識享受愉悅“心神”,都是在需要(慾望)的基礎上不斷延伸,人腦裡好像有無形的觸角在時空裡伸展四處探試,猶如海底行走的章魚揮動著有獨立“大腦”的腳,尋找著有豐富食物的安全小窩,在這個點上積蓄力量,等待著下一個“安全小窩”的到來。

在需要(慾望)的推動下,細胞在不同的環境裡為了生存與自然抗爭,為適應環境不斷地突破自身、塑造自身。神秘、神奇的人類大腦在細胞簡單需要的作用下,在人類不斷自我發展的程序中逐漸成長,逐步建立了人類獨有的思想意識。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很多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有人說是俗語,看似是說人與自然地關係,但也道出了生物多樣性的根源。(梁斌:《紅旗譜》的作者,該句出自他的《播火記》)

記憶是動物需要(慾望)對腦的強制性刻寫,而人的大腦在演化中不斷擴充套件,促進了大腦的記憶儲存(環境的變遷,強迫式生存,腦細胞的增加,學習、認識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對認識的再加工(想象、創造)是人類產生文明的起點,在認識、記憶、想象、再認識、再記憶的螺旋式程序里人類有了自己的文明。

記憶有基礎記憶和認識記憶,記憶有有意記憶和無意記憶,記憶有利益性和非利益性,記憶也會衰退。自然的器質性和人為的記憶有弱點,就會有謀私利之人從個體入手,用“球場效應”將某一事件從相反的觀點不斷用利益誘導、灌輸來衝擊非利益性的記憶,從而淡化模糊原有記憶。

記憶是慾望的儲藏室,只是它是個沒有大門且四處漏風的儲藏室,激情四射時隨風起舞,意志消沉如殘花枯葉。成長是需要的果,需要是成長的因,而慾望是需要基礎上的再獲取再認識,物質的、精神的慾望開花結果,用有與無的手段在實踐中改變世界、創造世界。

7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輿(歟)。故能成其私。

譯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時間存在還能持續,依靠的是它不只為自己活下去,所以能長生,因此聖人把自己的需要放在後面,為了民眾的需要挺身而出;為了民眾奮不顧身而自身卻長存。不正是他的無私嗎,所以能夠成就聖人的“私心”。

釋義:自私與無私

私即是厶。厶,人的行為意識,一個人圈畫出屬於自己的東西,私是需要,是佔有慾、控制慾,私是主觀意識。私是生物的共性,它有一定的需要,它佔有一定的時空,對環境有一定的要求,這是私的基礎。私是個體的認識,人的私是有邊界的,家庭和國家、道德和法律。私有善惡,道德與法律是衡量善惡的“規矩”。私是個體的也是集體的,私是公的起點,公是私的彙集提取。私有方向,私能消減也能遞進,嚮往美好是私的目的。人如何利用物質、精神的私,巧妙運用“有”與“無”建立一個和諧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是長期發展的方向。

人在不斷地發展中,由簡單的家庭狩獵採集方式向集體農耕、製造的氏族、部落、國家擴充套件,物質獲得越來越豐富,人對私的認識愈來愈強烈。隨著自我和他人的對比,認識或灌輸的社會等級劃分逐漸加深(分化導致階層),個體慾望、需求的不滿足導致人的判斷錯誤、行為失常,是衝擊道德和違犯法律的根源。佔有慾、控制慾在擴張,這種擴張實質是個體對私的圈畫、收攏,加強佔有與支配的慾望來滿足自己。

在人與人的利益發生衝突或國與國的利益矛盾的鬥爭中“規矩”產生了,但是隨著慾望的延伸,精神(意識)的需求也凸顯出來。權勢控制(力量)、私人佔有帶來的慾望上的“滿足感”,一些人有了時間的“緊迫感”(生老病死),有了被時尚潮流拋棄的自我“負罪感”,於是有人利用人性的貪婪依仗暴力用壟斷、“高貴”來獲取暴利,有人利用個體的不滿誘發群體性的暴力,這都是在私的基礎上擴大自私。“任性”的暴力屠殺、金錢交易帶來的物質與精神的“愉悅”不斷衝擊著薄弱的道德和不斷修改的法律(有法律就有漏洞和空子,一條法規的定義解釋不了複雜的社會現象,這就對執法者有更嚴苛的要求,道德與法律都是法則,是一個統一體,分開用就失根。以道德為基礎,以法律為準繩的執法才是人的法則),這就打破了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共識,走向了一條相互殘殺互相爭鬥的迴圈 “劫”,直至人類滅亡。

