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路過公園茅草亭,想起《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由 智慧火炬手 發表于 人文2022-10-16
簡介農民的兒童們拿去了一些被風吹走的茅草都被罵為“盜賊”,農民還有希望住進“廣廈”裡嗎

茅室什麼什麼成語

有誰還記得杜甫的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記得郭沫若對這首詩的精彩點評,記得一些文人對郭沫若的怒罵?

路過公園茅草亭,想起《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一)

一天,我在公園裡遊玩,看到一個茅草亭,很好奇,就走過去看個究竟。正好也走累了,就坐到茅草亭的椅子上,欣賞四周的風景。坐在茅草亭裡,環顧四周,四周都是高樓林立,樓房高低不同、錯落有致,宛若波瀾起伏的山脈,蔚為壯觀。一陣微風撲面而來,我忽然想起了杜甫的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想起了郭沫若對這首詩的精彩點評,想起了一些文人對郭沫若的怒罵。

(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原文是: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皋,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長夜沾溼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三)

翻譯成白話文,是這樣的:仲秋八月的狂風放聲怒吼,把三重茅草從我屋頂上捲走。茅草飛過江去,灑滿岸頭,有的高掛在大樹的樹顛,有的飄落下水蕩和水溝。南村的兒童們欺我衰老,好忍心呵,當我面就做強盜。斗膽地把茅草抱進竹林,制止不住,叫得我唇乾舌燥。回家來扶著柺杖只好嘆氣。不一會兒風止了,烏雲如漆,秋天白晝短,茫茫成了黑夜。布被條蓋了多年,冷如鐵板,小娃兒不好好睡,把被蹬穿。床頭屋頂在漏雨,溼成一大片,雨腳毫不間斷,像麻線一般。自從戰亂以來就很少睡眠,溼糟糟地,長夜漫漫何時能熬到天亮?怎麼才能有高樓大廈千萬間?讓天下的寒士們住下,皆大喜歡;風吹不動,雨潑不進,安如太山!呵呵,什麼時侯聳現出這些高樓大廈,我的茅廬破爛,自己凍死,也心甘情願!

(四)

郭沫若對這首詩進行了精彩的點評:

(1)詩的性質,舊時的注家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隱喻時事,有的說是寫實。但無論是隱喻也好,寫實也好,詩裡面是赤裸裸地表示著詩人的階級立場和階級情感的。

(2)詩人說他所住的茅屋,屋頂的茅草有三重。這是表明老屋的屋頂加蓋過兩次。一般地說來,一重約有四、五寸厚,三重便有一尺多厚。這樣的茅屋是冬暖夏涼的,有時候比起瓦房來還要講究。茅草被大風颳走了一部分,詩人在怨天恨人。

(3)使人吃驚的是他罵貧窮的孩子們為“盜賊”。孩子們拾取了被風颳走的茅草,究竟能拾取得多少呢?虧得詩人大聲制止,喊得“唇焦口燥”。貧窮人的孩子被罵為“盜賊”,自己的孩子卻是“嬌兒”。他在訴說自己的貧困,他卻忘記了農民們比他窮困百倍。

(4)異想天開的“廣廈千萬間”的美夢,是新舊研究專家們所同樣樂於稱道的,以為“大有民胞物與之意”,或者是“這才足以代表人民普遍的呼聲”。其實詩中所說的分明是“寒士”,是在為還沒有功名富貴的或者有功名而無富貴的讀書人打算,怎麼能夠擴大為“民”或“人民”呢?農民的兒童們拿去了一些被風吹走的茅草都被罵為“盜賊”,農民還有希望住進“廣廈”裡嗎?那樣的“廣廈”要有“千萬間”,不知道要費多大的勞役,詩人恐怕沒有夢想到吧?慷慨是十分慷慨,只要“天下寒士”皆大喜歡,自己就住破房子凍死也不要緊。但如果那麼多的“廣廈”真正像蘑菇那樣在一夜之間湧現了,詩人豈不早就住了進去,哪裡還會凍死呢?所謂“民吾同胞,物為吾與”的大同懷抱,“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契稷經綸,只是一些士大夫們的不著邊際的主觀臆想而已。

(五)

郭沫若去世後,許多人把他罵翻了天。有人說是“學術怪胎”,有人說是“遵從聖旨”……罵名甚多,莫衷一是。

(六)

我在山區里長大,見過茅草屋。因為郭沫若能不按常規地點評,所以我也敢不按常規地瞎想。於是,我也有了一點感悟:

(1)

我思想覺悟不高,郭沫若用他們那個時代的政治理論,評價唐朝的故事,我以為是不恰當的,我是不贊成的。

現在,有一些網路大V用幾十年前的是非標準,評論現在的成敗得失,把國家命名的“改革先鋒”,罵成了“賣鍋賊”。

但是,我卻認為:即使是評《三國》,也不能這麼幹。有人問:赤壁之戰,曹操為什麼打了敗仗?有人回答:因為曹操沒有航空母艦。這樣的回答,對不對呢?對,也是對的,而且放之四海而皆準。這種完全“正確”的評價,是有益呢,還是有害呢?

(2)

有一個成語叫秦磚漢瓦,說明秦朝時就有磚牆瓦房了。杜甫生活在唐朝,磚牆瓦房也一定是有了。在我的家鄉,有磚牆瓦房、木牆瓦房、竹牆瓦房、土牆瓦房、土牆茅草屋頂房;後來有了石棉瓦,又有了石棉瓦棚房;土牆茅草屋頂房,防火效能最差,大家都不喜歡。所以,郭沫若說“這樣的茅屋是冬暖夏涼的,有時候比起瓦房來還要講究”,有點牽強。

郭沫若生前立下遺囑,將自己的骨灰葬到了大寨的虎丘山上,其心意就是要永遠和人民在一起,永遠和農民在一起。雖然如此,但他還是不太瞭解農民的心意。也不僅僅是郭沫若,不知有多少作家立志“為底層代言”、“為百姓代言”、“為窮人代言”,可是他們因為不瞭解底層、不瞭解百姓、不瞭解窮人,他們不是說空話,就是隔靴搔癢,甚至還招災惹禍幫倒忙,所以,文人們應引以為戒,千萬別自命不凡。

(3)

郭沫若批評杜甫,說杜甫把貧窮人的孩子罵為“盜賊”,把自己的孩子誇為“嬌兒”,厚此薄彼,這是對的。假如杜甫平時善待老百姓的孩子,叫他們讀書識字,這些孩子們怎麼會哄搶被大風颳走的茅草呢?不但不會哄搶被大風颳走的茅草,而且還會一起到山上割茅草,幫杜甫修補屋頂的!杜甫為人確實有點刻薄,人緣不好,文人們應該引以為戒。

(4)

“寒士”,究竟是專指貧窮的讀書人,還是泛指所有的窮人,至今一直扯不清。如今,“廣廈千萬間”是有了。但是有人房子多得賣不掉,有人沒有錢買不起房,“寒士俱歡顏”的夢想仍然沒有實現。

“風雨不動安如山”,暫時還做不到。恆大爆雷時,一些網路大V們歡呼雀躍。他們叫囂:“一鯨落萬物生”。聽起來,這個場景應該是很壯觀的,但是有誰真正見過這個壯觀的場景,感受過其中的苦和樂?

(七)

有人一提起開發商,就罵開發商是“騙子”。假如不搞房地產開發,等著單位論資排輩分房子,我們這些老百姓猴年馬月才能住進高樓大廈呢?

茅草亭雖好,但不能避風雨。天色漸暗,我要回我的樓房了。於是,我一路走,一路唱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