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中國古籍修復青黃不接?“內行人”可不這麼看

由 華輿 發表于 人文2022-11-21
簡介“200萬人學修復,技術傳承恐就斷了”“雖然待修復的古籍數量龐大,但在修復人才這個問題上我的看法或與他人不同”,談到多年來古籍修復人才稀缺的話題時,今年70歲的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傳承人、古籍修復專家杜偉生有自

青黃相接翡翠吊墜好嗎

【東西問客戶端8月1日電】中國古籍對傳承中華文明意義重大,但在多數媒體報道中,古籍修復和保護專業性強、收入較低、進事業單位門檻又高,還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定力……因此至今仍是冷門專業,人才儲備形勢嚴峻,如何帶動更多年輕人投入到古籍守護工作中也一直是外界長期關注的話題。事實情況果真如此嗎?東西問客戶端近日採訪了在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工作的不同年齡段的古籍修復者。

“200萬人學修復,技術傳承恐就斷了”

“雖然待修復的古籍數量龐大,但在修復人才這個問題上我的看法或與他人不同”,談到多年來古籍修復人才稀缺的話題時,今年70歲的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傳承人、古籍修復專家杜偉生有自己的觀點。

杜偉生算是古籍修復行業中的“老前輩”了,他在這行裡深耕了40餘年,親歷了中國古籍從“無人問津”到“全民關注”的過程。在杜偉生看來,經過幾十年發展,如今中國古籍修復行業已經不“缺人”了。他介紹,目前,中國古籍數量約有5000萬冊,國內佔八九成,其他的在海外。這其中有1/3需要修復,即超過1500萬冊,這個數字中又有1/3需搶救性修復,否則就要滅失。“但這也並不代表缺人做修復。的確,2007年以前,全國古籍修復從業者不超過100人,所以一直以來,外部聲音都在談這個行業“缺人”。但其實這個問題早已解決。現在全國有二三十所學校開設了文物或古籍修復課程,2007年以後,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也辦了20期培訓班,現在全國從業者已翻了幾番。”

杜偉生接著說,“不妨算一筆賬,修一冊古籍平均需10天,5000萬冊需5億個工作日,一年約250個工作日,如果一年想修完全部則需200多萬個人工。如果國家真投入了200萬人工,即便把工時拉長至10年,修復工程結束後,這些人怎麼辦?古籍修復一個週期是200年,10年工作結束後停工190年,這個行業的技術就斷了,它的存在基礎就沒有了。”

中國古籍修復青黃不接?“內行人”可不這麼看

杜偉生工作中。(圖片均來自東西問客戶端 陶思遠 攝)

“沒必要看電視覺得有意思就去學”

今天的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文獻修復組裡,“80後”“90後”佔了大部分。在那間並不算大的辦公室裡,他們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侍弄”著指尖上的古紙碎片。“85後”古籍修復師郭志新這樣安靜地坐在窗邊的一角,已坐了13年。談到為什麼要學修書,她直言:“能看著這些殘破的文獻經過我的手,變成了能展閱、鑑賞的東西,想到它們的存在就是中華文明的延續,我就有一種成就感,覺得這個工作特別有價值”。

說起急缺修復人才的說法,她也表示“確實沒那麼急”,她反而呼籲年輕人,“沒必要看了電視覺得這行有意思就盲目跟風去學,而是要認清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修復。很多人學了之後又發現自己沒耐心、坐不住、又放棄,白白浪費了很多時間”。

中國古籍修復青黃不接?“內行人”可不這麼看

待修復的西夏文獻。

“急性子幹不了,慢性子也幹不了”

“80後”古籍修復師謝謹誠對自己的工作有深刻的體會,“急性子幹不了、慢性子也幹不了,急了出錯、慢了拖活兒。所以這個工作對磨鍊心性的挑戰特別大。”他坦言,一開始選擇這一行業只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但當接觸了越來越多的市級非遺、國家級非遺專案後,心態發生變化,“開始意識到我們在這修書對國家、甚至對中華文明的意義有多重要。”

他曾聽過很多各界對古籍修復的反饋,有些來自宗教人士,也有些來自專家學者,甚至來自公眾輿論。“我原來覺得修書對我來說就是幹了個活兒,但後來發現它對宗教人士、或者哪個具體領域的人來說,很可能極大豐富了他們的研究資料。”他輕輕指了指手邊的一本早已殘破不看的西夏文獻說:“本來認識西夏文的人就已不多,要是這麼一本修出來,也許學界就能多識別幾個字,這多有意義呀。”

當聽到“古籍修復業後繼無人、青黃不接”的說法時,謝謹誠笑著說:“那真不至於,僅杜老師(杜偉生)正式拜師的徒弟應該就有30多人,還有幾十所高校一直在培養人,和其他非遺專案傳承橫向比較的話,古籍修復目前看談不上後繼無人。”據他理解,國外有過修復行業人才飽和的情況,“一下子出來幾十萬人學這個,最後都找不到工作了”……

面對記者的鏡頭,杜偉生最後語重心長地表示:“我希望輿論不要再過分渲染‘古籍修復後繼無人’這個論調,這是個小眾行業,湧入太多人反而會打破秩序。只要書在、人在、技術在,一代代有序傳承,這個行業就能保持健康發展。眼下,我們真正缺乏的是經驗豐富的人,更缺乏高學歷、高能力的研究人員,那些梳理、編撰古籍修復史的人”。(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