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從“展廳”到“文化客廳”,彰顯博物館力量

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人文2022-10-11
簡介在展覽期間,市民觀眾相聚於南京城牆博物館這一城市“會客廳”,欣賞精美的文物,感嘆它們鑄造工藝的高超與精細,同時也對獸首所關聯的中國近現代史及文物迴歸歷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十漿五饋什麼數字

本文轉自:南京日報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王峰

南京城牆博物館的“盛世聚首——圓明園獸首特展”7月17日落下帷幕,吸引大眾目光。對一座運營僅半年多時間的博物館來說,南京城牆博物館實在太年輕了;而在文物、歷史與人們之間架起多元溝通橋樑,為社會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方面,該館已然成為一位“熟手”。南京城牆博物館不僅僅是“展廳”,也是市民的“文化客廳”,博物館透過獸首特展等諸多鮮活實踐和創新探索,不斷“進化”和升級,讓市民在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感受博物館的美好與力量。

有特展更有配套活動

打造青少年的“第二課堂”

5月18日,第46個國際博物館日,也是南京城牆博物館正式開館後迎來的第一個國際博物館日。為了給廣大觀眾奉上一場豐富、精美的文化盛宴,籌備一年之久的“盛世聚首——圓明園獸首特展”在南京城牆博物館開幕。展覽以“圓明園海外迴歸文物”為主題,展出四件圓明園西洋樓海晏堂水利鍾構件——牛首銅像、虎首銅像、猴首銅像、豬首銅像,以及十件清宮精品文物。

展覽一經推出,立刻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喜愛,炎炎夏日,也抵擋不住觀眾的參展熱情,南京城牆博物館一下子成為暑期熱門網紅打卡地。據南京城牆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獸首展開展以後,線上預約每日爆滿,另外還特別延期了近一個月。截至7月17日展覽閉幕,展覽全程接待觀眾近20萬人次,線上關注度更是達百萬人次。

在展覽期間,市民觀眾相聚於南京城牆博物館這一城市“會客廳”,欣賞精美的文物,感嘆它們鑄造工藝的高超與精細,同時也對獸首所關聯的中國近現代史及文物迴歸歷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不少觀眾表示,舉世聞名的圓明園獸首第一次來到南京展出,有機會一睹獸首風采,近距離接觸寶貴文物,機會實屬難得。8歲的雨花外國語小學學生張一寧告訴記者:“透過獸首展,知道了火燒圓明園這段歷史,而獸首的迴歸則讓我們感覺到了祖國的強盛。”

為了給觀眾更好的觀展體驗和服務,南京城牆博物館特別推出了配套系列活動,包括“城城垣垣迎獸首”“圓明園獸首集章抽獎”“十二生肖獸首互動”等,以及獸首徽章、冰箱貼、口罩、棒棒糖等特色文創,深受觀眾喜愛,讓他們享受到實實在在物超所值的回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獸首引發了強烈的愛國熱情,在獸首展收官之際,南京城牆博物館還為觀眾奉上了一場講座,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嚴海建以《火燒圓明園:從歷史事件到國恥記憶》為題,從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中暴露的中西差距、火燒圓明園的歷史經緯、作為國恥記憶的形成過程四個方面,詳細講解了近代以來火燒圓明園事件的時代背景和深刻影響。

生動活潑的活動形式、創意精美的文化產品,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走進特展廳,與文物近距離對話,探索中華優秀文化,也讓南京城牆博物館成為青少年暑期裡的“第二課堂”。今年小學畢業的陳倬,家就住在城牆博物館附近,走過來也就20分鐘,由於對城牆本來就有很深的情結,所以到城牆博物館就比較多,每次來都是答疑解惑的過程,會有不同的收穫,這些收穫又促使他不斷帶著新的問題到城牆博物館來尋找答案。

從線上社教課程及慕課的輸出,以及線下社教活動、講解活動、志願活動的開展,南京城牆博物館自開放以來一直致力於從不同角度詮釋好南京城牆故事、中華文明故事。在開館期間開設的《城磚的誕生》《明代火器的奇妙冒險》《你眼中的城牆》等,更是深受觀眾好評。今年暑假期間,該館還推出了“小小講解員”系列課程,帶領青少年以不同的視角看明城牆的前世今生,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認同感、民族自豪感。

抓住觀眾興趣點

激發博物館新活力

獸首展在南京城牆博物館的成功,意味著什麼?對一個博物館而言,怎樣才能吸引到更多的觀眾?

南京城牆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認為,最主要就是做好的展覽;在新時代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除了要做到研究和教育的基本功能之外,也要考慮旅遊方面的因素;在做一些學術性很強的展覽的同時,也要拓展思路,考慮觀眾到底對什麼感興趣。

眾所周知,作為一座城牆類專題博物館,南京城牆博物館基本陳列以南京城牆的歷史和文化為主題,帶領觀眾全方位領略城牆的修建歷程與建築工藝、規模與結構、城市生活與軍事防禦,以及近代以來的功能演變和保護利用。與此同時,南京作為“中國明清城牆”申遺牽頭城市,南京城牆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內容密切結合了南京城牆的文化遺產價值,突出展現了南京城牆作為文明見證、建築典範、人地關係範例的重要價值。

據南京城牆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館館藏文物都與“城牆”相關聯。比如一座從江西黎川易地搬遷而來的“饅頭窯”,即以強烈的真實感和現場感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眼球,該展品同時輔以巨大的油畫,再現了明代江西黎川磚窯遺址的宏大場面;城磚陣列廳內,700多塊城磚排列組合,同樣給觀眾帶來極大的視覺震撼,其所帶來的互動性與沉浸感,讓觀眾不但可以近距離接觸城磚,還能直觀感受明代制磚工藝之精巧,築城工程之宏大。

