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多長時間?不是3個秋天,也不是3年

由 讀天下史 發表于 人文2022-10-09
簡介”因此,“三”的引申意義就是泛指多數,古人立了“凡三之屬皆從三”的規矩,後人沿用,不然,我們哪能看到那麼多包含“三”字的成語:國學常識¥39京東購買像三教九流、三令五申、隔三差五、舉一反三、丟三落四,這些成語裡面的“三”都有“多”的含義,所

如隔三秋上一句成語是什麼

要論起表達思念情緒,古人顯然比現代人風雅很多。現代人一句“我想你了”簡簡單單,而古人卻喜歡用詩詞意象來表達,把話藏著說得含蓄,讓人回味。比如熱戀中的情侶總是希望與對方片刻不分離,一分離就思念對方,這時候他們會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多長時間?不是3個秋天,也不是3年

當然了,在現代人的語境裡,“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話並不單單用在情侶之間。它的意思是指才一天沒見到某個人,心裡就跟煎中藥一樣悶得慌,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到他(她)身邊去,這一天的時間對自己來說,簡直跟“三秋”一樣過得緩慢、難熬。

那麼問題來了,這“三秋”到底指多長時間?如果從字面意思來解釋,看起來很簡單,三個秋天嘛!三個秋天過去,肯定就代表三年過去了,所以很多人誤以為“三秋”是三年的代名詞,其實並非如此,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這“三秋”的出處。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多長時間?不是3個秋天,也不是3年

這句話出自《詩經》裡的《國風·王風·采葛》,原詩是這樣的:“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可以很明顯地看到,這首詩裡用了一個“時間遞進”的方式,表達思念某人的情緒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當然也有人說這首詩是表達君王渴慕人才的心情,甚至朱熹還在《詩集傳》裡罵它屬於“淫奔之詩”。不過現代人大多贊成“民間情侶表達相思”之說,從“三月”到“三秋”再到“三歲”,顯然是一個疊加的過程,因此,“三秋”表達的時間長度,有兩種情況。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多長時間?不是3個秋天,也不是3年

第一種,就是介於“三月”和“三歲(即三年)”之間的長度,指九個月。因為“秋”本來就是指一個季節,唐初十八學士之一的孔穎達就說過:“年有四時,時皆三月。三秋謂九月也。”而這個九月的時間長度,剛好比“三月”長,又比“三年”短。

而且,古人春耕秋收,一年一熟,所以“秋”在古文化中也代指“年”的意思,這首詩吟詠思念之情不選春、夏、冬,偏偏要選秋天,是因為秋天萬物蕭瑟、即將迎來肅殺的冬天,讓人容易產生一種悲愁的情緒,就好像劉禹錫說的:“自古逢秋悲寂寥。”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多長時間?不是3個秋天,也不是3年

因此,這“三秋”既可以表達“九個月”的時間長度,還暗含了一點思念愁緒的意味。至於第二種意思,可能就要脫開這首詩去講了,《采葛》裡的“三秋”指九個月,而“三秋”運用到其他地方去的時候,又可以表示“很長很長的時間”,沒有具體的期限。

這是因為傳統文化裡的“三”還有“多”的意思,老子在《道德經》說:“道立於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此,“三”的引申意義就是泛指多數,古人立了“凡三之屬皆從三”的規矩,後人沿用,不然,我們哪能看到那麼多包含“三”字的成語: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多長時間?不是3個秋天,也不是3年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多長時間?不是3個秋天,也不是3年

國學常識

¥

39

京東

購買

像三教九流、三令五申、隔三差五、舉一反三、丟三落四,這些成語裡面的“三”都有“多”的含義,所以說,“三秋”的另一個意思就是指時間非常長,至於有多長那誰也不知道,反正如果見不到自己的心上人,那感覺自然是度日如年,猶如過了一個世紀或者更久。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多長時間?不是3個秋天,也不是3年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