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讀懂王維的《終南別業》,才算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佛系”

由 C叔聊歷史 發表于 人文2021-06-20
簡介他看的畫,就是王維的《輞川圖》

身是眾苦器 汝何重此身?

文/C叔

讀懂王維的《終南別業》,才算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佛系”

不知道年輕的朋友會不會喜歡王維的山水田園詩?

拿我自己來說,年紀越大似乎越喜歡王維詩裡的意境和感覺。

尤其是那首《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這首詩更多時候會出現在旅行的場景裡。

有人把旅行稱為“詩與遠方”,這雖然有點“裝”的成分,但當你真的到達山頂,立於海邊,肯定會被眼前的畫面所震撼,乃至無端地生出許多感慨。

往往這種見山水的時候,就會冒出那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然而,在唐代,這樣的詩並不受歡迎。人們推崇的是: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或者: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他們的詩,瀟灑、飄逸,兼具豪邁的氣勢,這才能代表大唐的盛世氣象。

相比“李杜”,王維的山水詩卻感覺有點安靜,有點慵懶,拿現在的話來說,好像有那麼點“佛系”。

後世稱王維為“詩佛”,或許和他詩裡清淡的意境有些關係。

而這首《終南別業》,其實內容特別簡單,就好像一個老人家在嘮家常,我在終南山有座別業,得空就去住住,看山看水和看雲,難得遇到人能聊一下午,你說有趣不有趣?

就是這樣一首詩,居然被後人奉為經典,文人們更是以此為自己的追求,這裡面到底有什麼故事呢?

一、《輞川圖》

關於文人們推崇王維的理由,還得從一幅畫說起,那就是《輞川圖》。

讀懂王維的《終南別業》,才算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佛系”

明·仇英《輞川十景圖》區域性

古人梁寶賞有佳句雲:

“終南之秀鍾藍田,茁其英者為輞川。”

輞川別業這塊地方,本來是另一位唐朝詩人宋之問的藍田山莊。宋之問是武則天時期的著名詩人,當時和沈佺期合稱“沈宋”。但他為了前程不擇手段,不斷地出賣同伴,最後因為投靠武則天的男寵被清算。

當然房產本身沒有善惡對錯。王維是從宋之問手中購入了這座宅院的,之後花了很長時間,在其基礎上進行了擴建。

據考據,“輞川別業”位於今藍田縣東南方向 4 公里,終南山餘脈一片,自西南向東北方向鋪排開的峽谷地帶。自北端閆家村至南端鹿苑寺遺址全長約 12 公里。所以“輞川別業”不僅僅是一座大別墅,而是一座大園林。

讀懂王維的《終南別業》,才算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佛系”

其被後世譽為:

“勝冠秦雍,極天下園林之勝。”

見如此美景自然免不了要賦詩幾首,於是王維和好友裴迪為這二十處美景取名並賦詩,也就有了《輞川集》,而根據這些景觀就有了傳世之作《輞川圖》。

《輞川圖》好的什麼程度?

宋代著名詞人秦觀有一副書法《摩詰輞川圖跋》,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裡面講了件趣事。

讀懂王維的《終南別業》,才算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佛系”

秦觀說自己在汝南時患病,一直臥床不起。好友高符仲聽說,就去探病。看見秦觀這幅樣子,就說,我這裡有一幅畫,興許你看完,病就好了。

於是讓童子把畫拿到枕邊給秦觀看,這一看不得了,秦觀原話是這樣:

“今何幸復睹是圖。彷彿西域雪山。移置眼界。當此盛夏。對之凜凜如立風雪中。覺惠連所賦。猶未盡山林景耳。籲。一筆墨間。向得之而愈病。今得之而清暑。善觀者宜以神遇而不徒目視也。”

秦觀彷彿穿梭於畫中一般,這一下,果然病都好了。他看的畫,就是王維的《輞川圖》。

現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有一幅《輞川圖》,是其鎮館之寶之一。

讀懂王維的《終南別業》,才算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佛系”

這幅畫的作者是清代的王原祁,畫於1711年,耗時9個月時間,當時老先生已經70歲高齡了。

而大英博物館也有一幅元代趙孟頫的《摹王維輞川諸勝圖》。

你可能要問了,元清的《輞川圖》已經是鎮館之寶,那王維的原作在哪呢?

