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駐外之路:無問東西,且行且珍惜

由 駐外之家 發表于 人文2022-10-16
簡介王城心臟部位是菲律賓最古老的石砌教堂聖奧古斯丁教堂,巴洛克、天主教和羅馬式風情在這裡交匯,繁複精緻的雕刻藝術、華麗莊嚴的神像、錯錦列金的彩繪玻璃、珍貴的歷史繪畫和文物裝飾,都讓人聯想到西班牙民族對建築藝術的執著和探索

驟不及防的上一句是什麼

我很喜歡北大閻步克老師的一句話:“每座墓碑下都是一部世界史。”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細碎的生活中參與著、述說著歷史,而我們在書中讀到的“歷史”,不過是現代與過去之間諸多對話方式中的一種。有時候我們輕輕來,匆匆去,以為揮灑不羈,其實已經落入了歷史的網罟。

十多年前我偶然接到一份job offer,隨團訪問一個非洲前西班牙殖民地國家,我把這當作一次新鮮有趣的小挑戰——- 我以為一點職業經歷的側枝斜杈,不過是人生的些微點綴。誰能料到非洲熾烈的太陽從此炙烤了我大半個青春,我在這裡生根發芽,創業成家,驀然想起顧望來處,已是潮回江岸遠,雁下水雲深。

駐外之路:無問東西,且行且珍惜

每週兩趟從赤幾首都到馬德里的往返航班、相同的語言和信仰文化、頻繁的商旅往來,使赤幾與西班牙有著天然的親近,遠去的殖民史似乎並沒有留下多少隔膜和尷尬。我漸漸從赤道幾內亞走進西班牙,似乎也就順理成章。

當我目不暇接地觀覽著歐洲第三大皇宮——- 馬德里皇宮時,並沒有那種遊人該有的悠遊和讚歎。那些富麗堂皇的裝飾和色彩,我在非洲很多富人高門府邸裡也見到過,沒有太多的視覺衝擊。我腦海裡出現的,是比奧科島岸邊的港口旁,有一處名叫“三炮臺”的殖民時期遺蹟:三座勉強能辨出形狀的黑色鋼鐵大炮筒,杵在高岸上仰望雲天,日曬雨淋中已是百年之身,不知仍在思考還是在發呆,看上去平淡又笨重,摸上去冰冷又粗礪。

那裡曾經有一家賓館,設有陽臺咖啡館。我喜歡端一杯卡布,在那裡憑欄。幾內亞灣的潮水,蘊著大西洋深涵的詩心,雲霞浪礁歸帆遠棹,都如詩似畫,綺麗幽豔,連湧上高岸的浪頭都迎風婉轉、一唱三嘆、發人遠思。

後來幾經改建,“三炮臺”這個本就寂寞的“景點”,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只是可惜,少了一處登高望遠、把盞臨風的地方。

駐外之路:無問東西,且行且珍惜

比奧科島風情與西班牙建築傑作

……我乾脆轉而在馬德里皇宮陷入了一種耿耿於懷的職業偏執,試圖在那些精巧的細節裡尋找“新古典主義”的印證,模稜兩可的結論讓我有些沮喪,卻逗樂了同事:“哎呀你這古怪的小腦斧,又打結兒啦?”好吧,是有點糾結哈哈。我很想知道,一代明君卡洛斯三世在1778年下令修建後來成為新古典主義標誌性建築的的阿爾卡拉之門時,是不是也在為遠在大西洋東岸的比奧科島劃歸自己勢力範圍感到快慰和振奮?

不久接到了到菲律賓出差的任務,驟不及防,我在馬尼拉邂逅了西班牙王城和聖地亞戈古堡。滿城繽紛慵懶的東南亞風情簇擁下,這片古典歐式建築群顯得格外宏偉肅穆,滄桑斑駁,給我的視覺衝擊已然超過了馬德里皇宮。隔著數百年的烽煙戰火風雨變遷,依然能感受到歐洲哈布斯堡王朝的赫赫聲威。

駐外之路:無問東西,且行且珍惜

始建於16世紀的馬尼拉西班牙王城(英語/菲律賓語:Intramuros),由西班牙殖民者德萊加斯皮依據腓力二世在1573年5月於西班牙聖洛倫索頒佈的皇家法令為馬尼拉規劃的藍圖建造,是當時西班牙在菲律賓的行政,軍事和宗教中心。一座被堅固厚重的城牆包圍的市中之市,記錄的是殖民時期森嚴的等級統治。當時西班牙旅法規定,唯有合法的“白種人”(西班牙語:blancos) 才能在王城區內居住。

王城附近的聖地亞戈古堡,更是菲律賓與西班牙愛恨糾葛的歷史見證。有意思的是我在聖地亞戈古堡也見到了比奧科島上的那種鋼鐵炮臺,算來年代應該比赤幾那三座要久遠,卻儲存得較好,也或許是氣候條件的原因,摸上去也更光滑一些。

王城心臟部位是菲律賓最古老的石砌教堂聖奧古斯丁教堂,巴洛克、天主教和羅馬式風情在這裡交匯,繁複精緻的雕刻藝術、華麗莊嚴的神像、錯錦列金的彩繪玻璃、珍貴的歷史繪畫和文物裝飾,都讓人聯想到西班牙民族對建築藝術的執著和探索。

莊嚴的聖奧古斯丁教堂門外,不少彩繪鮮豔的馬車正在等待遊客生意;人們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地聊天避暑;菲律賓小哥推著別緻的小車叫賣ice cream……我舔著香甜的水果冰淇淋,涼意沁心,瞬間從“歷史”的大夢中醒來,嘿,還是人間煙火最動人。

“頓悟”之後,便是“大殺四方”。菲律賓的美食東西交融,又自成一派,值得深入調研。

駐外之路:無問東西,且行且珍惜

長年東奔西跑,其實本人是個實打實的路痴+數盲,缺乏方向感和時空概念,多年來深受其害。“時空”這個概念大概於我有點不一樣的意味,有時候我會做關於平行時空的夢,比如同時有一個我坐在比奧科島上喝咖啡,一個我在加泰羅尼亞膜拜高迪,還有一個我在菲律賓的海岸上看驚恐地望見了麥哲倫的船帆。如此種種,不知你們有沒有過,求同類啊,求安慰……

去年年假期間,在高校任教的學姐突然來電,讓我到她學校外語系去做個報告,跟學弟學妹們交流一下職業規劃——- 嚇得我出了一身冷汗。猛然意識到自己已經成了別人口中的“過來人”,一種馬上要被拍扁在沙灘上的危機感!至於“規劃”,蝦米規劃?我有過“規劃”嗎?翻翻我那幾頁姑且稱為“豐富”的簡歷,似乎找不出什麼主題和邏輯,惟“隨緣”二字可以概括。

然而緣分,又何嘗不是一條思路呢?駐外之路無問東西,或山海重重,悲恨相續;或日復一日,孤心寂守;或困於責任、油鹽和雞毛蒜皮……皆是一場接一場的修行。我們只是不喜歡精確規劃好的平行線,願意用心去體會每一次相遇的意義,感受每一次碰撞產生的震動和糾結,並內化為再次出發的力量。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我們各自書寫的歷史,又會在哪裡相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