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被綁架的道德行為並不道德

由 半島壹點報 發表于 人文2022-10-27
簡介其實,這20萬元獎金的兌現,站在兩人自身利益上解讀,必然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符媽覺得既然兒子為孫海洋找到孩子作出了貢獻,孫海洋就應該兌現承諾

什麼是不道德的行為論述題

□ 朱子鈺 李夢馨

兩個被拐賣孩子的父母——符建濤的媽媽與孫卓爸爸孫海洋關於兌現賞金的問題,成為近段時間來的網路熱點。符媽因為沒有得到孫海洋的獎金兌現而惱怒,並發表過“無數次我後悔主動提供人販子的資訊”的過激言論。網路上對兩人的態度也呈現明顯對立:一方認為符媽要求過分,另一方則認為孫海洋有諾不踐。日前,符媽寫了一篇控訴長文,更將話題推上了熱搜。

目前雙方都作了表態:孫海洋願意支付20萬元懸賞金,而符媽則表示並不是為錢,即使得到20萬元也會全部捐出。如果事情真這樣解決,那看上去是皆大歡喜,兩個人的人設都會得到修復,人品也足以令對方擁躉無可指責。但實際情況真如此嗎?

其實,這20萬元獎金的兌現,站在兩人自身利益上解讀,必然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符媽覺得既然兒子為孫海洋找到孩子作出了貢獻,孫海洋就應該兌現承諾。雖然她的過分做法令人反感,但也確實在相當程度上拿捏了孫海洋的痛點;而孫海洋也有自己的盤算:他認為對方雖有貢獻,但起到的卻不是決定性作用。所以可以感謝,但拿出20萬元獎勵就於心不甘。這種心思,從他一直不肯兌現20萬元,卻多次給對方發微信紅包,甚至有的高達上萬元,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應該說,在雙方不同解讀中,都清晰地表現了對自己權益的捍衛,都有相當的合理性。本來,如果藉助於法律手段,是非曲直很容易釐清,根據符家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由孫家給予合理的獎勵,難題可迎刃而解。

但此事選擇的解決方式卻是由大家參與的道德評判,也就只能被道德評判所綁架。因為在道德評判中,局外的旁觀者因為利益與自己完全無關,必然會以“理中客”的身份出現,無意中必然會抬高道德標準。最後兩方都被迫為了保護自己的人設而犧牲自身權益。這種表面的道德實現,既不是雙方的本意,也使雙方受損,其實是不道德的。

因此,對這件事的解決,我們還是希望用法律手段、專業方式,作出合情合理、令人信服的判定。更要從中獲得啟發:我們要更慣於用法治的方法來解決糾紛和維護利益,而不是動輒就以道德拷問的方式逼對方就範。因為道德的相對高標準要求,很容易導致權益的底線失守。以這次輿論為例,其實不管是哪一方的“理中客”,如果是他們自己作選擇,大多數人同樣會陷入道德困境。我們要謹記,法律對個體權益的保護,比道德提倡更實在,也更有利於搭建社會道德的基石。因為真正的道德,只能來源於個體權益得到保護後才能生髮出的善意。來源:大眾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郵箱地址:ahhfxmt@foxmail。com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