可惜的是,王維的《輞川圖》,目前已經沒有存世版本了。現存的版本,都是後代的文人們,用自己的想象不斷地去描繪的。

因為實在畫得太多,到後來,甚至專門成了一種繪畫的樣式:輞川樣。

拿曹星原老師的話說,

“《輞川圖》都快被後代文人畫爛了。”

為什麼文人們對《輞川圖》如此迷戀?

二、仕與隱

一個沒遭遇過貶官的畫家,絕不是一個好詩人。

這是玩笑話,但真實的官場可能比江湖更加腥風血雨。

官場上諸如李林甫、楊國忠這樣的奸臣,處處逢迎,揣摩上意,置國家利益於不顧,反而可以獲得財富、地位和升遷。

而像陳子昂、柳宗元、劉禹錫這樣的忠臣,不顧個人得失,不願同流合汙,堅持說真話,但他們多半會被貶官,被無視。

粗略統計,那些能在語文書裡留名的詩人,基本都被貶過官。

不過大多數文人都自詡清高,當他們被貶官的時候,往往又不甘於將失敗歸因於自己的問題,於是他們總會搬出一個人來,他就是陶淵明。

讀懂王維的《終南別業》,才算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佛系”

陶淵明是失敗者最後的遮羞布,文人以此表明自己是有氣節的,是爺看不上那五斗米,此處不留爺,爺還能沒地方種地?

對此,王維是很不屑的。

如果你都做不成官,又如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為了達成更遠大的目標,是不是能暫時低下頭呢?

於是王維為後代文人們找了一條“體面”的出路,後人稱之為“半仕半隱”。

當然王維的做法也有很多爭議,其中最大的問題就在“終南別業”。

“終南別業”是王維式的田園,和陶淵明相比,就是普通農家樂和鄉間豪華民宿的區別。

前面提到,這是12公里長,有二十處景觀的私家園林。

豪宅的地段也很有講究,我們現在講“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這南山就是人傑地靈的終南山。

最主要的,終南山離長安城不遠,並沒有遠離權力中心。當年劉皇叔得臥龍鳳雛,也是因為恰好在荊州,擺點姿態可以,別真和人玩捉迷藏啊。

這樣一說的話,王維是不是有點“狡猾”呢?一個真正計程車人難道不應該放棄一切追求正義嗎?

就像李白杜甫一樣。

讀懂王維的《終南別業》,才算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佛系”

葉嘉瑩先生說李白:

“不能忍世人所忍之羈束,雖其本身之天才亦足以光照千古,而卻並不足以成就任何現世之功業者。”

這也是我們後世對李白評價高的原因,但對大部分文人來說,李白並不是好“榜樣”。

李白晚年,在“永王之亂”中被株連,當時杜甫寫過一首《不見》: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這個“殺”字或許有些誇張,但李白的“狂”,終究沒有得到當時主流的認可。

而王維和李白的關係,也非常微妙。

據記載,公元730年到733年,742年到744年,有5年時間,王維和李白都在長安城。兩人年紀相仿,詩名也都很大。

可是,從他們海量詩詞中,卻找不到一句涉及到對方。這實在是一件很“詭異”的事。

更詭異的是,兩人居然還有不少共同的朋友,比如孟浩然和王昌齡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是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孟浩然離世時,王維也有《哭孟浩然》,可見感情之深。

王昌齡被貶官,李白寫下《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而王昌齡也曾和王維同遊青龍寺,寫下過《同王維集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五韻》。

如此看來,要說兩人沒聽說過對方,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那麼唯一的原因,就是刻意迴避。

王維和李白為什麼處不到一塊?坊間就有一段八卦。

讀懂王維的《終南別業》,才算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佛系”

《集異記》裡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王維初到長安時,曾找歧王李範干謁,這位歧王就是杜甫詩裡的,“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的李範。

由於王維琵琶技藝了得,得到賞識。為給王維鋪路,歧王有一次宴請玉真公主,也就是玄宗的妹妹。期間讓他假扮成樂師,王維不負眾望,彈奏一曲《鬱輪袍》,技驚四座。

此時,歧王順勢向玉真公主推薦,王維也趕緊呈上準備好的詩集。玉真公主一看,正是時下流行的詩句。

《唐才子傳》記載,公主當時就說:

“京兆得此生為解頭,榮哉!力薦之。”

