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老子:為什麼行善的人更長壽?心理和生理愉悅!

由 道訊 發表于 人文2022-11-30
簡介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實際上也體現了老子《道德經》無為不爭的思想:善良的、有能力的人不去與別人爭辨

金玉其外敗絮什麼意思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一語出自於《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原文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為什麼老子說“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做了好事要告訴別人嗎?不需要,因為行善的人更長壽。

老子:為什麼行善的人更長壽?心理和生理愉悅!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實際上也體現了老子《道德經》無為不爭的思想:善良的、有能力的人不去與別人爭辨;天天告訴別人自己多善良的人不一定是真善。生活中有很多善良的人,做了好事,不留名,不炫耀,不邀功,不請賞。他覺得那是他應該做的,是一個善者的本性。這就是“善者不辯”。

老子:為什麼行善的人更長壽?心理和生理愉悅!

相反,還有一類人,做一點好事就唯恐天下不知,覺得自己是觀音菩薩化身。做了好事就是為了沽名釣譽,恨不得搞一個新聞釋出會。有的人自己有一點小能力,小功勞,就到處表現。這樣的人其實是多麼愚蠢,因為賢良的人從他們的舉止言行就會知道這個人是不是好人,有沒有真實能力。這種人很多是紙上談兵,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老子:為什麼行善的人更長壽?心理和生理愉悅!

什麼是真善?什麼是真惡?明朝朱柏廬的說法和老子《道德經》是一致的。在他的著作《治家格言》有一句千古名言: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意思是說,做了好事善事就是為了讓人知道,這一定不是真正的行善;相反,做了壞事惡事恐怕別人知道,這就是大大的惡。這種人,無論是行善還是隱惡,都是為了自利,把行善當成了一種交易,換取利益。

老子:為什麼行善的人更長壽?心理和生理愉悅!

其實,善良不是交易,不需要理性,因為善心是人的本能。《孟子》的《告子章句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凡是人都有惻隱之心,善良應該是人的一種本能。最近看到一則新聞,3歲小男孩6樓墜樓,幸虧五六名快遞小哥伸手接住!無獨有偶,一個零售店主在自己店裡看到對面幼兒園小孩子在雨棚上,第一時間衝了過去,最後接住了小孩。這是一種本能,如果他們沒有出手相救,孩子出了意外,他們會遺憾、愧疚、心生懺悔。這就是真正善良的人。

老子:為什麼行善的人更長壽?心理和生理愉悅!

正如白巖松在他的書《白說》中所提出的善良觀,人行善舉,於自己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一種滿足,所以,善良自身慈悲心做出的本能反應。這樣的人,做了好事善事之後,自己心裡踏實高興,心情愉悅,還會油然而生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

老子:為什麼行善的人更長壽?心理和生理愉悅!

從這個角度說,拋卻佛教所說的因果報應之說,從從心理上、生理上來解釋,行善的人更長壽。因為,行善讓人心情豁達,行善讓人身心愉悅,行善讓人心生滿足,行善讓人成就慢慢。此時再品味老子《道德經》“善者不辯,辯者不善”這八個字的深意,是否豁然開朗。沒錯,為自己快樂,長壽,請善良,謝謝您給我善良的機會。

/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