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明朝政治腐敗,內憂外患集中出現,陽明心學也在此時應運而生

由 李舒琪說歷史 發表于 人文2022-10-26
簡介而陽明則將此道德律令自覺化,將它內化到主體的道德意識之中,以合心、理於一的良知取代外在的超驗天理,這是陽明為拯救“病革臨絕”之社會而開出的藥方

應運而生的應運是什麼意思

陽明學說是在內憂外患的形勢下應運而生的,其目的在於

匡時救世

從其理論中可以看出,他從正心誠意入手,以仁義為體用,經世治國的政治思想,是其良知學說在社會政治領域的具體應用和發揮。

明朝政治腐敗,內憂外患集中出現,陽明心學也在此時應運而生

陽明指出“今天下波頹風靡,為日已久,何異於病革臨絕之時,然又人是己見,莫肯相下求正”。

這種歷史失落感,促使他不斷探求社會危機的源頭,並最終將天下不治的原因歸結於學術不明。

所謂學術不明,意在指責當前程朱這種官方學問,不能有效解決普遍之理與主體意識相脫節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天理未能成為制約主體言行的實際規範。

明朝政治腐敗,內憂外患集中出現,陽明心學也在此時應運而生

這其中的問題不在於天理本身不合理,而是心與理未能合一所致,即是說外在的普遍之理,尚未與個體意識融而為一。

於是,他將解決之道訴諸於良知,這一天理與主體之心的統一,普遍之理唯有與“吾心”相結合,並轉化為內在於主體的道德意識,才能有效規範主體的外在行為。

明朝政治腐敗,內憂外患集中出現,陽明心學也在此時應運而生

依陽明所見,這個良知既應該內在於個體,同時又應該外化為普遍之規,只有讓良知自作主宰,主體的言行才不會逾越封建倫理的矩矱。

陽明心學與程朱理學最大的區別在於,程朱著重於將普遍的道德律令,透過外在權威強加於個體,使個體被動地去順從;

而陽明則將此道德律令自覺化,將它內化到主體的道德意識之中,以合心、理於一的良知取代外在的超驗天理,這是陽明為拯救“病革臨絕”之社會而開出的藥方。

明朝政治腐敗,內憂外患集中出現,陽明心學也在此時應運而生

當時社會在內憂和外患上主要存在三大矛盾,內憂有兩個:

即統治集團內部之間的

權力之

爭;

封建統治者與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

外患主要是指明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的邊患矛盾。可以說是三大矛盾直接催生了陽明心學的產生,在這種情況下,王學呼之欲出。

明朝政治腐敗,內憂外患集中出現,陽明心學也在此時應運而生

為拯救當時的社會,陽明提出瞭如下主張:

從正君德入手,改善統治集團內部之間的

權力

爭鬥,規勸統治者推廣其本善之心,用“不忍人”之政來治國理政。

陽明認為,“欺誕之風”等社會弊病的病根在君而不在臣,所以應該返其根本,即透過化君心來改變這種局面。

他效法孟子“規誨時君之言”的做法,對孟子善於啟發君主,引導君主發掘仁心的做法極為盛讚。

明朝政治腐敗,內憂外患集中出現,陽明心學也在此時應運而生

應該說孟子的言行做法,對於陽明識仁愛之體和操存擴充良知思想的形成,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

明代政治腐敗,宦官專政成為突出問題,從明史上來看,官僚之間相互傾軋異常激烈,已經達到了危及皇權的程度。

這集中表現在王振、曹吉祥、汪直、

劉瑾

爭相干政,帶來了政治史上的黑暗時代,另外皇室與藩王之間的衝突,自靖難之役後也愈演愈烈,漢王朱高煦、安化王朱寊鐇、寧王朱宸濠相繼造反,給明王朝的統治帶來了嚴重威脅。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