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從氣候條件看,為什麼東晉、南宋能夠偏安百年,而南明卻不能?

由 花開無田 發表于 人文2022-10-16
簡介文花開無田圖網路圖片,本文所引用中國東晉、南宋、南明氣候資料以及列表均來自《中國曆朝氣候變化》一書

充仞八方什麼意思

/文 花開無田 /圖 網路圖片,

本文所引用中國東晉、南宋、南明氣候資料以及列表均來自《中國曆朝氣候變化》一書。

要說明的一點便是,氣候在這些王朝興衰中並不是決定性因素,但它至少是影響因子,影響經濟基礎,進而反饋到政治這種上層建築,從而能成為影響因素之一。

西晉代魏滅吳統一全國之後在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的滌盪下,旋即而亡,從元帝司馬睿遷都金陵,建立東晉,偏安江南。

而也就在其建立東晉之後,皇權的衰微,門閥制度的強盛,軍兵制度的弊端,等等也都成為了影響東晉政權的強有力因素。

從氣候條件看,為什麼東晉、南宋能夠偏安百年,而南明卻不能?

司馬睿劇照

在排除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

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就是為什麼少數民族會選擇南下入侵,

而這裡面是否有關於氣候變遷的因素,從而導致了近乎一致的外力條件下,東晉、南宋能夠享國百年,而南明卻難以為繼。

東晉時期的氣候條件是什麼情況呢?

3-6世紀,全球氣候正處於一個寒冷階段,而也正是這種氣候的變化,導致原來處於北方的遊牧民族,鮮卑、羌、匈奴等民族紛紛南遷。

從氣候條件看,為什麼東晉、南宋能夠偏安百年,而南明卻不能?

東晉地圖

在《中國曆朝氣候變化》中指出,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事實上存在著一個相對平穩的變化週期。從第一個階段的三國、西晉到東晉前期(220年-350年),氣候與現在相對略冷,而在第二階段則在東晉中期至北魏統一北方(360年-440年)氣候則基本上與今相當,部分時段有可能略暖。

而也正是在這種的氣候變化之下,也體現在了農作物的種植上。《臨海水土異物志》又載:丹邱谷,夏秋再熟。西晉初年左思在其《吳都賦》中,“國稅再熟之稻,鄉貢八蠶之綿”這也就是說長江地區(江蘇蘇州地區)曾經種植雙季稻,而作為 對溫溼條件要求較高的農作物,三國後期以及西晉時候氣溫相對暖溼,能夠保證充足的水熱條件,種植雙季稻。但在其後期氣候則逐漸變冷,而根據《中國自然歷》記載,也更能夠體現出這種明顯的氣候變化。

在農業生產之上,北方不僅僅受困於戰亂,農業生產也幾近停滯。而南方則利用這種水熱條件,進一步取得了發展。而在東晉中期至北魏統一北方(360-440年)時期,氣候則呈現出明顯的變暖趨勢。而378年,金陵城“作新宮,城外塹內並種桔樹”《苑城記》,也正是這種氣候變暖,也更加確保了反映在人口之上的資料則是,280年,晉武帝時人口約為1616萬(《晉書地理志》),而隨著戰火的重燃,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五胡亂華,以及北方人口避亂大量南遷。

從氣候條件看,為什麼東晉、南宋能夠偏安百年,而南明卻不能?

謝安劇照

與之相伴生的就是北方農業生產之下的迅速衰弱;“自永嘉喪亂,百姓流亡,中原蕭條,千里無煙(《晉書慕容皝載記》)”而作為對比的是南方經濟則出現了長遠的發展。“荊城跨難楚之富,……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東晉時期的名士風範便是表現。而經濟與人口的增長事實上也確保了東晉在面對少數民族時的優勢地位。

南宋時期的氣候條件又是什麼情況呢?

在靖康之亂後,南宋、金國、蒙古、西夏、西遼、大理等多個政權並立,而南宋雖然最後被元朝滅國,更兼之以“崖山之後再無中國”,但有一點便是南宋雖然積弱,但卻也是最後被滅亡的,究其原因,人的作用則體現明顯。而作為氣候,則表現為中國東中部地區最為溫暖的時期,而也就在宋元之際氣候則開始轉冷。

從氣候條件看,為什麼東晉、南宋能夠偏安百年,而南明卻不能?

南宋地圖

13世紀,中國的氣候開始轉暖,而在北京長春宮的丘處機1224年所作的《春遊》中“清明時節杏花開,萬戶千門日往來”,便能看出氣候的日漸便暖、

氣候溫暖,作為天時,也為南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最為基礎的因素。在其之下,南宋長江流域的農業生產實現了空前繁榮,“蘇湖熟,天下足”是也,而南宋的另一個方面則是,陶瓷、絲綢、茶葉等的繁榮,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東南之利,舶居其一”(《宋史》)。

從氣候條件看,為什麼東晉、南宋能夠偏安百年,而南明卻不能?

崖山海戰,南宋滅亡

表現在人口之上的則是,人口的急劇增長,根據葛劍雄先生考究,在1207年,南宋轄區人口達到了8060萬。人口、經濟、以及我們不得不提及的對於印刷術、指南針、火藥之上的運用,而可以說這是人的能動性在氣候條件的佐助之下的展現。

那麼南明又是什麼氣候條件呢?

在南京大學氣象系氣候組,給出的資料中,在明朝後期,1544-1622年,氣候逐漸由溼轉幹,更是在1638年-1643年,出現了長期的連旱期,而其更是指出這可能是中國東部地區過去2000年最為嚴重的持續性旱災。《河北省志·水利志》崇禎年間,河北地區特大旱災頻繁發生,而海河流域更是自崇禎十年到十六年,乾旱長達7年。可悲的是,在崇禎帝自縊之後,南明所佔據的大部分長江以南地區也面臨著嚴重的小冰河時期,乾旱。

從氣候條件看,為什麼東晉、南宋能夠偏安百年,而南明卻不能?

1250-1704年長江地區統計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統治的王朝,明朝在經歷了朱元璋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等並非沒有出現了政治、經濟的繁盛,但後期的大多數明朝皇帝則昏聵無能,黨爭不斷,吏治腐敗。

從氣候條件看,為什麼東晉、南宋能夠偏安百年,而南明卻不能?

永曆帝劇照

到了南明小朝廷的建立,帝國的積弊,帝位的非唯一性,以及在氣候變遷下影響到的糧食作物產量、土壤兼併加劇,這一系列的因素之下,南明的未來其實早就畫下了句號。

參考資料:《中國曆朝氣候變化》、《晉書》、《宋史》、《南明史》、《苑城記》、《臨海水土異物志》、《中國自然歷》、《河北省志·水利志》等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