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李慶 |再談“氣”的思想

由 文匯網 發表于 人文2023-01-15
簡介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先生主持編纂的這部著作是對“氣”的概念以及有關的思想、社會文化現象進行分析研究的產物

如何看待公與私的關係

“氣”,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使用範圍廣泛、頻率極高的漢字和概念:日常的客套“您別生氣”;生活中的“社會風氣”;婚慶節假的“洋洋喜氣”;浴血戰鬥的“一鼓作氣”;科學領域的“宇宙大氣”;中醫學理的“活血通氣”;傳統儒學的“理氣”“元氣”;文學藝術的“文氣”“雅氣”“氣格”“氣韻”;乃至高速路上的“輪胎漏氣”,等等,可以說,幾乎無所不見。

但是,如冒昧地問一下:這些“氣”到底是什麼意思?不知是否有人會一時語塞,難以準確回答。

進一步問:為什麼這麼多不同領域中,都會用“氣”來表達?或許就更令人難以作答。

更進一步追問:這些“氣”,相互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這種情況在中國社會生活和文化環境中,是怎樣形成的?那麼,能回答的人可能就更少了。

那可真有點所謂“一問三不知”了。

中國語言的一個特點,就是模糊性,缺乏清晰的概念界定。這是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一種特性,表現為注重自我和自然的一體性、思維偏重經驗感知。這正是“氣”這一概念或者說哲學範疇得以形成的文化土壤和社會歷史環境。物我合一,內外一體,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生活中,人們根據自己的經驗感知,使“氣”的內涵和外延得以衍生、擴充套件。

《氣的思想》是筆者四十多年前的譯作。近蒙上海書店出版社好意,擬再出新版。

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先生主持編纂的這部著作是對“氣”的概念以及有關的思想、社會文化現象進行分析研究的產物。以時間的進展為主軸,展示了在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社會層面、文化領域中“氣”的存在。雖然或尚有再進一步補充、商榷的餘地,但獨創性地研究了在中國的自然觀和人的觀念中,“氣”的內涵和在不同領域中展開狀態等問題,值得重視。

這部著作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應迎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世界又一次興起了“中國熱”的產物。以漢字為代表的華夏文化,和世界各國,尤其東亞各國,有著密切的聯絡。有關“氣”的思想,滲透、影響到了周邊各國。在日本文化中尤為明顯。正基於此,日本學者在對中國的基本哲理概念,比如理、性、氣、公、私等等研究的過程中,特別著眼於“氣”,可以說在全球的漢學領域,進行了獨創性的研究。這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論著,並非任情的隨筆漫談,全書收羅廣博,材料豐富,標明出處,以便覆按。為研究“氣”這一概念,建立了理性分析的基礎,可作為進一步展開的基石。

這部著作中譯本的出版,則是我國改革開放後,面向世界的產物。關於當時出版的經緯,在中譯本序中已略有涉及,此不重複。具體詳情容另文再述。

今天,讓世界準確地理解中國文化的深層要素,理解中國文化的表述方法的同時,也瞭解別人如何認識華夏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何看待我們的思維方式,不斷加深交流,是絕對必須的。本書收輯了“氣”在歐美拉丁文字圈,英、法、德語中不同場合的不同翻譯,為不同文明圈的文化溝通、交流,提供了理解的通道。

這部著作的研究方法,顯然受到了當時世界上興起的範疇學理論在語言學、社會科學領域展開的影響。中國古代也有對哲學概念的研究,有宋代陳淳的《性理字義》、清代戴震的《孟子字義疏證》,還有清代王建衡的《性理辨義》等著作,分析的角度和研究的方法和這部書相比較,差異自見。所以,本書從研究方法論的角度,也可供我們借鑑。

我想,以上或是本書可以存在的理由。

此書的翻譯出版是在三十多年以前的事,當時得到了編著者山井湧、福永光司、戶川芳郎諸位先生的讚許和熱情鼓勵、幫助。刊出以後,日本的媒體對此做了採訪報道,歐美和國內的許多學者也都加以關注。幾十年來,多次重印,這次新版,或可為關心此問題的讀者,提供一些方便。

四十多年過往,今日回首,記起稼軒詞曰:“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深感確如其言。

本書的作者,即使當時年輕的,都已年過古稀,大多退出了學術研究舞臺,不少已經仙逝。但他們的音容笑貌,時在筆者眼前閃動。在新版之際,筆者根據所知的情況,對他們的現狀略作補充,供讀者參考,也是對他們的感懷。

作者:李慶

編輯:劉迪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