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而不肯讀書···

由 復性讀書會 發表于 人文2022-10-05
簡介“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說的是一個人聰明智慧,會格物,能夠洞察別人,並且知識見解高深

識多才廣什麼意思

啟予國學《修身格言365》 052

【格言】

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而不肯讀書,是猶求飽而懶營饌、欲暖而惰裁衣也。

——《顏氏家訓》

【譯文】

世上大多數人不論愚鈍與機智都想達到了解他人,見識廣博,但又不肯讀書,這好比想吃飽肚子卻不肯去做飯,想穿得暖和卻不肯去做衣服。

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而不肯讀書···

【解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是我們平時就能隨口說出的道理,其中深意我們自然能夠理解。

但現在很多人只想著收穫,卻不肯耕耘。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欲得之心人皆有之。造成差別的關鍵是我們所追求的目的不同。

第一種,只追求“光景和效驗”。

“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說的是一個人聰明智慧,會格物,能夠洞察別人,並且知識見解高深。但這只是人的修養的外在表現,修到一定境界自然而然的外在流露。而當下大多數人卻不知道其中玄機,只是一味地“談光景,說效驗”,並沒有真修實學。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只看現象不看本質。王陽明說:“吾輩今日用功,只是要為善之心真切。”“若只管求光景,說效驗,卻是助長外馳病痛,不是工夫。”

第二種,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修為自己,而是為了炫耀。

儒家倡導“學者為己”,古代聖賢讀書學習是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修為自己,成就美好品德;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能向他人炫耀,逞一時口舌之快。修身學習只有樹立為己之心,才能夠堅持不懈;只有時時的向內檢點,查詢自己的不足,時刻進行修正,才會有真正的收穫。所以程子也說:“古之學者為己,其終至於成物;今之學者為人,其終至於喪己。”

第三種,學無目標,渾渾噩噩、懵懵懂懂的去學,只學得個知識文化。

有些人不是不肯學,也不是不努力去學,只是人生沒有目標。古人講為學先立志。孔子“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之後才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立志學習,並不是要學習先人的知識文化,而是要透過學習修行體認天道,揭示人生的真諦,到七十歲時才達到了與天地合一,行事不必刻意追求而能與大道契合。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真正目標,並不是獲取些“記誦之學”,以悅口耳。

所以欲求“識人之多、見事之廣”,並沒有什麼大的問題,但是首先要明確我們學習的目的;要確立“為己之學”的根本;要確保人生是有目標、有計劃、有規劃的去學習。

作者:啟予弟子張寶華天正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