人建立社會,社會不是一個人的社會,人在社會里“飾演”著不同的角色,在家,幼為子女兒孫,長為兄弟姐妹,老為父母爺祖;在工作中是領導、同事、戰友、師長、學生;在陌生或熟悉的環境裡或邊緣或融入,在不同的社會關係中,倫理道德和規則法律的線在時刻測量著私的大小,私的縮小和擴張決定了人的滿足和貪婪。

自私是個體私慾的圈畫,需要是人的本性,自私是個體存在的基礎。

自私的意識也是發展的,在不同的環境里人由幼子到弱冠,從青澀到成熟;由青年到中年,從為己到為人;由成年到老年,從眼前到未來,都有不同層次的個體認識。

私有度,不逾矩則自由且滿足。私會碰撞,在社會里人與人之間在共識的自私上又對利益的認識各不相同,難免會產生矛盾。無節制的私會令人迷失方向,為了私慾而侵害他人乃至國家的利益成了精緻利己者,最終受到法則的制裁。

絕對自私者的眼裡世界是自己一個人的,無私者的眼裡世界是人共有的。

自私化為無私很簡單,在《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雖說是託孤之語卻是為人之道,小惡終是惡,小善是終善。例如,在馬路上看到一片垃圾,有人不會理會,認為是“正常現象”,一步跨過去了。有人看到了心裡不舒服,認為乾淨的馬路上不應該出現垃圾,就會撿起投到垃圾箱。兩者一對比,認識就有了差異,前者的私慾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私,由大縮小,圈畫成了自私。後者的私慾是由個人認識的潔淨擴充套件了的私,乾淨的人做了乾淨的事,由自私伸展到“共私”(共同認識‘自私’美的一面),無意中就轉化成了無私,自私也是無私的起點——人人具有向善的自私。自私不可怕,可恨的是有些自私者認為這是“多管閒事”,用言語攻擊、詆譭無私,“乾淨”的表皮裹著骯髒的心,自己“不喜歡”的事也要他人不能做,因為你的無私高大讓他自感卑賤。

轉化需要過程,認識是逐步地提高,眼界也會放大或縮小。私慾能收攏成自私,自私壓縮成精緻利己主義者,是著重看向自我(由面集點)。私慾也能化為無私,是由個人到家到鄉到國的認識擴充套件,我的家,我的鄉,我的國,看似是以“我”為主,但是這是一種發自人類生存需要的融合(由點及面),生存必要的空間,獲取必有的地域,守護成了無私的起點。

無私亦自私,無私的自私是為天下的私,無私是自私的延伸,無私包含著自私。眾人的私即是我私,以眾人的私轉化為自己的私而為之,為民於有,為民於無,身先士卒,奮勇爭先,看似是一人之力,實際上是億萬人的力量。

8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情)。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

1靜:金文字形是用清或青壓制了爭,形聲合義字,安靜、平定、靜止。(1)靜與清:楚簡沒有抄錄此句,帛書乙本作“爭”。‘靜’字做‘爭’解有疑,解‘清’。清是安定、平靜順暢,濁是由‘蟲’引發的混亂,“清”是易於瞭解,有條理,利萬物,“濁”是混亂的狀態,害萬物。(2)靜與情:情,指人的本性,水有情是講水的“本性”。(3)清是認識規律、掌握規律。靜是相對靜止現象,人的外在表現可以是安靜、平靜,但內裡意識的活動是有條理還是混亂看不透,當內裡的意識活動“清”了,才能做到真正的“靜”,雖然存疑,但與不爭相合。

2予:本義授予,給予;讚許,稱譽;出售,賣。

3事:甲骨文同“史”, 本義官職。引申職守,政事,事務;事情;事業。

4能:才能;憑藉自己的力量獲得需要。

5不爭:老子的不爭不是不與人爭鬥,不爭是守,是守護。

譯文:

