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讀印:來楚生“語不驚人死不休”,學篆刻的三個重要節點

由 談藝錄 發表于 人文2022-11-28
簡介實際上,“驚”字的上下兩部分,上端的“敬”字形處理成“方”勢,而下部的“馬”則處理成“圓”勢,這又是“方圓互異”的一種表現

龍蛇分不清什麼意思

之前的篆刻文章,我們曾經介紹過吳昌碩先生的一段話:

……夫刻印本不難。而難於字型之純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佈,方圓之互異……

這段話,出自吳昌碩大師為其弟子徐新周印譜《耦花庵印存》所作的序言,寫此序時,吳昌碩75歲,我們認為,這是吳昌碩大師篆刻藝術的精髓所在,是篆刻學習的重要節點:1、字法篆法上的高度純一;2、章法上處理好疏密、朱白;3、線條、字形處理好方圓差異。

本文再來談談這幾個重要節點,為了敘述更為直觀,我們藉助於來楚生先生的一方印,就是這方“語不驚人死不休”:

讀印:來楚生“語不驚人死不休”,學篆刻的三個重要節點

(來楚生和他的“語不驚人死不休”)

先要說兩點:

1、為什麼要學來楚生?

來楚生

(1903-1975),

原名

稷勳,

然犀。

浙江蕭山

人,生於湖

北武昌

。他跟吳昌碩一樣被譽為詩、書、畫、印“四絕”,他與齊白石屬同時期人,不同的是,他比齊白石更富“書卷氣”,他是真正的“科班”出身(上海美專),專業學識更富。他的畫清新朴茂、筆墨簡練、格調

雋逸

,在現代

花鳥畫

壇上獨樹一幟,他的

書法

拙中寓巧,

草書

和篆書、隸書尤其為人稱道,但讓我說,來楚生最重要的成就在篆刻,而且,在篆刻一道,來楚生是實踐與理論並重的大篆刻家,他不僅有大量印作傳世,還有印學理論著作。

讀印:來楚生“語不驚人死不休”,學篆刻的三個重要節點

(來楚生在寫字)

當然,他的印風是“寫意”一路的,儘管選擇“工穩”還是選擇“寫意”,始終是擺在篆刻學習者面前的選擇題,但不論如何選擇,近現代篆刻,我們認為,來楚生是最值得關注的篆刻大師之一。

2、印文出處

“語不驚人死不休”,出自杜甫的詩《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前一句是“

為人性僻耽佳句”,合在一起,意思就是說:(我這個人)性情怪僻,只沉溺於美好的詩句,如果詩句不能驚動人心,我至死也不肯罷休。

讀印:來楚生“語不驚人死不休”,學篆刻的三個重要節點

(杜甫小像)

學詩必學老杜,這是學詩的法門。究其深因,在意的正是老杜這種“精益求精”的“苦吟”精神,它對學詩人都有借鑑意義。其實推而廣之,任何藝業,想要獲得成就者都要在自己的專業方向上窮盡心力,就是所謂“平方一釐米,深度一公里”的鑽研精神,只有這種“專精”用心,才有可能取得相應的成就,我想,或許正是這個原因,來楚生才會選擇這樣的印文入印。

書歸正傳。這方印,第一點要說的,就是:“

字型之純一

”。

來看,“語”字應該是大篆(楚系簡帛、石鼓、金文等都有此類寫法),但它的“言”旁又形近小篆(更圓轉,更婉暢);第一個“不”也用大篆;“驚”字上部“敬”用小篆篆法,下部的“馬”用石鼓文寫法;相對來說,“死”和“休”兩字的寫法,也是一半大篆,一半小篆。

讀印:來楚生“語不驚人死不休”,學篆刻的三個重要節點

(大小篆並存的篆法)

這種大小篆結合的篆法操作,實際上是冒險的,因為大小篆放在一起,常常是格格不入的,但由於作者非常熟悉篆書,或者說他有紮實的“小學”功夫,他掌握各種篆法的形體規律,遇到這種大小篆篆法接近的文字,他就可以對這些文字加以適當處理,在不妨礙“六誼”的字法原則下,使大篆接近小篆一點,小篆又接近大篆一點,於是,就有了這方印的獨特個性,是“大小篆合於一體”的總體風格。

這實際上就是

更高層次的“字型純一”,掌握了這個層面的“操作”,篆刻才真正進入“創作”層面

,實際上,如果我們不客氣地說,查出字典裡現有的字形,把它們挪到印面上,還不能叫“創作”。

第二點,是

“配置之疏密

”。

其實,篆法的改變必然是服務於“章法”的,這方印的章法主線是疏密。“疏密”也是篆刻章法中最主要的章法型別之一。有了疏密,才會產生對比,才會形成反差,才會形成節奏,有了節奏,才會有美感。

這也是在篆刻層面,鄧石如“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理論被趙之謙強化,成為“第一原則”的原因(他認為疏密是“印林無等等咒”),掌握了疏密,其實在篆刻章法方面就真正入門了。

讀印:來楚生“語不驚人死不休”,學篆刻的三個重要節點

(疏密對比的章法主線)

“語”、“驚”二字的繁化拉長,其實是加強了與“不”、“人”的疏密對比,原則和方法只有一個“使密處更密,使疏處更疏。”努力的方法很簡單,簡單的字,選擇最簡單的篆法,複雜的字,選擇更加複雜的篆法。

這方印的章法總體源自古璽,其美感,主要源自“配置”上的疏密,來源於“分朱布白”。

第三點,就是“

方圓之互異

”。

方與圓是自然界的“一對兒”矛盾:“方”代表“陽”,代表“剛”,代表力量,代表刀性與石性;“圓”代表“陰”,代表“柔”,代表柔軟,代表筆墨之性。如何處理好方與圓,是篆刻極為重要的問題。

用“方”過多,則過生硬,只見刀石,不見筆墨;用圓過多,則過軟弱,只見筆墨,不見刀石。所以篆刻必須方圓互異,才會剛柔並濟,既見刀石,又見筆墨。

這個方與圓,包括每根線條兩側輪廓的方與圓,也包括線條兩端收束的方與圓,更包括文字對稱筆畫及文字部件的方與圓,同樣也包括字形外廓的方與圓……

回到這方印:兩個“不”字的中心部分,第一個“不”處理成三角形呈現足夠的“方”,第二個“不”處理成鈍圓形呈現足夠的“圓”;三個“人”字或“人”部,也各有姿態,或方或圓,在細節上,作者處理得富有變化。

讀印:來楚生“語不驚人死不休”,學篆刻的三個重要節點

(同字同部的方圓互異)

印中較為突出的橫畫(如“語”字的橫畫,如“不”字的頂橫),大多被作者處理成一端方折尖銳,一端圓潤飽滿,這又是“方圓互異”的一種表現;實際上,“驚”字的上下兩部分,上端的“敬”字形處理成“方”勢,而下部的“馬”則處理成“圓”勢,這又是“方圓互異”的一種表現。

合此三點,正是學習篆刻的三個重要節點,初學者要諳熟於心,時時在意。

(【布丁讀印】之162,部分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