對展覽互動性、趣味性、參與性的注重,貫穿於南京城牆博物館基本陳列的整個策展中,在這過程中,也激發了博物館的新活力。“怎樣建造一座城”“大明物流”等互動專案,深受市民遊客的歡迎和喜愛;“網紅”城磚陣列廳中“城磚百家姓”查詢系統,匹配了城磚照片、銘文和對應位置,觀眾可以尋找展廳內與自己相同姓氏的城磚,與數百年前的古老城牆建立跨越時空的聯絡。

南京城牆是世界上現存最長、規模最大、儲存真實性最好的城市城牆,城牆本體就是一座巨大古遺址。據瞭解,在基本陳列闡釋“城牆”作為文化遺址、遺產豐富內涵的同時,南京城牆博物館也試圖引入相關遺址類展覽,立足並圍繞國內外優秀文化遺址打造“歷史遺址類”展覽體系。比如擬與德國國王巖堡壘合作開展“薩克森州國王巖堡壘的過去與現在”展覽,與以色列阿卡城牆合作開展“邂逅雙城——南京城牆與阿卡城牆”展覽等。

學術研究夯實展覽基礎

向全世界講好南京城牆故事

南京城牆博物館開放以後,前來參觀的觀眾絡繹不絕,除普通大眾遊客外,還有許多專家學者和相關單位組織前來參觀。南京城牆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在與來訪的專家學者進行深入交流的過程中,獲得了多方面的專業意見和博物館運營經驗,這將對完善展覽內容、提升展覽內涵和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一個好的展覽必須要有高水平的學術研究作為支撐,而研究工作同時也是保護、傳承、弘揚好南京城牆的基礎。8年來,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形成了南京城牆研究“4+1”模式,包括“打造一個學術研究品牌”“對接一個專業國際組織”“建設一個重點實驗室”,形成“一個智囊團隊”和“支援多項重點課題”。

在此模式下,該中心以建立“城牆學”研究體系為目標,致力於構建中國乃至世界“城牆學”研究的重要學術陣地;依託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軍事與城防類遺產科學委員會(ICOFORT)這一國際平臺,南京城牆研究相關成果及動態受到越來越多的國際關注,向全世界講好南京城牆故事、闡發中華民族精神,擴大中國城牆遺產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著力於融媒體出版、數字文化旅遊、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完成“南京城牆軍事防禦功能研究與展示”專案、《帝都王城——從良渚王城到大明帝都》融媒體圖書等多項數字化成果,初步形成“數字城牆”規模;透過發起成立“中國城牆研究院”“南京城牆研究會”和“南京古都城牆保護基金會”,形成穩定的外部專家力量,為南京城牆各項研究的高質量開展提供強大助力;圍繞城牆遺產價值辨識、保護、傳承、弘揚等方向,形成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城牆研究課題叢集。

據南京城牆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城牆研究“4+1”模式的指導下,南京城牆博物館即在基本陳列中大量運用了新成果:展陳中的“南京城牆歷史演變研究與復原展示”專案的多媒體成果,生動清晰地為觀眾展示了南京山水形勢及城池演變的歷程;“南京明城牆磚窯遺址研究”和“南京城牆磚窯實驗考古及復原研究”課題,對南京長江中下游五省各地的窯址進行了細緻的考察,不僅發現了百餘座南京城牆磚窯遺址以及磚坯晾曬場、道路、港口、銘文磚、古錢幣、族譜等重要遺蹟和遺物,還對制磚流程和原理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展陳提供了豐富的文物和多媒體展品。

為深入解讀南京城牆及其文化遺產價值,為觀眾帶去科學嚴謹的科普內容,南京城牆圍繞明故宮、外郭城、護城河、黏合劑、軍事防禦功能等基礎內容研究開展了多項科研課題。比如是什麼將上億塊城磚緊緊黏在一起,使南京明城牆經歷風霜雨雪、戰火摧殘至今依然屹立不倒?這是讓很多人窮盡了腦汁至今都想不明白的一個問題。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記載,中國古代建築中,已經普遍使用石灰、糯米汁、楊桃藤漿作為黏合材料。但是,南京城牆長達70裡,用了將近4億塊城磚,在當時戰亂初平、國力艱難的情況下,連駐軍和築城工人的口糧都難以供應齊全,朱元璋又是如何找來這麼多糯米汁用以築城?這顯然是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專家在研究中發現,在元末的時候,朱元璋還下達過一個命令,就是“禁糯令”,禁止在他統治區域內種糯米,在這種情況下用大量的糯米汁來修築城牆又有多大可能性?如果沒有這種可能性,那麼,明城牆的黏合劑到底由什麼構成,又是什麼樣的配比?南京城牆專家一直在對這個問題進行探尋。

此外,“南京城牆記憶”數字化系列專案歷時三年完成,該專案收集了百位社會各界人士的城牆故事,不僅有謝辰生、蔣贊初等著名專家學者,也有城牆保護工作者、志願者及城牆邊生活的普通人。展覽末尾以這些珍貴的口述歷史搭建起的“百人記憶牆”,向觀眾訴說著那些不為人知的城牆歷史,也喚醒了每一位觀眾心中屬於自己的城牆記憶。

從群眾中來,再回到群眾中去,南京城牆已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而城牆博物館也已成為南京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良性資源與有生力量,不斷透過給觀眾細緻入微的體驗,提升人們對美的認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