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網紅商業藝術展無可厚非,但有些趨勢我們必須說說

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人文2022-10-20
簡介具體到藝術展覽領域,就是一部分“不接地氣”的作品逐漸淡出大眾視野,另一部分自帶流量和具備較強體驗性的作品成為消費市場趁手的賺錢工具

無可厚非用在哪裡

網紅商業藝術展無可厚非,但有些趨勢我們必須說說

近日,一場名為“失戀博物館”的商業展覽正在市中心一家商場舉行,網上的第三方評價榜單中,它高居全城同類展覽第二名。但當我們來到現場,卻發現有些不大對勁。

網紅商業藝術展無可厚非,但有些趨勢我們必須說說

在展覽入口處的牆面上整齊貼著四排寫著前任的垃圾袋,切中當下垃圾分類的熱點。

在現場陳列著和失戀相關的物件,還有印在牆面、條幅上一句句傷心哀嘆的話語。無論物件還是話語,都像極了網上情感類微信公眾號的調調,整個展覽形同大型心靈馬殺雞現場。

網紅商業藝術展無可厚非,但有些趨勢我們必須說說

展廳裡隨處可見與失戀有關的“金句”。

網紅商業藝術展無可厚非,但有些趨勢我們必須說說

很多觀眾會拿起展品拍照,這是具有很強互動性的部分,可一個真正的展覽向來不會允許觀眾觸碰展品。

當然,作為網紅展覽的必備元素,互動和自拍肯定是少不了的。參觀者可以在便籤上寫下自己的“失戀物語”,並把它懸掛在天花板上;或者在廉價吊燈和玻璃幕牆構成的空間裡隨意自拍。從年輕觀眾現場的參與度來看,似乎還挺受用這樣的“博物館”。

網紅商業藝術展無可厚非,但有些趨勢我們必須說說

網紅商業藝術展無可厚非,但有些趨勢我們必須說說

觀眾在展廳寫下自己的失戀心情,掛在天花板上,也算一件“裝置作品”。

網紅商業藝術展無可厚非,但有些趨勢我們必須說說

廉價的吊燈和整面玻璃幕牆形成了絕好的自拍空間,這樣的“裝置”如今似乎成了網紅展覽的標配。

隨意拼貼的當代藝術符號、適合自拍的鏡面空間和故作煽情聳動的話語,由這些元素組成的網紅展現已成為商業地產吸引人氣的重要手段。這本身無可厚非,但是當滿足流量、社交需求和逐利思維成為“展覽”的設計初衷和關注焦點,那麼是不是到了我們該好好談談展覽的時候了?當我們決定去看展的時候,如果看到都是這樣的“展覽”,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不可否認,網際網路普及帶來去中心化浪潮,傳統的權威話語不斷被消解。具體到藝術展覽領域,就是一部分“不接地氣”的作品逐漸淡出大眾視野,另一部分自帶流量和具備較強體驗性的作品成為消費市場趁手的賺錢工具。與其批駁賺錢工具,不如來談談,那些以當代藝術為代表的“不接地氣”的作品究竟怎麼了。

很多人有共鳴的一點是,今天無論你走進m0ma(現代藝術博物館)還是古根海姆美術館,如果欣賞當代作品時不借助導覽,很可能一頭霧水,從作品本身去建立情感共鳴和聯絡更是無從談起。這就是當代藝術的一個典型困境:當藝術家們奮不顧身在思想邊界勇敢拓展之餘,猛然回頭,卻發現身邊已空無一人。

從歷史維度看,現當代藝術的興起本身卻是和普羅大眾緊密相連的。法國大革命之後,盧浮宮才向公眾開放;工業革命催生出的新興城市中產階級,開始對文化藝術產生強烈的消費衝動。劇院、音樂廳、美術館這些公共藝術消費空間迅速建立。不再服務於皇權、教權的藝術向市民階層敞開大門,並由此形成了一套被社會廣泛接受的價值系統。

到了21世紀的今天,這套經典價值系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但當代藝術並沒有拿出應對之策,也無法像前輩們那樣,巧妙地找到與大眾旨趣的結合點。概念先行、摒棄形式美感的抽象作品大量湧現,導致觀眾漸行漸遠。這種情景下,靠自拍或心靈雞湯話語起家的網紅展來攻城略池,也就顯得容易理解了。

但無論網紅展多麼紅火,它終究無法承擔起傳承人文社會價值的重任,就像大多數真正的藝術家即使不反對觀眾以自己的作品作為自拍背景,但仍然更希望觀眾能放下手機,好好感受創作者想表達的東西。

一個有趣的對比是,在藝術市場較為成熟的西方社會,如此荒腔走板的網紅藝術展似乎不像國內這麼普遍。反觀國內,一方面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接續“他人傳統”,另一方面在高度商業化背景下,不計得失地搞“純粹的”藝術展覽也有些悲壯且無力。但我們依然要有信心,今日中國有足夠豐富的物質和精神土壤,假以時日必將培養出區別於傳統西方語境的,優質的當代藝術作品。

欄目主編:章迪思

本文作者:董天曄

文字編輯:章迪思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