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秋夜寄皇甫冉鄭豐》(劉方平)註釋、賞析

由 青藍語文坊 發表于 人文2023-01-15
簡介在寫作思路上,“秋後見飛千里雁”必然是白天所見之景,正是因為看見大雁南飛,深感涼意,發覺寒冬將至,所以人們才會趁夜,詩人也才能“月中聞搗萬家衣”

相見常日稀的見什麼意思

`

《秋夜寄皇甫冉鄭豐》(劉方平)註釋、賞析

秋夜寄皇甫冉鄭豐

劉方平

洛陽清夜白雲歸,城裡長河列宿稀。

秋後見飛千里雁,月中聞搗萬家衣。

長憐西雍青門道,久別東吳黃鵠磯。

借問客書何所寄,用心不啻兩鄉違。

【註釋】

黃甫冉、鄭豐:二人均為劉方平的好友。皇甫冉之前有《之京留別方平》詩。

劉方平:唐朝詩人。

清夜:清靜的夜晚。

長河:指天河、銀河。

列宿:指群星排列。

搗萬家衣:指萬家傳來的搗衣聲。古人有秋夜搗衣制寒衣寄於遠方親人的習俗。

西雍:京城長安所在地,是黃甫冉、鄭豐兩人客居之地。

青門:漢青門外有霸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後以“青門”泛指送別之處。

東吳:指兩人家鄉。

黃鵠磯:在今武漢市蛇山西北,其上有黃鶴樓。

磯:水邊突出的岩石或江河當中的石灘。

客書:指詩人友人的書信。

何所:何處。指哪裡,什麼地方。

不啻:無異於。啻:只,僅僅。

首聯寫洛陽的夜景。清靜的夜晚,白雲已回到了家中,只見天上的天河已沒有了夏日的浩瀚,皎潔的月光籠罩全城,整個夜空只有幾個稀疏的星星的閃爍。本聯起筆不凡,視野闊大,寫洛陽秋夜天高雲淡,月華似水,清輝籠罩著靜謐的古城。

頷聯中的“秋”“雁”“月”“搗萬家衣”這幾個意象。鴻雁是候鳥,春秋遷徙。秋天,大雁乘著長風,奮力飛往南方越冬。這種景象每每牽動遊子的思鄉之情,或分別友人的懷念之情,因此,詩人們常以鴻雁作為書信的象徵,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思念之情。而關於“月”與“搗衣”,唐王朝沿用府兵制,應徵人員的衣服武器俱得自備。所以,每到清寒時節,在家的女子就要在勞作之餘趁夜為戍邊的丈夫準備寒衣。而唐朝時民間衣料依然是苧麻葛,需砍來苧麻煮後再搗而成葛布然後再製衣。此時,徵人之妻不僅承受著趕製戎衣的沉重負擔,在精神上還承受著征夫音訊不通、長年不歸的煎熬。她們往往藉助“搗衣”的勞作表達對丈夫牽腸掛肚的思念之情、盼歸願望。所以它們都是唐詩中表示思念的常見的典型意象。所以詩人選用的這幾個意象,從其本身我們就能看到其中蘊含的濃濃的思念之情。

在手法上,“見”是視覺描寫,展現的是作者眼前所見。而詩人所見的大雁高飛之處遠達千里,所以所寫的是遠觀之景。而後句的“聞”則是聽的意思,詩人聽見搗衣聲採用的是聽覺描寫。而煉製苧麻搗成葛布,這聲音必不會如大雁般千里之外還能聽到,所以“月中聞搗萬家衣”所寫的是近聞之景。

在寫作思路上,“秋後見飛千里雁”必然是白天所見之景,正是因為看見大雁南飛,深感涼意,發覺寒冬將至,所以人們才會趁夜,詩人也才能“月中聞搗萬家衣”。詩人這兩句詩,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展開,由白天看見秋寒意象引發月下聞搗衣,也符合當時人們生活的日常邏輯,思路順暢。

頸聯寫作者在青門道送別了自己的友人,要和家在東吳

黃鵠磯

友人作長久的離別。

青門

點出送別地點,

長憐

表現了詩人對客居異鄉的朋友的無限同情和憐惜。

久別

寫出了詩人無友人相伴的孤獨寂寞,又暗含思念好友和渴望早日相見的厚意。

尾聯宕開一筆,

作者想問一問,寫給友人書信該寄往哪裡呢

不知道皇甫冉鄭豐兩個人是否已經回到東吳還是仍然客居西雍,渺無定蹤,才不知道寄書當向何處

。我對你的一片用心如果不能到達,這無異於彼此之心在兩處違背

推薦文章

  • 嶽敏君:“幸福”像“花人”綻放

    嶽敏君:“幸福”像“花人”綻放”“大笑人”“紅彤彤”“笑咧咧”,這樣的形象與那個年代有關,與平質且隱喻化的傳統文化有關,更與嶽敏君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感知體驗過的生活有關...

  • 第5章 散列表(雜湊表)

    綜上所述,根據雜湊函式f(k)和處理衝突的方法將一組關鍵字對映到一個有限的連續的地址集(區間)上,並以關鍵字在地址集中的“像”作為記錄在表中的儲存位置,這種表便稱為散列表,這一對映過程稱為雜湊造表或雜湊,所得的儲存位置稱雜湊地址...

  • 亞馬遜商品被分倉的原因是什麼?

    二、貨物分倉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