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觀點人物|港交所與李小加週期

由 新浪財經 發表于 人文2022-10-10
簡介同年,李小加繼續帶領港交所推動互聯互通戰略,推出“滬港通”,並且以此為橋樑引領國內資本市場對接國際

趁浪逐波怎麼拼

觀點地產網 一則人事訊息為本不平靜的香港資本市場,再帶來波瀾。

5月7日港交所釋出公告,在披露一季度業績的同時,還指出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在2021年10月底合約期屆滿後將不再續約。

適逢多事之秋,外界反應迅速。當日新聞一出街,港交所股價便一度跳水近4%,截至下午收市跌去7塊,報246。4港元仍下挫2。76%。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市場的反應亦足以體現李小加對於港交所的重要意義。

“過去十年是他人生中最興奮和有意義的日子。”李小加如此評價自己的履歷生涯。事實上在其任上的十年,也是港交所制度改革與創新最密集的十年。

從危機中來

2007年至2009年的環球金融危機,源於美國次級房屋信貸爆發而後席捲全球,香港亦不能倖免。

當時全球IPO渠道收窄,國內外不少上市計劃均被推遲,時任摩根大通中國區主席的李小加亦稱,全球IPO市場在09年基本不會好轉。

縱觀港交所的幾位前任集團行政總裁,鄺其志促成交易所及中央結算所合併為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發展香港的證券及期貨市場成就亞太區內領先地位。

周文耀任職期間,相繼引入H股股指期貨、H股指數期權、牛熊證,建立並推出“披露易”網站。2006年港交所超越新加坡交易所成為全球最活躍股票市場,2007年則成為全球期權最活躍市場。

標杆在前,李小加2010年1月正式上任,在他掌舵的前三年時間內,金融危機的餘波令香港長期經濟低迷,港交所業績並無太大起色,也因此惹起不少非議。

只是李小加後來被認為擁有站準了“人民幣國際化”浪潮的幸運。以2009年7月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為起點,人民幣走上了國際化路程,而港交所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李小加亦是重要的推手之一。

在其構思裡,上海和香港是中國在金融領域的兩個“火車頭”。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上海是人民幣最主要的在岸業務中心,香港就係人民幣最主要的離岸業務中心。

李小加在2010年的一篇網誌中提到,他認為人民幣國際化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搭建基本框架,包括透過境外人民幣存款和人民幣貿易結算,允許人民幣透過經常專案在境外存在;第二步,開發人民幣計價產品,形成境外人民幣投資、理財市場;應當是允許部分人民幣以可控的渠道迴流內地。

第二階段,就要適時大幅度擴大離岸人民幣總量,並推進功能齊全、市場活躍的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建設,擴充離岸人民幣市場流動體系的容量。

其時,中國人民銀行與中銀香港簽署新修訂的人民幣業務《清算協議》,港交所便立即啟動人民幣交易及結算相關的系統準備工作,籌劃推出有關的人民幣產品。

“我們要作好準備以把握中國資本項下審慎、加速開放的種種機遇,建立與內地的互聯互通。”李小加在港交所《2013年-2015年戰略規劃》中提出。

2014年,中國銀行和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於2月18日在悉尼簽署《人民幣清算協議》。不久,中國人民銀行成功與英國央行達成,有關在倫敦清算和結算人民幣交易的協議。

同年,李小加繼續帶領港交所推動互聯互通戰略,推出“滬港通”,並且以此為橋樑引領國內資本市場對接國際。兩年後,“深港通”開通。2017年,“債券通”開通,港交所為國際投資者打開了參與中國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渠道。

“債券通開通後,國際大型金融機構開始使用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來管理資產負債表。”李小加在2018年港交所第五屆人民幣定息及貨幣論壇上表示:“成為儲備貨幣和管理資產負債表的貨幣是人民幣國際化的‘聖盃’。”

上市制度改革

要說李小加任內最引人注目的改革,當屬針對“同股不同權”上市規則的變更,為內地高科技企業赴港上市,以及在海外已經上市的科技巨頭回歸掃清障礙。

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推出上市制度改革,對以網際網路為主的新經濟公司開放“同股不同權”,對全球生物科技公司放開“收入限制”條款。

李小加主持在港交所《主機板上市規則》中新增三個章節,首次允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及採用不同投票權架構的新經濟公司來港上市。這被外界視為港交所成立25年來意義最為重大的上市制度改革。

隨後,小米、美團、映客等中國內地科技獨角獸相繼選擇進入香港資本市場。2018年,小米426。1億港元,及美團點評331。4億港元兩宗大單,更一舉推舉港交所重新成為全球交易所IPO融資額排名首位。

去年11月,科技巨頭阿里巴巴登陸港交所,這為後來者提供先例。今年1月,訊息傳百度就赴港二次上市進行了內部評估。3月份,訊息稱京東有意最快在2020年上半年在港作第二上市。

最近5月上旬,中國最大線上旅遊服務公司攜程及國內第二大遊戲公司網易,則相信已與港交所高管就二次發售股票的可能性進行過會談,並提交了二次上市申請。

資料顯示,自上市新規實施以來,已有84間新經濟公司(包括醫療健康及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共募集3023億港元,佔同期香港整個新股市場總融資額的50。8%。其中2018年和2019年,分別有32家和47家新經濟公司在香港上市。

2019年全年共有184家企業以港交所為IPO首選地,香港則以募集總額3155億港元在全球IPO市場中蟬聯第一,新上市策略的推行功不可沒。

而受惠於過去幾年釋出推行的諸多創新產品和制度,港交所在最近的艱難時刻中,仍然保持著活力。今年第一季度港交所主要業務收入就同比提升了19%。

“在全球市場更趨波動的情況下,衍生產品及商品市場於2020年第一季的成交量較2019年第一季亦略見增長。” 據瞭解,其中,滬深港通收入及其他收益於2020年第一季創下4。04億港元季度新高,較2019年第一季增加74%。

但李小加為何選擇此時選擇離開?股價應聲下跌,市場的擔憂並非資金有意趁浪逐波,過去十年最重要的“關鍵先生”突然宣佈離任訊息,公司政策是否會生變?

去年斥資逾700億港元洽購倫交所股份失利,也為李小加的離去帶來一絲遺憾和留下幾個問題。他當時提出,港交所國際拓展的步伐不會因為放棄收購倫敦證交所而放緩,“我們連線中國與世界的決心不會變,我們立志成為國際領先亞洲市區交易所的願景也不會變”。

目前,據悉李小加會留任至新行政總裁上任直至明年10月,但若新行政總裁可在2021年10月前接班,他將提早離開。誰將是李小加的繼任者?未來的行政總裁將在國際拓展方面祭出何種策略?他/她又將抓住怎樣的歷史機遇?

在香港金融中心定位內,港交所這一重要金融機構未來又將如何繼續,幫助中國企業和資金走出去,對接國際市場並吸引國際資本流入?

這些疑問都有待一一解答,人們亦都期待一個滿意的結果。

觀點人物 | 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人物的故事,還有他和她的商業傳奇與沉浮。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