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典籍裡的中國·名士知己》:人生得一知己,幸哉

由 蓯新讀書 發表于 人文2022-10-15
簡介知己做到這份上,能夠寬容、瞭解,在不同境遇下都以朋友自居,這是人生的幸事

安步當車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人生在世,倘若有一杯酒、兩知己,能夠笑談三生、暢遊四季,大約是一大幸事。

在浩渺歷史裡,得以傳頌的名人很多,流傳下來的各種人生知己也不少,或是相互撫慰,或是相互成就。

在他們的故事裡,一扁舟、一書信,足以慰平生。

有書編著《典籍裡的中國》系列書中,“知己名士”以知己開篇,以竹林七賢為繼,增加了絕世美男、名士僧道、名人典故等我們知其名、不知其人其事的人物,豐富了我們學習和了解歷史的角度和厚度。

《典籍裡的中國·名士知己》:人生得一知己,幸哉

在眾多名士裡,本文主要關注了“知己”一類。

真正的朋友,一定是相互瞭解,知其長、更知其短。所謂“知我者,對方也”,不是沒有道理。

齊桓公成就霸業的過程中,少不了管仲的輔佐,鮑叔牙的“我不如管仲”誠懇推薦,是成就這一霸業的前提。

在此之前,鮑叔牙曾出資支援管仲經商,管仲出錢最少,分利潤卻多,而且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別人都看不過去了,為鮑叔牙不平。

鮑叔牙卻說:“管仲並非貪財之人,只不過

窮,窮人多拿一點沒什麼大不了的。”

《典籍裡的中國·名士知己》:人生得一知己,幸哉

利益糾葛最是考驗人性,即使後來管仲把鮑叔牙的老底都賠掉了,鮑叔牙也沒有與管仲翻臉。這種相信對方、並且看重長遠的人,才是能相互扶持走到最後的人。

管仲成相後,確實做

風生水起,造就了齊國霸業,也證明了鮑叔牙的識人之能。

他病重時,齊桓公問他“誰可以繼任為相?”管仲緩緩說道:“鮑叔牙不行。”

一個能在貧窮時出資支援你創業的人,一個能在富貴時舉薦你成丞相的人,卻不舉薦其為相。齊桓公沒有聽管仲的臨終之言,任用了鮑叔牙為相。

結果,過於剛正的鮑叔牙不肯忍受眼中的沙子,被小人

攻訐

,最後鬱鬱而終。

管仲不舉薦鮑叔牙,正是因為他太瞭解鮑叔牙的為人,“好善而惡惡已甚,見一惡終身不忘”,這樣正直且過剛的人,很難做好官場圓融的工作。

最瞭解你的除了你的敵人,還有你的朋友。知己做到這份上,能夠寬容、瞭解,在不同境遇下都以朋友自居,這是人生的幸事。

《典籍裡的中國·名士知己》:人生得一知己,幸哉

除了相互的瞭解外,還有志趣相投的朋友,最為出名的便是以團體出道的“竹林七賢”。

他們都在亂世之下,灑脫自在。即使有嵇康與山濤的絕筆信,一個喜自由不入世,一個居廟堂而入仕,看起來的兩條路,卻是孔子所說“君子和而不同”。

在嵇康赴死之前,曾對兒子說“有山濤在,你就不會成為孤兒”,這種能託孤的情感,怎能是一封絕筆信就割斷的呢?

竹林之中,或仰臥醉倒,或撫琴自樂,或沉默無言,他們都是懂彼此的,他們的離經叛道只是一層不滿現實的偽裝。

狂士且風流,豈能無酒亦無歌?

以志趣相投而言,最能流傳千古的,莫過於伯牙子期,一曲高山流水就穿越了千年。不識到相交,只因能聽得懂彼此的琴聲和心聲。

以相互配合而言,唐太宗時期的房謀杜斷也能稱得上是佳話。房玄齡能夠為問題規劃多種方案,杜如晦恰如其分

選擇出合適的去執行。

《典籍裡的中國·名士知己》:人生得一知己,幸哉

對朋友而言,相互瞭解是本義,志趣相投是基礎,能夠合作無間才會走的更遠。

好的關係裡,能有一層滿足就值得慶幸,靜靜坐著不說話也可以是歲月靜好的樣子。

倘若能相互配合而不扯後腿,不會因為利益相爭而猜忌,著實是大幸,畢竟能一起做生意而不致散夥的朋友,是極少極少的。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