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其名文《復多爾袞書》,據考證居然是代筆?

由 劉宅宅哦 發表于 人文2022-12-01
簡介晚清時的大文人李慈銘,在其《越縵堂日記》中,經過詳細考證,則認為說,王綱、何亮工的文字他都仔細比對過,發覺不類,唯有彼時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其文筆與《與多爾袞書》如出一轍

貓哭耗子假慈悲出自哪裡

1645年前後,對於明王朝來說,已經是日迫西山,勉強撐持:崇禎帝已吊死,清兵早已長驅直入北京。在南方不願意投降計程車大夫,擁戴起朱由崧,是為南明弘光朝。

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其名文《復多爾袞書》,據考證居然是代筆?

在這場殊死的困獸猶鬥中,內閣大學士、督師史可法實際是中梁頂柱。而此時坐鎮京城,身為滿清實際掌控人的攝政王多爾袞,貓哭耗子假慈悲,竟然假惺惺地給誓死頑抗的史可法寫了一封長信。

這封信,表現是致意,實際是恐嚇新建立的政權,什麼“兵行在即,可東可西,南國安危,在此一舉”。同時,是意在威逼利誘史可法,希望能勸降他,不費吹灰之力,坐享其成,說他可仿效吳三桂,“列爵分土,有平西之典例在”。

史可法接到此信後,不假思索就領會到多爾袞的真實欲求,根本不為所動。他畢竟文人進士出身,士大夫的風度即便再飛矢箭雨中也要維持,也很得體地給多爾袞回了長信,在溫文爾雅的詞章中明誓了與國家共存亡的決心。

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其名文《復多爾袞書》,據考證居然是代筆?

這封信,史稱《與多爾袞書》,是歷史上的名文。因文辭極美,又慷慨激昂,精光奕奕,忠憤耿耿,300多年來一直激勵著中國的仁人志士,一往無前,乃是明清之際一大有關係之文。就在幾月前,南京博物院有個晚明書法展,其中一件展品,就是就是這篇文章的原稿影印件,引起不少參觀者駐足,且為之唏噓不已。

一般意見,認為此書信乃出自史可法之手無疑。史公本身就是書生,少年就展露才華,也很用功。當年左光斗擔任學政,微服私訪,雪夜古寺,深夜所見的那位剛寫完漂亮文章,伏案而臥的書生便是史公。

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其名文《復多爾袞書》,據考證居然是代筆?

史公本身也是晚明士大夫高層中有名的善文者。他留下的文集,如《史可法遺集》裡,所收錄的家書、奏摺、及許多雜文,都是文采斐然的佳作。照理說,《與多爾袞書》這等文字他寫出來也沒啥疑惑。

可問題在於,這篇文章的“著作權”到底該歸誰,明末清初以來一直就眾說紛紜。多數人都認為該作是代筆。何以故?

一,當時戎馬倉皇,像史可法這類將軍,根本無暇握管,文書委託身邊幕僚代作,也是通例。這類例子舉不勝舉。比如,多爾袞的這封信,就是江南大文士李雯所代寫。

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其名文《復多爾袞書》,據考證居然是代筆?

二,更為重要的是,《與多爾袞書》這篇文字,拿去和史可法文集所有文章比對,就會發現無論用詞、佈局、體類、風格等等,都與他一貫的文風差異太大。

所以,自明以來,多認為此篇實為代筆。至於代筆人選,實也有多爭論。清人一般都認為這是桐城人何亮工所作。彭士望《恥躬堂集》認為是樂平王綱所為;而昭槤《嘯亭雜錄》則斷定出自侯方域之手。傳聞不同,莫衷一是,但大體都認為不是史公自己的文字。

晚清時的大文人李慈銘,在其《越縵堂日記》中,經過詳細考證,則認為說,王綱、何亮工的文字他都仔細比對過,發覺不類,唯有彼時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其文筆與《與多爾袞書》如出一轍。此說一出,後來漸漸為共識。

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其名文《復多爾袞書》,據考證居然是代筆?

到了當代,經過張舜徽等先生翻覆辯難,則更接近事實的“真相”漸漸水落石出:當時,史可法身邊的文人幕僚有侯方域、何亮工、王綱以等人。《與多爾袞書》當是這些人一塊商量,商榷後由侯方域主筆的。在擬好回信後,史公認為有些言辭口吻不佳,便親筆做了增刪,而後就有了此大文。

所以說是“草創討論,多資眾力;而刪定潤色,悉出史公”,“即謂全文皆出史公之作,亦無不可”,“使無史公義憤填膺、剛毅不撓之氣,亦何能成此佳作!”

這封信發出沒半個月,史可法鎮守的揚州城破,史公拒降遇害。屍體腐爛的遺骸無法辨認,一代英雄從此長眠於地下。而據說,多爾袞收信後,臣僚念給他聽,他神色黯然,眼角若有淚光,說了八個字,“人才可惜,忠義可憫”,接連嘆息不已。

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其名文《復多爾袞書》,據考證居然是代筆?

這封信也被清人完好地儲存了下來。原藏清宮內閣冊庫。近百年後,乾隆看了,感慨不已,說“可法孤忠”,“仍明臣尊明之義”,許其流傳。很多人說,史可法將一腔忠臣之血,都獻給了故國,是真大義,永遠見證滿清的殘酷嗜血,也將永遠都要羞死那些無良才子“李雯們”。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