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在寧夏,有這樣一群治沙英雄 在漫天風沙中戰天鬥地……

由 寧夏新聞網 發表于 人文2022-10-03
簡介早已駕輕就熟的唐希明,對於開往沙漠的這條路不知走了多少回

吹沙走石是什麼意思

在距離銀川市區264公里之外的騰格裡沙漠,海拔比中衛市區高80米左右,當地常刮西北風。

1958年,第一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貫通,縮短了人們與外界的距離。然而,黃沙漫天的惡劣天氣也經常阻斷火車的行進,每每到這裡,火車被迫停開是常有的事。

如何克服這一大難題?自此,便出現了這麼一群治沙英雄,每天都在漫天風沙中戰天鬥地,默默付出……為了治沙奮鬥一生,為了綠洲奉獻一生。

在寧夏,有這樣一群治沙英雄 在漫天風沙中戰天鬥地……

騰格裡沙漠如今開拓出了一片綠洲。

飛沙楊爍滿天黃土

在中衛市區,唐希明開著一輛皮卡車,風塵僕僕地趕來。“剛從沙漠回來!”初見記者,他略顯拘束,不好意思地笑著。身著的襯衣和長褲上還“掛”著些沙土,常年在沙漠中風吹日曬的他,面板被曬的黝黑。臉上的皺紋是歲月留下的痕跡。“走吧,帶你們去沙漠看看,你們的車跟著我們就行了。”他說。

中衛市區距離騰格裡沙漠還有24公里的距離,一路上,大貨車接連開過,行進的道路蜿蜒曲折,有些危險。跟在唐希明開的皮卡車後面,只要司機不留神,不一會兒的功夫,前方的皮卡車就“消失不見”了。

早已駕輕就熟的唐希明,對於開往沙漠的這條路不知走了多少回。大約半小時後,車子到達沙漠中,“這裡,就是我們目前正在治理的區域。”唐希明用手指了指腳下的這片沙土,告訴記者。

在寧夏,有這樣一群治沙英雄 在漫天風沙中戰天鬥地……

工作中的唐希明。

大風起,沙塵肆虐,在一旁的唐希明早已習慣這樣的天氣,談話間,雲淡風輕。

他指了指前方早已種好的草方格,跟我們說:“看到了嗎?那裡的沙塵就比我們腳下這一片少得多。”

時間回到20世紀60年代。

唐希明回憶起小時候,仍然記憶猶新。

作為土生土長的中衛人,他也曾“遭受”風沙的侵害。“1976年的那場沙塵暴,我依舊曆歷在目。當時能見度不到5米,走在街上,我看見好幾個人都因為看不見前方的路,不小心栽到了渠裡。那時候,黃沙漫天,一吹一臉土,就連吃飯碗裡也飄著一層沙……”

一定要離開這裡!唐希明在心裡暗暗下了決心。

1987年,唐希明考上大學。令家裡人驚訝的是,他竟“擅作主張”報考了林業專業。

這專業學出來幹啥去?

1991年,唐希明大學畢業,又義無反顧地回到家鄉。

好不容易出去,這咋又回來了?朋友們疑惑,家裡人更是不解。

“我要努力向前輩們學習,把中衛的沙漠變成綠洲!”唐希明信心滿懷的告訴家裡人。

在寧夏,有這樣一群治沙英雄 在漫天風沙中戰天鬥地……

唐希明正在種植草方格。

從此,他便在中衛治沙林場,開始了迄今為止,長達28年的治沙生涯。

默默無聞獻身治沙

“早上6點起床,把中午的乾糧帶上,就在沙漠裡草草地把午飯解決掉,休息一個小時,繼續幹活。”回憶起剛剛治沙時的情形,唐希明感慨萬千。

騰格裡沙漠每年治沙平均面積在8萬畝左右。2013年,沙漠造林成活率很低。唐希明不禁愁容滿面。

“一定要想出個解決辦法!”唐希明暗暗下定決心。他每天在沙漠中“暴走”10公里,望著遠方一望無垠的沙漠,看著腳下吹沙走石。唐希明大腦不停地轉著,思考著,試圖想出一個解決辦法。

在寧夏,有這樣一群治沙英雄 在漫天風沙中戰天鬥地……

以沙漠為伴的的唐希明,整日在沙漠中穿行。

“走不動路的時候,柱了個拐。突然發現,棍子很容易插了進去。”受到啟發後,唐希明做出了改變。2014年,他做了個工具,這是一種“幹”字型鐵質工具,底端呈半圓弧狀,將樹苗根部放置其中,莖幹貼著垂直於地面的工具主幹向沙土深處下壓,樹苗根部就被深植進了距沙土表層約50釐米的地下。

實驗成功了。植物成活率比以前提高了25%,勞動成本節省了50%左右。為國家節省資金達6000餘萬元。“我把這項發明取名為‘水分傳導式精準型沙漠植苗工具’”。說話間,唐希明拿起手中的工具,給記者演示著他的這項發明。2017年,這項發明申請獲得了國家專利。

在寧夏,有這樣一群治沙英雄 在漫天風沙中戰天鬥地……

唐希明向記者演示種植工具。

花棒、沙蒿、楊柴、檸條…方格紮好後播下這些草種再造林。“這些草種根系發達耐乾旱,根系的長度是地上的8-10倍。能夠很好地吸收水分,繼續生長。”遠處可見的,是數以千計的麥草方格,和在沙漠中恣意生長,綻放生命的各類植物。

人進沙退綠氈鋪地

“在你治沙的幾十年中,你感受到的最大變化是什麼?”面對這一提問,唐希明藏不住滿臉的笑意。“從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從沙漠到綠洲。”

誰能想到,這片距離中衛市區24公里的沙漠,在上世紀60年代時,曾離市區僅僅只有6公里。

短短几十年,沙漠竟向後推移如此快!

在寧夏,有這樣一群治沙英雄 在漫天風沙中戰天鬥地……

連片的草方格。

常年投身治沙事業,唐希明對家人的關心甚少,“早出晚歸不說,每天都帶著一身的沙子回來。圖個啥?”唐希明對於妻子的不滿“置之不理”。直到有一天,他帶著妻子和孩子,也去了趟沙漠。

映入妻子眼簾的,一半是沙漠,一半是綠洲,綿延數公里。對於唐希明堅持的這份綠色事業,妻子一下子明白了。“我支援你!你放心幹,家裡有我!”有了家人的支援,唐希明更有幹勁兒了。

在寧夏,有這樣一群治沙英雄 在漫天風沙中戰天鬥地……

一半是沙漠,一半是綠洲。

在治沙的道路上,唐希明逐漸培養起了一支三百人的治沙隊伍,一年治沙9個月,一天連幹11小時。工人們在荒原中,種上了希望的花。

在寧夏,有這樣一群治沙英雄 在漫天風沙中戰天鬥地……

不斷壯大的治沙隊伍。

“治沙取得的經驗、獲得的成就不是我個人的,是屬於大家的!”唐希明的身後,是數不盡的默默無聞地治沙人。大家齊心協力,在這片曾是不毛之地的騰格裡沙漠中,開闢出了一片綠洲。(寧夏日報記者劉楠文/圖/影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