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絕命攀巖與知行合一

由 網際網路流量解讀 發表于 人文2023-01-26
簡介徒手攀巖時,死亡的威脅消滅了很多潛伏在大腦的思緒,反而節約了大量的資源,調動起從大腦到全身的資源,這些資源處於高度的秩序化之下,整個人身心合一,行動高效、反應靈敏、心流狀態、愉悅異常

相映得彰什麼意思

知行合一,已經是一個爛大街的詞彙了,要多俗有多俗。遍及於各種雞湯文,高中生的座右銘,傳銷團隊的口號之中。

別人躲都躲不及,為啥偏偏要說她。

因為一部電影。

一部非常流行的小眾電影(《徒手攀巖》)。劇中的男主美國人Alex穿越時空幫助中國明朝的王陽明給我狠狠地上了一課。

絕命攀巖與知行合一

通常,知行合一有一個庸俗的解釋,大概意思是:我學到了一個知識、一個道理,就要行動起來,用這個知識和道理武裝自己,身體力行,踐行不輟。

比如,我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讀書的重要性,能夠出人頭地,於是我就“頭懸樑、錐刺股”,開始每天都刻苦的學習。

再如,養兒方知父母恩,明白了為人父為人母的不易,於是我就感同身受的體會自己的父母,對他們和顏悅色,做事情儘量為他們著想,在生活上照顧他們,聽他們嘮叨吐槽。

可能很多人把這些東西都當做“知行合一”。

但,這並不是王陽明的“

知行合一

”。

作為宋明理學繁榮時期的心學的創始人,王陽明在理論上是有重大突破的,這種庸俗的知行合一論,顯然上不了檯面,也忽悠不了當時及後世那麼多登科入仕的讀書人。

絕命攀巖與知行合一

那麼,王陽明的“

知行合一

”到底是什麼?

最近的一個紀錄片《Free Solo》(中文譯名:徒手攀巖)給我狠狠上了一課。

絕命攀巖與知行合一

Alex是一個美國人,他以徒手攀巖為生。

徒手攀巖,就是不帶任何保護措施,從懸崖峭壁上徒手攀爬上去,比如“酋長巖”是一座高900多米,斜度幾乎是90°的光禿禿的峭壁,很多地方几乎沒有著力點。這項活動的結果只有兩個,要麼完美,100分;要麼死亡。我稱之為“絕命攀巖”。

絕命攀巖與知行合一

Alex這群人,他們每次攀爬不僅不帶保護措施,而且都是悄悄的一個人去,不希望被人發現。即便是中途跌落摔死,也無人目睹,沒有嘆息,沒有反饋,悄無聲息。發現他們的屍首也是很多天之後的事情了。

這群以身犯險,以死為生的人到底是什麼人?!

Alex在這部紀錄片中部分回答了這個問題:

他吃住在一輛房車內,足不出車,兩耳不聞窗外事,把車駐紮在沃爾瑪的免費停車場內,每天就吃88美分的晚餐度日。

有了目標,他就開車去,然後攀爬上後再又回來,繼續停留在沃爾瑪的免費停車場內等待下一個目的地的召喚。

他的很多摯友,也是頂尖的徒手攀巖選手,已經一個個的消失了(無聲無息的消失在某個懸崖之下,任隨屍骨腐化),是什麼力量支撐著Alex一直往下走。

回想當年,王陽明得罪劉瑾,廷杖之後被髮配到貴州龍場驛站。逃離生死的王陽明,爬涉幾千裡,一路上險象環生,生死未卜;來到了遠隔千里的苗地,生活困苦,語言不通,身邊的人也是一個個的死掉,每天遊走在死亡的邊緣。死亡隨時可以帶走王陽明。甚至他都為自己準備了一口棺材,每天都睡在棺材裡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是聖人遇到這種境況,他會怎麼辦?!

有一天,他忽然明白了,跳下棺材說“聖人之道,吾性具足”。

這兩位給我們展示了一個非正常的心智模型。

而,我們普通人的心智模型又是怎麼樣的呢?