大善如水,水施善利於萬物而保持本性,水處在眾人厭惡的地方,所以水的德行近似“道”。 水善於處在低地,水性沉穩,給與善應天道,“言”而有信,其正善於治理,遇“事”善於施展能力,水動應時而發。正是它的守得住,所以沒有得失的憂慮。

釋義:水利萬物

誰最無私?在老子看來水是最無私的,水的無私被稱作大善。水沒有偏愛,無私奉獻;水性柔弱也是至剛;水沁潤滋養萬物,能‘無有入無間’;水善工雕琢,如同‘大匠’;水有善也有惡,古人認為水‘濁’害人,水‘清’則利萬物,水清是常態,水濁是變態。水濁因環境因素變化引發混亂,打破了‘靜’的狀態,治理‘濁’就要找到水的方向加以疏導。與“水善利萬物而有靜”相對應“水惡害萬物而有濁”, 楚簡《老子》的“篤能濁以寧者將舍清”,濁水保持“寧”才會有水的“清”,水“清”而有“靜”才能更好的使用水。

水善變,隨物賦形;水能淨物也能‘賦彩’;水有多種形態,液態(水)、固態(冰)、氣態(雲霧)。水有質也有量,含有巨大的勢能、動能,水是生物構成的孕育地。

真正的善為像水一樣,水善於使萬物得利而不聲張,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使人忽略了它,人使用它時也是隨手而取,所以水的狀態近似道。水的“善惡”是自然現象,正是它的安定,所以沒有得失的憂慮,水的“善惡”也可以人為操縱,方向的選擇會有不同的果。

水在人性化之後的“本性”是什麼?處下,沉穩,依道,誠信,治理,能力,應時。這一章七種水的善來講述上善,善地,不自高而有一席之地,或隱或藏,位下自謙。善淵,柔而剛,沉穩不躁動。善天,依照法則運動。善信,有與無都展示出來,取捨由人。善治,善引導利沁潤。善能,水之用或淨或染,或浴或飲,無私奉獻與人。善時,知四時,有節氣,風霜雪雨有期,江河湖海常在。

水善是人的善,引導、治理、運用是人的需要,人賦予水上善的品格,也有人的願望,反之人也借物修德,所以大善如水在人為!

9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也。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驕自遺

咎也。功述身退天之道也。

楚簡文:

持而盈之不若己。湍而群之不可長保也。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貴富驕自遺咎也。功述身退天之道也。

字詞:

1盈:本義充滿,多餘。

2若:本義順從。像,如同,相當;你。

3湍:水流急形成的漩渦。

4富:財富,財產多。老子的富是自足,富者知足是福。貴富,過分注重財物的佔有。

5遺:音yi,本義遺失、遺落。遺,是在道路上的行為,是拾取還是丟棄?

6咎:本義災禍,災殃;過失,罪過;怨仇,憎惡。

7述:本義遵循。陳述、講述。

譯文:

拿在手裡了還想要更多的不如自己停止,江河裡的漩渦接二連三的出現,不會長久存在;金玉滿堂不可能守得住,太看重財富且自大自滿是咎由自取。做完一件事之後轉身而去,天道啊。

釋義:獲取與守護

人的有為與無為是慾望的創造之路,獲得積累卻不浪費,獲得擁有卻不貴重擁有。人更多欲望的產生是攀比或更進一步說是虛榮心的作祟,所以有人把老子的學說解釋成愚民的學問,即認識越多想法越多,乾的越多錯得越多。按普通人的理解,人有我無的自卑情緒極易產生扭曲的心理,如何在短時間內擁有或立刻擁有,就突破了收獲的規律,採取非正常的手段獲取,過分的奢求超出了自身承受的能力,獲取方法運用不當就會招致災禍。

當一個人把攀比轉化為對比,把虛榮心壓縮成“我也行”的時候,就如同穿透烏雲的一束光把你照亮,慾望才會找到正確的方向。對比是認識的再認識,是對他人的瞭解和對自己的再認識,一味地模仿只是在填補他人的空缺,找到自己才能獨立“技”群,知不足,學而上,知方向,再啟航。