從中可以看出公主對王維的賞識。

而李白也有一首關於公主的詩,《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

秋坐金張館,繁陰晝不開。

空煙迷雨色,蕭颯望中來。

翳翳昏墊苦,沉沉憂恨催。

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

吟詠思管樂,此人已成灰。

獨酌聊自勉,誰貴經綸才。

彈劍謝公子,無魚良可哀。

字裡行間,滿是失落和低沉,這詩看名字就知道,李白去玉真公主別館拜見,可惜等來等去不見公主,只能送守衛張卿二首詩,表達自己的落寞。

兩位當世奇才和一個女人糾纏到一起,而這個女人還是公主,這是那種不花錢就能衝上“熱搜”的話題。後人由此推測,這是王李互相不待見的原因。

這當然只能當一個“八卦”看。真正的原因是,兩人的仕途理念大相徑庭。

三、緊箍咒

李白和王維的區別,就在於,一個始終要擺脫“緊箍咒”的束縛,而另一個則主動戴上了“金箍”。

《西遊記》的後期,孫悟空實際上開始享受他的“緊箍咒”,這樣說,恐怕很多人要反對。

孫悟空怎麼可能會享受“緊箍咒”?

讀懂王維的《終南別業》,才算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佛系”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在《西遊記》前期,孫悟空確實一直在反抗“緊箍咒”,但直到“三打白骨精”之後,孫悟空逐漸開始接受緊箍咒,並開始享受緊箍咒帶給自己的好處。

這些好處主要體現在,天庭和西方對於孫悟空的“認可”,悟空後期頻繁往來天庭和佛祖那邊,導致很多妖怪都驚呼:“你是猴子請來的救兵嗎?”

讀懂王維的《終南別業》,才算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佛系”

天庭和佛祖的認可,正是因為他接受了“緊箍咒”的束縛,於是悟空成了“自己人”,可以稱為“咱們”。等到西遊歸來,頭上的金箍消失了,而悟空也終於“成佛”。

這就是王維領悟出的為官之道,他明白要真正在官場獲得成功,必須要戴上“金箍”。

於是,王維學會了把一切“藏”在心裡。

初到長安,進士落第,他選擇了“藏”,依附歧王,遊走於王宮貴胄之間。

妻子離世的時候,他選擇“藏”,他沒寫出《錦瑟》,也沒寫出《江城子》,只是從此再沒娶妻。

恩師張九齡被罷相時,他選擇了“藏”,只是默默給李林甫、楊國忠排斥出外的人寫送別詩。

讀懂王維的《終南別業》,才算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佛系”

或許,只有在“輞川別業”,他會在夕陽下,偶爾脫下“金箍”,一個人望著斜陽的餘暉,灑落在河面。

王維本來會一直陷在這樣的日子裡,假如沒有那場“動亂”的話。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月,在外登基的皇帝唐肅宗終於回到了長安。此時叛亂還未被完全平定,但他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置投靠過燕軍的官員。

罷免的罷免,誅殺的誅殺,新天子必須展示自己的氣魄。

一股寒氣從龍椅下蔓延開來,浸潤了這片地面。臺階下跪著一個人,似乎被一股寒冷包圍,略微有些發抖。他就是王維,在燕軍佔領長安時期,被迫當了給事中。

這一切都發生在公元756年的一個早上,群臣正在殿上焦急地等待,可皇帝遲遲沒有出現,終於有人來報,聖上帶著楊真人和太子出城了。

朝堂上頓時亂作一團,在眾人七嘴八舌地商議時,有人已經奔出殿外,拋下一句,我要去追隨聖人。於是,宮殿裡的腳步聲大了起來,急促而雜亂。

門外有小吏撿起掉在地上的笏板,正想交還給主人,卻不想迎面挨一巴掌,聖人都跑了,還要這奏事的笏板有何用?

