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兩漢三國多勝蹟(五)——褒谷口三絕

由 光明網 發表于 人文2023-01-03
簡介一條歷史悠久的古道,一處領世界通車隧道之先的石門,自然會引起歷代鎮守使吏、往來文人墨客的高度重視,頌其暢通,詠其功勳者不可勝數,僅是鐫刻於石門內外及附近山崖的石刻就多達一百餘塊,其中之漢魏《石門十三品》最為出名,形成一處石刻藝術寶庫

匯納百川是什麼意思

兩漢三國多勝蹟(一)——秦地南來第一樓

兩漢三國多勝蹟(二)——馬道驛憶舊事

兩漢三國多勝蹟(三)——拜將壇風雲

兩漢三國多勝蹟(四)——褒姒鋪懷古

巍巍秦嶺西起甘肅臨洮,東到河南伏牛山地,延綿千里橫斷三秦,自古便是阻礙中原與大西南溝通的一大屏障。但秦嶺也並非沒有孔道可通,在其南側,距古城漢中15公里處,高聳入雲的秦嶺偏於此處沒有淺山丘陵過渡,刀砍斧削般於平地聳立,又倏地閃出一道豁口,奔騰出一河流水,平添一種攝人心魄的氣勢。這裡便是被譽為“蜀道之始”的褒斜道南端古褒谷口。

沿谷口進去,最窄處僅有數丈,寬也不過50米,兩邊都是立壁千仞的石崖,發源於秦嶺主峰沿途匯納百川的褒水便從這兒奔騰而出,形成將近5公里的深谷。山狹水急,激浪堆雪,中空一線,雄險至極。當年,倚山臨水在懸崖峭壁間鑿孔、架木、鋪板、立欄而成的空中閣道,無論古今,都應該說是一項巨大的土木工程。委實猶如今日對待“三峽”或“大京九”,往往要由朝廷反覆奏議,最後由皇帝下詔,選派重臣要員,傾其財力人力,方能成就其事。

兩漢三國多勝蹟(五)——褒谷口三絕

比如春秋時代,渭河流域的秦人壯大,必然要因拓展疆域而覬覦他國。隔秦嶺相望的巴蜀便是首先考慮吞併的目標。經過多年準備,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開鑿金牛道,經劍閣入蜀,僅用三個月滅掉巴蜀,並俘獲巴王。

兩漢三國多勝蹟(五)——褒谷口三絕

再如漢武帝時,關中人口激增,急需從荊襄梁益調糧米入京。有大臣向漢武帝建議,利用漢水、褒水、斜水、渭水,鑿通漕運來解決問題。漢武帝對此十分關注,派御史大夫張湯考察其可行性,雖因“石湍而不可漕”,卻發“數萬人”鑿通五百里褒斜道。

而褒斜道無論是古代先民自然發現踩踏的原始小道,還是秦漢時期修整開鑿的棧道,都非經褒谷口不可,這兒就成為古道的一處障礙。一代史家司馬遷曾揮動如椽巨筆,在《史記》中寫道:“巴蜀亦沃野,然四塞,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其口。”“綰轂”指古代車軸關鍵部位,意思是褒斜棧道對千里蜀道起著扼制的作用,褒谷口險峻的石崖阻礙了棧道的暢通。所以早在1900年前的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便下詔在此鑿通一條高寬各約4米,長達15米的穿山隧洞,時稱石門。現據專家考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車隧洞。在當時沒有火藥,沒有先進開山技術與裝置的情況下,採取“火焚水激”之法開成此洞,是人類征服自然的一大壯舉。

幾乎從開鑿石門始,歷代鎮守使吏、往來墨客便有題詠鐫刻於石門內外的山崖,內容多與石門開鑿、棧道通塞及谷口蕭何所修山河堰水利工程歷代修葺相關。不僅數量繁多,而且有極珍貴的史料價值。

兩漢三國多勝蹟(五)——褒谷口三絕

在這批石門摩崖石刻中,漢代石刻即達八方,為國內僅見,曹魏與北魏石刻各一,宋代石刻有三,構成我國從漢魏到南宋的書法真跡群。又成為研究漢字及書法演變發展的珍貴的實物資料。

所以褒斜道石門石刻早在宋代便為古人珍視。女詞人李清照的丈夫、金石學家趙明誠在其《金石錄》中曾收錄了多方石門石刻;歐陽修、文同、洪适、康有為、于右任等歷代大學者都極其推崇石門石刻;清代學者楊守敬把石門石刻拓片帶去日本,震撼了日本朝野,至今被日本列為學習書法必須修學的經典!1986 年,全日本書道聯盟理事、白扇書道會會長種穀扇舟先生在參觀完《石門十三品》之後,感慨萬千,當即揮筆大書:“漢中石門,日本之師。”曾在槍林彈雨中創作過《長征組畫》的我國前文化部部長黃鎮對《石門十三品》做了恰如其分的評價:國之瑰寶!

一條歷史悠久的古道,一處領世界通車隧道之先的石門,自然會引起歷代鎮守使吏、往來文人墨客的高度重視,頌其暢通,詠其功勳者不可勝數,僅是鐫刻於石門內外及附近山崖的石刻就多達一百餘塊,其中之漢魏《石門十三品》最為出名,形成一處石刻藝術寶庫。

古道、石門、石刻堪稱三絕,所以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早在1962年便被國家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作者:王蓬

版權宣告: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