人在自然裡,人在社會中,需要的獲取要有一定的生存技能,要合理的運用自然融匯於社會,按人類的法則獲得需要才能真正擁有。人的貪婪行為超出了自身能力的範圍只是為了自己一時慾望擴張的結果,用形、名、勢、力、物質和精神的“高人一等”來滿足自己的虛榮,以達到自我愉悅,這種現象能加速資本的積累,也會滋生惡行。人要認識自己,把握好自己的慾望,看清方向。用個人擁有多少來體現自身價值,用金錢的多少來彰顯“尊貴”,用名利的威望來展現“勢力”,使用權力來擴張自己的控制慾,人無我有、人有我精是奮進,人精我貴,人貴我權,人權我金是攀比,攀比的雲梯高聳入雲。高無盡頭,低有邊線,有人說這是世俗,但卻是每個人內心最真實的寫照,都在知足與不知足之間展現。

自律是人在認識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前提下對自我行為的把握,由個體向集體延伸就要遵從道德、遵守法律,道德法律是人類建立社會達成的共識。

人為什麼要無止境的索取佔有,是因為對明天是否存在心生恐懼。人認識到生命結束的不可預測,在生活中會面臨諸多的死亡風險,譬如出外狩獵會隨時丟掉生命,行走在天地間會遭受突如其來的雷電風雨,一個隱蔽的休養生息的地方——家,成了最安全的港灣。如何避免風險失去生命成了人類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一次出外狩獵儘量獲取更多的食物,二是集體狩獵減少死亡風險,三是暴力搶奪同類獲得的獵物。在同自然或人的爭奪中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爭鬥比人與自然的爭鬥風險更大,為了避免更大的風險,壯大力量和隱藏儲存成了實踐出來的結果。由氏族認識到部落的認識,由氏族倫理到部落法則,約束和懲罰成了解決部落內爭鬥的“規矩”。

獲取需要的通道由自我勞動的狩獵、採集到部落間的暴力搶奪,由各部落間的“平衡”到多部落的融合再到“平衡”,交換、交易成了獲取需要的通道。

儲藏成了中國文化中最優秀的遺傳基因,老子說“多則溢”不單指物質儲存現象,更指人的慾望擴張。以先秦的認識,物質的儲存是有時間限制的,五穀、絲帛、銅鐵都會老化腐蝕,儲藏不當會造成損失。對儲藏的守護是尊重勞動價值的體現,守護是華夏人的傳承。

不貪多不貴物是生活的滿足,儲藏且樸素是生活的自足。知足是自律,自律是人在認識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法則基礎上產生,不是強制性的,是利用規律法則來更好生活,急功近利容易迷失自己。

如何避免風險失去生命成了人類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同自然或人的爭奪中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爭鬥比人與自然的爭鬥風險更大,為了避免更大的風險,壯大力量和隱藏儲存成了實踐出來的結果。由氏族的認識到部落的認識,由氏族的倫理到部落的法則,約束和懲罰成了解決部落內爭鬥的“規矩”。

推薦文章

  • 哪種品牌的冰箱質量好?最好的冰箱品牌排行榜

    容聲465升十字對開門一級能效風冷無霜變頻除菌淨味超薄大容量冰箱以舊換新BCD-465WD18FP¥3649領券減50京東購買3、TCL 316升V7法式養鮮冰箱TCL這款冰箱的外觀採用古樸淡雅的晶巖灰外觀設計,時尚百搭的輕奢設計可以輕鬆融...

  •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一開口就能說重點,一接話就能說到人心坎裡

    會說話的人一開口就是重點03 三個溝通秘籍,讓你一開口就能說重點,一接話就能說到人心坎裡很多人都說,自己知道身在職場,會說話是多麼的重要,但是自己就是嘴笨,智商不夠,不知道該如何精簡表達,能怎麼辦呢...

  • 以明示下者暗,有過不知者蔽

    ”內心明白是一種智慧,是自身覺悟或者他人啟迪出來的,而不是教出來的,學也是學不到的,沒有一個有智慧的人的智慧是學習得來的,學習只能得到知識,知識是抽象的,但是知識是可以操作的,智慧也是抽象的,但是智慧是虛無的,所以智慧是不可以操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