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項羽烏江自刎是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史學家認為或許有其他原因

由 原野說史 發表于 人文2022-12-03
簡介說法二:項羽沒有渡江的機會近年來,也有不少學者認為項羽並不是因為無顏面對家鄉的父老兄弟而自刎於烏江,他不是不想過烏江東山再起,而是他根本就沒有渡江的機會,因為他在定遠東城就已被“搏殺而死”

無顏見江東父老相關的歷史人物是誰

西楚霸王項羽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婦孺皆知、叱吒風雲的大英雄。關於他的傳說很多,特別是他在烏江自刎而死最為激昂悲壯,他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多次被改編成戲劇和影視作品。

項羽烏江自刎是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史學家認為或許有其他原因

對於他的死,後人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他雖然戰敗,但死得壯烈,盡顯英雄本色,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在《烏江》中寫道: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她高度讚揚了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氣概。另一種認為項羽寧願自刎也不肯過烏江東山再起是缺乏自信和勇氣的表現,晚唐詩人杜牧在《題烏江亭》中寫道: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他對於項羽不肯過烏江而自刎感到惋惜和失望。那麼,項羽為什麼不肯過烏江而選擇自刎呢?幾千年來,普遍的說法是,項羽因戰敗而覺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所以選擇自殺,真的是這樣嗎?還是另有隱情?

說法一:項羽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出身於楚國將門貴族,他驍勇善戰,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是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但項羽為人十分自負,喜歡獨斷專行,這也是導致他在楚漢戰爭中失敗的原因。

項羽烏江自刎是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史學家認為或許有其他原因

在司馬遷著的《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被劉邦打敗後,帶領八百士兵突圍來到烏江邊,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日後可以東山再起報仇雪恨。然而項羽卻笑著說道: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意思是說,他帶領八千江東子弟西去打天下,如今無一人生還,就算江東的父老兄弟們能夠理解我,依然尊我為王,但我又有何顏面去見他們!即使他們不說,我自己心裡也深感愧疚啊!於是項羽拔劍自刎。司馬遷的這種說法後世流傳很廣,因為司馬遷生活的年代與項羽死亡的年代只差70年,司馬遷在《史記》中描寫的項羽之死情真意切,慷慨激昂,因而後世有關項羽自刎的原因大多出自於《史記》。

說法二:項羽沒有渡江的機會

近年來,也有不少學者認為項羽並不是因為無顏面對家鄉的父老兄弟而自刎於烏江,他不是不想過烏江東山再起,而是他根本就沒有渡江的機會,因為他在定遠東城就已被“搏殺而死”。

項羽烏江自刎是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史學家認為或許有其他原因

我國著名學者馮其庸經過詳細論證,指出《史記·項羽本紀》中描寫項羽之死的文字只有兩處,一處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但這與後面項羽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執意不肯渡江相矛盾。另一處是”烏江亭長船待”,但又明確提到:項羽“身死東城”,“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等。烏江離東城有一百二十公里。這些前後矛盾的說法,馮先生認為是司馬遷記錄上的錯誤。

依據《史記》、《漢書》中《灌嬰傳》的記載,垓下之圍中,項羽帶領八百士兵突出重圍,逃往江東,長江以南是項羽的勢力範圍,他的目標是渡過烏江,重振旗鼓、捲土重來。但是沒想到他逃至東城時卻被漢軍包圍,混戰中被灌嬰殺死,所以項羽根本沒有來到烏江邊,也不可能自刎而死。

項羽烏江自刎是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史學家認為或許有其他原因

說法三:項羽希望儘快結束戰爭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項羽自殺是想結束戰爭,不再讓百姓因戰亂而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史記》中記載,楚漢戰爭中劉邦和項羽勢均力敵,百姓和士兵痛苦不堪,於是項羽對劉邦說:“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意思是希望他們兩個人透過決鬥一較高下,不要再讓黎民百姓跟著受苦,這說明項羽有悲憫蒼生的胸襟。當項羽戰敗來到烏江邊,想到他如果渡過烏江以後東山再起,與劉邦重燃戰火,天下百姓還要再一次經過戰爭之苦,於是他選擇犧牲自己的性命來結束這場戰爭,還天下百姓一個太平安穩的世界。

但有人認為這種說法不符合項羽的性格。項羽好戰、殘暴,他曾經坑殺了20萬秦兵,火燒阿房宮三個月,是一個暴虐冷血的人,不太可能為了百姓疾苦而選擇自殺。

項羽烏江自刎是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史學家認為或許有其他原因

結語

不管項羽因為什麼不肯過烏江,他的失敗和死亡跟他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項羽是一個驕傲自負、剛愎自用、獨斷專行而又意志力薄弱的人,這些才是導致他失敗的主要原因。他的死雖然壯烈,但也讓人扼腕嘆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