簡單說兩點:

1】腦內各種思緒、念想潛伏在意識之下,成為潛意識;

2】注意力短淺且渙散。

大腦的神經中樞網路有點像新浪微博:每個使用者節點就相當於一個神經元節點。每個節點都在發表聲音,都企圖上熱搜。上熱搜就是進入到意識的範圍,被意識注意到。

但是,即便上了熱搜能維持的時間短暫,很快就被另外一個熱搜頂下去,此起彼伏,就像我們腦子裡的念頭一樣彼此起伏,永無寧刻。

每種思緒作為一個潛伏的種子,只要條件合適就會生根發芽,冒出頭來,可以分為幾大類:

1】本能類。諸如,恐懼、焦慮、貪婪;

2】社會性的。諸如,攀比、社會性的炫耀,社會性的附和,包裝自己;

3】知識性模式化的。諸如,正態分佈思維,道德經教化下的上帝視角的思維方式,咪蒙毒雞湯導致模型判斷男性的思維方式,亞當斯密的市場有效論,馬克思的階級分析論等等;

這些個思緒的種子潛伏在腦海的深處,要麼,被外界的環境所觸發;要麼,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們一個個的冒出來。

比如,我們在一起閒聊天,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總是有人就被談話中的某一個資訊給代跑了,喚起了自己某個思緒某個念想、不自覺就跟當事人做比較、不自覺站隊附和、或者是某句話不知不覺的啟動了自己焦慮模式,進入到坐臥不安的狀態。

再如,夜深人靜的時候,腦子就開始各種念頭往外冒:誰說過的一句話、一個眼神、某個畫面、某項未完成的工作,或者某篇自媒體中的一段話。

週而復始,攔都攔不住。

簡而言之:

1】我們大腦的深處如同冰山的水下部分一樣,蘊藏了無數的各種思緒,他們悄無聲息的發萌,相互媾和,隱藏在意識之外,他們都保持著發萌的可能性,就像微博上藝人工作室團隊一樣,時時刻刻想造個大新聞,上熱搜;

2】我們的那麼點可憐的注意力,不斷的被各種外界的事物所分散和撕碎;

3】短淺的注意力與笨拙的肢體無法形成有效的配合,也就無法形成正反饋;同時,頻繁切換注意力,身體的行動節奏無法跟上腦子節奏,身體滯後腦子,無法體驗全神貫注的、沒有時間、沒有雜念的心流狀態,也就無法實現身心合一的正反饋境界。

總之,渙散的大腦遇到凌亂的社會,結果就是麻木的身軀。

其中的原因是大腦中的認知負資產,比如恐懼,曾經幫助我們走過了荒蠻時代,但是現在卻成了妨礙我們更進一步的巨大障礙。

而龍場悟道的王陽明以及峭壁上的Alex則不同,他們身處絕境,直面死亡。

死亡的威脅足以克服其他情緒帶來的干擾,殺死很多幹擾情緒,特別是低級別的情緒和思慮,死亡威脅則調動並佔用了腦內的絕大部分資源,斷了其他思緒資源的後路,使得大腦高度秩序化。

絕命攀巖與知行合一

高度秩序化之後的大腦,投入了幾乎全部的資源與身體的行動進行磨合,高度秩序化的大腦必然導致高度秩序化的身體行動能力,二者的相映得彰,互相促使了對方更加專注、更加高效。

於是,大腦和身體都出現了一種高度秩序化的愉悅狀態,這種愉悅狀態導致:

1】癮。這種高顛體驗是無比幸福的,乃至於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尋求;

2】認知。建立了一種新的認知或者模式,這種模式下,可以指導其他的行為也可能出現高度秩序化的愉悅狀態。

反過頭來,我們再來看Alex的行為,就可以理解了。

徒手攀巖時,死亡的威脅消滅了很多潛伏在大腦的思緒,反而節約了大量的資源,調動起從大腦到全身的資源,這些資源處於高度的秩序化之下,整個人身心合一,行動高效、反應靈敏、心流狀態、愉悅異常。

這時候,全腦和全身只有一種秩序,全腦只有一個知Online,全身只有一個行OnCall,此時的知就是行,此時的行就是知,知和行渾然一體。

這種狀態才接近於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除了上述的以小時為單位的心流狀態,還有另外一個維度,就是超越生命的意義狀態,是一個在更大的時間尺度上的知行合一。這次,我們要請出的例子是巴菲特,他是專注(Focus)的代名詞,曾經主張:

值得做的值得馬上就做,而且還要一直做;不值得做的現在就不做,而且永遠也不做。他本人每天平均花5個小時用以閱讀和寫作。

巴菲特的知行合一是跨越了幾十年的,他的知就是價值觀,他真正奉行的價值觀,而他的行就是他的專注:值得做的值得馬上就做,而且還要一直做;不值得做的現在就不做,而且永遠也不做。

也就是說他的生活是高度秩序化的,幾乎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

值得

的事情了,沒有被很多無味的事情所分割掉。

他沒有所謂的社交生活、沒有所謂的釋出會,沒有所謂的光鮮時刻,沒有所謂的生活羈絆,沒有所謂的旅遊計劃,沒有轎跑、遊艇、別墅。。。沒有所謂的平衡的、飽滿的人生。

江湖上關於他的傳聞很多,而他的工作和生活卻異常的簡單。

對,高度一貫的秩序化!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