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南唐後主李煜的絕命詞《虞美人》

由 文藝那點兒事兒 發表于 人文2023-01-24
簡介此詞是南唐後主李煜亡國之後被虜開封之後寫成的,詞寫好之後,叫歌姬演唱,聲聞於外,後被宋太宗趙光義知道了,覺得他仍然有“故國情思”,有復辟之嫌,就命“賜死”

朱顏對應什麼詞

南唐後主李煜的絕命詞《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此詞是南唐後主李煜亡國之後被虜開封之後寫成的,詞寫好之後,叫歌姬演唱,聲聞於外,後被宋太宗趙光義知道了,覺得他仍然有“故國情思”,有復辟之嫌,就命“賜死”。所以,這首詞也是李煜的“絕命詞。

詩詞非常的白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尤其是鄭君裡導演的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公映後,多少年裡,達到了“膾炙人口”的地步。由於人們太過於熟悉此詞,有時反倒難於“理解”它的好處。其實,它的好處在於此詞的“立意”和“修辭”極為有特色。

詞的首句一無依傍,劈空而來。本來“春花秋月”是代表“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春有花、秋有月,人生自然現象的春秋紀年,寓意“美好的季節”。“何時了”:無窮無盡,永恆之意義。但“往事知多少”。一下子就“轉折”的方式迴轉到“現實”中來。“往事”當然指的是他在南唐小朝廷的“樂事”。此話是以往的一切全都化成烏有,消失了,虛幻了。這一切“無常”的現象,是跟前句的“永恆”構成鮮明對比,所以顯得極為深刻動人,特別有感召力,使讀者有一種極度想“探”究竟的慾望。“小樓昨夜又東風”對應的是“春花秋月何時了”,這是“引物思情”的一種寫法。身處小樓,昨夜又“飄”來東風,其實很自然的事情。但由於作者被“囚”的身份,這個“又”字就點明瞭李煜在此“又過了一年”。所以又引起他的一種感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這是一個“長嘆”:百感交集的悲怨。對應的是“往事知多少”。(寫作的手法老套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曲折性,敘事的一起一伏的狀態。)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這是作者把寫景用於抒情的一種寫法。它是承接“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故國的“雕欄玉砌”,當然說的是南唐小朝廷的宮殿亭臺,而“朱顏”是指宮中的女人。此情此景,不言而明:“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物是人非的哀痛。“只是朱顏改”對應、延伸“往事知多少”。以“永恆”與“無常”的哲理性對比,極為曲折有致,大凡寫作中,必須要求故事的敘述極盡“曲折”,它才有可看、可讀、可賞性。如何能夠寫出它的曲折、動人,就要動用各種的寫作手法,這首詞最大的“讀點”就是運用了極度的“對比”:“有常與無常”、“自然與非自然”的對比,造成了一種極度“哀傷”的情景氛圍,就好像讀者也跟著作者進入了“它本身”的世界。所謂“曲折”了,就寫得“深刻”了。

最後的絕句:“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是結尾之句。比擬的手法,極為誇張地把“愁”和“春江水”相提並論,汪洋肆意地一瀉千里,令人驚歎。此“千古絕句”在寫作中是“永恆”的經典“引句”。另外:形容“愁”字的寫得最好最傑出的除了李煜以外還有唐代詩仙李白的“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倆人異曲同工之妙。

我喜讀詞講詞,在於詞的音韻和感情,配合的極為協調,節奏鮮明,餘音裊繞、回味無窮。引用更能“深刻”體現“所要表現”的意境。

喜歡我關注百家號“文藝那點兒事兒”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