可終究還是晚了,安祿山的叛軍很快進駐了放棄抵抗的長安城,七品以上的官員都沒能逃過抓捕,此時的王維是給事中,安祿山將其拘於普施寺,在做偽官和人頭之間,他又一次選擇了“藏”。

此事成了王維一輩子的汙點。

儘管弟弟王縉以自己官職和功勞換取王維的性命,而王維在被俘時寫下的那首《碧凝池》也幸運地成為他自證清白的證據。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裡,凝

碧池

頭奏管絃。

肅宗之後也重新任命王維為太子中允,可王維明白,就算有皇帝的信任,他也已經不屬於長安了。

四、終南別業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多少受到張九齡的影響,感懷山水詩是張九齡首創的,他提倡“景中有情, 情中有景”。相比張九齡,王維的詩似乎藏地更深。

正如這首《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全詩都是在寫景,其實卻飽含深情。

公元760年,王維升任尚書右丞,這是他這一生,擔任過最高的官職。此時的王維抬起頭髮現,未來越來越清晰,理想卻越來越模糊。

他走出大殿,眺望遠方。曾經舉薦過自己的老師張九齡已經故去,好友孟浩然和王昌齡也已離去,他厭惡的李林甫和楊國忠也已不在,連那個討厭的李白都不知去向。

王維覺得,人生就好像一次登山,越走就越孤單。

他本想和妻子一起住在“終南別業”,他們會有許多孩子,等他們老了,他們的孩子還會有許多孩子,他們都可以在輞川讀書、玩耍,每天看各種景色,甚至不會重樣。

妻子沒法看到這些了,於是王維決定用自己的眼睛幫她看看。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寂寞和孤獨啊?但你不會從王維的詩裡看到這些,甚至看不到一絲情緒的波動,你只能看到山水田園。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在唐朝,佛教指“釋道”,所以信奉佛教也叫修道。一個人是不會無緣無故“好道”的,所謂“信仰”不過是苦難之人最後的心靈避風港。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有興致的時候,常常一個人在龐大的終南別業閒逛,遇到景色的妙趣,也沒人能夠分享。你在王維的許多詩裡,都可以看見這個“空”字。“空”是佛家追求的最高境界,王維有沒有到達這個境界,我不知道,我只能猜測他此時的感受,就像一首歌裡唱的:越過山丘,卻發現無人等候。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王維曾經和神會禪師研究佛法,或許有那麼一刻,他問過禪師,我也能出家嗎?神會只是淡淡地回答,你能放下一切嗎?

以前的王維或許有許多放不下的東西,有仕途,有家庭,有理想。

可走過了大半輩子,王維才發現,前方似乎沒路了。失去了妻子讓他不再是丈夫,老母也已離去讓他不再是兒子,安史之亂中失節叛敵讓他不再是臣子。他終於“行到水窮處”。

蔣勳老師說你到50歲的時候,會發現杜甫就在那裡等著你。我以為,王維的詩同樣如此。

讀懂王維的詩,意味著你的積累到了,你經歷過一些事,遇見過的人,以及那些痛苦,寂寞和彷徨。

現在一群迷茫的文人都聚集在路的盡頭,只看見一片望不到對岸的水面,不遠處,一大片烏雲向他們奔襲而來,他們把目光都集中在一個老人身上。

老人在岸邊一言不發,開始有細絲般的雨滴飄落在他們身上,眼看雨勢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此時的老人突然用手舉著側方的一片天空,說,看那兒。

讀懂王維的《終南別業》,才算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佛系”

眾人抬頭望去,雲層中有那麼一小塊地方,尚未完全被烏雲遮蔽,從中透出一線陽光,點亮了灰暗的天空。人們彷彿忘記要去躲雨,從急促中停下步伐,水中升騰起霧氣,和雨滴交匯在一起,天與地似乎融合成一幅畫,那一縷陽光從空中照射下來,宛如一部天梯。有人說,真美啊。

讀懂王維的《終南別業》,才算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佛系”

值林的老頭在終南山已經有些年頭了,他熟悉這裡山,這裡的水,尤其是這裡的樹。但他第一次聽人這樣講終南山的雲,哪一天,他們在樹林裡一直聊到天色漸黑,回家以後,妻子問他為何晚歸,他笑著說,你喜歡看雲嗎?

200多年後,黃州。

一位女子提著一罈酒從屋裡走出,對一個男子說,就知道你看見好文章就要喝酒,這是偷偷藏著的。

男子笑著接過酒,說到,真是,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

全文完,更多詩詞故事和影片,請關注公眾號:C叔聊歷史

參考資料:

1、《王維生平及其詩》王達津

2、《淺析王維禮佛隱居之因果》徐蔭龍

3、《王維早期行事探究》王輝斌

4、《張九齡: 推動盛唐詩發展的關鍵人物》許遠賢

5、《唐》李國文

6、《輞川圖》曹星原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