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張園西區年底前對外開放!“歷史的”與“當下的”上海,在此不期而遇

由 文匯網 發表于 人文2022-12-27
簡介”周祺與老建築打交道快10年,他說從前城市發展的標識是樓的高度、路的寬度,現在是歷史街區的復興,“在保護中推進城市更新、在城市更新中更好保護,再造石庫門裡弄的活力”

不欺而遇是什麼意思

張園西區年底前對外開放!“歷史的”與“當下的”上海,在此不期而遇

昨天(21日)傍晚的茂名北路,華燈初上,車流不息。晚霞中,市民遊客偏愛在毗鄰張園的臨街取景——修舊如故的石庫門建築群“探出頭”,水刷石外牆、雕花木窗,“歷史的”上海與“當下的”上海不期而遇。

張園裡頭,西區17幢歷史建築的修繕眼下基本完成。上海靜安建築裝飾公司保護建築事業部經理周祺仍在仔細把關、打磨完善,為年底前的對外開放作最後準備。

張園西區年底前對外開放!“歷史的”與“當下的”上海,在此不期而遇

這是上海首個保護性徵收改造的城市更新專案。經歷了“海上第一名園”、“七十二家房客”石庫門裡弄之後,張園又站在了新起點上:2018年啟動保護性徵收,2020年完成搬遷並實現圍合保護。去年9月,張園保護性修繕工程正式啟動。

張園西區年底前對外開放!“歷史的”與“當下的”上海,在此不期而遇

即將開放的張園西區,沿泰興路區域規劃了一線品牌新業態;沿茂名北路區域,將主要以藝術、輕奢、高階定製及潮牌為方向。“修繕要還原老建築百年風貌,更要融入城市生活。”周祺與老建築打交道快10年,他說從前城市發展的標識是樓的高度、路的寬度,現在是歷史街區的復興,“在保護中推進城市更新、在城市更新中更好保護,再造石庫門裡弄的活力”。

“一幢一檔”還原百年曆史風貌

“張園77號”,原威海路590弄77號,近百歲高齡。2015年列入上海市第五批優秀歷史建築,也是張園西區此次修繕中保護等級最高的“老人”;“85後周祺”,修繕老房子的年輕人,兒時家住石庫門。2017年他所在單位搬離張園之前,其辦公室就在“張園77號”。

張園西區年底前對外開放!“歷史的”與“當下的”上海,在此不期而遇

奇妙的緣分將他與這片石庫門建築群聯絡了起來,“最初想法就想守護好這份童年回憶”。

修繕前的勘查中,他與團隊發現房屋破損比較嚴重:“清水外牆有部分風化、開裂等情況,拼花地坪有破損、缺失。”

年輕團隊自有辦法。2016年張園啟動了“一幢一檔”資料庫建設。近3年建檔時間內,團隊到檔案館調取一份份原始設計圖紙,東、西兩區43幢房屋、總計2053個房間實現“一幢一檔”,僅一個門牌號便有400多頁紙。有了“底板”,開發方精準提出歷史建築保護性修繕意見,並十易其稿完善細節。此外,還採用“三維GIS+三維BIM建模”等數字化手段,守護好這片百年裡弄。

張園西區年底前對外開放!“歷史的”與“當下的”上海,在此不期而遇

張園西區年底前對外開放!“歷史的”與“當下的”上海,在此不期而遇

修繕過程中,小到拼花地坪磚,被工人們一塊塊鑿出,在背面編號、清洗、儲藏,待所有工序完成後再人工鋪貼。僅40米的前廊,就有數千塊之多。

細到樓層間的泥紙筋灰塑雕花裝飾,“鏤空部位精雕細琢的泥作機器都做不出,只能參考歷史圖紙,靠工匠靈巧的雙手一個個手工製作、修粉上去。”周祺說。

讓人“走進來”把老故事“講下去”

張園,新式公共文化的誕生之地:電燈、照相、電影及各種體育競賽、戲劇表演等,許多“第一次”發生在這裡。新鮮的活力與魅力,浸潤在這片建築群的血脈中。

“還原風貌,不是修復一座建築的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保護。而保護的最好辦法,就是活化利用,讓更多人走進老建築,參與老建築的演進,把老故事講下去。”但這也成了團隊面臨的最大挑戰:如何在原汁原味還原歷史風貌的同時,滿足當下現實的功能需求?

張園西區年底前對外開放!“歷史的”與“當下的”上海,在此不期而遇

空調,是最直接的需求。張園77號採用了窗下空調的形式——因為地板木結構本來就需要修繕加固,因而線路都在地下鋪設。修繕團隊還特意採用了與內飾顏色相仿的木料製作空調機罩。“拿來的時候,機罩還比較新,我們就透過日光照射,形成最接近室內整體佈局的顏色。”

“我們一直在尋找現代訴求和建築保護之間的折中點——新舊保留著適當距離。新的增設不會干預、改變舊的建築,而是讓它們彼此補充、相互賦能。”周祺說。

張園西區年底前對外開放!“歷史的”與“當下的”上海,在此不期而遇

未來,現處於保護、看護階段的東區也將動工。在“活著的”石庫門街區,傳統海派文化與國際時尚文化相融合、文商旅聯動發展。周祺還有更多期待:“在我參與修繕的寬闊步道、詩情畫意的綠植間,更多公共活動空間留給市民遊客共享,迎接當下的人們走進來與建築互動,創造新的故事。”

作者:王宛藝

圖片:邢千里

編輯:陸益峰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