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解讀脂批紅樓第三回:寶玉相貌

由 待鹿車 發表于 人文2021-06-15
簡介《石頭記》隱喻“史記”,所以這裡“黛玉、寶玉”出場引用了《說秦漢》開篇,對應十二釵故事正式開始

即嗔時而有情怎麼讀

解讀脂批紅樓第三回:寶玉相貌

一語未了,只聽外面一陣腳步響,

【甲戌側批:與阿鳳之來相映而不相犯。】

丫鬟進來笑道:“寶玉來了!”

【甲戌側批:餘為一樂。】

脂批【與阿鳳之來相映而不相犯】指鳳姐出場是“先聲奪人”、此處寶玉出場亦是“先聲奪人”。鳳姐出場有大段外貌描寫、寶玉出場亦是。寶玉與鳳姐【相映】即對應、【不相犯】即有變化,如此解讀則此二人為一男一女、一陰一陽、一真一假也。

前文解讀“黛玉”為真玉、寶玉為“假玉”,此處以寶玉鳳姐相對,則鳳姐亦為真玉,故脂批曰:【餘為一樂。】

黛玉心中正疑惑著:“這個寶玉,不知是怎生個憊懶人物,懵懂頑童?

【甲戌側批:文字不反,不見正文之妙,似此應從《國策》得來。】

脂批【文字不反,不見正文之妙】,按上文解讀黛玉即是真玉,故此處“疑惑”是“真玉”反說,反襯正文也。

此處用“真人”說“反話”,脂批曰:【似此應從《國策》得來。】《國策》是指《戰國策》,也稱《短長書》。為戰國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說之辭的彙編。主要記載謀臣、策士的“策略和辯術”。

倒不見那蠢物

【甲戌側批:這蠢物不是那蠢物,卻有個極蠢之物相待。妙極!】

也罷了”。

脂批【這蠢物不是那蠢物】,那蠢物是指賈寶玉,如此與“那”相對的“這”蠢物自然是指黛玉,脂批【卻有個極蠢之物相待】即賈寶玉頸上帶的“女媧石”也。

以“寶玉、黛玉、補天石”三者為“蠢物”,前文解讀“女媧石”是隱喻“傳國玉璽”, “寶、黛”兼美是“女真寶玉”,即“女真玉璽”。

心中想著,忽見丫鬟話未報完,已進來了一位年輕的公子:頭上戴著束髮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搶珠金抹額,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著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宮絛,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鍛排穗褂,登著青緞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

【甲戌眉批:此非套“滿月”,蓋人生有面扁而青白色者,則皆可謂之秋月也。用“滿月”者不知此意。】

脂批【此非套“滿月”】是一般小說【用“滿月”者不知此意】,按 “中秋之月”為【青白色】,而“物扁亦青白色”者不止於秋月,而此處是以“月”為“青銅鏡”也。

以明月比為鏡則真為“風月寶鑑”,後文故事寶玉多以鏡子的面目出現,如可卿死而寶玉吐血、比如後文有眾多故事橋段都是寶玉演繹,又比如寶玉的性別似男非男、似女非女,皆是鏡中幻象也。所謂假寶玉者亦是指此鏡中幻化之物也。

色如春曉之花。

【甲戌眉批:“少年色嫩不堅牢”,以及“非夭即貧”之語,餘猶在心。今閱至此,放聲一哭。】

“色如春曉之花”典出 元稹《春曉》詩:

半欲天明半未明,

醉聞花氣睡聞鶯,

猧兒撼起鐘聲動,

二十年前曉寺情。

這是一首懷念往昔情人的七言絕句。一個春日的拂曉,天色朦朧,將明未明,作者在醉鄉中聞著花氣和黃鶯的叫聲,心情安閒恬靜,忽然一隻小狗跳過,碰撞起鐘聲,於是勾起了他二十年前在寺廟裡的一段回憶。

元稹曾寫過一篇著名的傳奇小說《會真記》,描寫的是張生和崔鶯鶯戀的愛情故事。唐德宗貞元十六年,相國崔鵬病逝,夫人鄭氏與孤女崔鶯鶯扶柩返鄉,途經蒲州時,聞知前路有孫飛虎佔山為盜,不得已寄居城東普救寺,此時張君瑞(其實就是元稹)也寄居普救寺讀書,以備來年赴考。因為崔、張同居一寺,所以才子佳人就演繹了一段風流韻事。可惜的是元稹見異思遷,始亂終棄(第二年,元稹金榜題名後,就與當朝相國之女韋叢成婚,因此元稹常遭後人詬病)。二十年後,元稹重遊普救寺,回首前塵,追思往事無不歷歷在目,而歲月滄桑,人去樓空,當年的良辰美景又恍如隔世。因而其詩情既纏綿繾綣,其意境又縹渺恍惚。

以元稹事解讀此句則“色”字為“色心”,即淫慾之意。“春曉之花”為《春曉》詩中之“花心”也。如脂批【少年色嫩不堅牢】即張生“見異思遷,始亂終棄”的淫亂。【非夭即貧】是指元稹八歲時父親早逝,少年孤苦之意。

作者以《春曉》詩描寫寶玉是隱喻“寶、黛”為一對“風流冤家”落塵。《會真記》又稱《鶯鶯傳》後文賈芸與小紅一段故事即是仿寫。

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即嗔視而有情。

【甲戌側批:真真寫殺。】

項上金螭瓔珞,又有一根五色絲絛,繫著一塊美玉。

“鬢若刀裁”可諧音為“鬢若寶釵”、“眉如墨畫”可解為“眉如黛玉”。“面如桃瓣”是“面帶桃花”,此亦是寶釵面。“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即“似喜非喜含露目”,此亦是黛玉眼。如此所解讀則“寶玉”者釵黛合一也。

“即嗔視而有情”指元稹視作有情者。脂批【真真寫殺】,是兩個“真”字相會即“《會真》寫殺”。

又:“鬢若刀裁”,亦可解為清人髮式,即前額剃光。前文“面如中秋之月”脂批【扁而青白色】正是剃光前額的形狀、顏色。

黛玉一見,便吃一大驚,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裡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甲戌側批:正是想必在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見過。】

脂批【在靈河岸上三生石畔】即黛玉前世絳珠、寶玉前世神瑛侍者。

又寶玉“眉如墨畫”隱“黛”字、“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隱“似喜非喜含露目”。寶玉與黛玉眉目之間雷同,故而黛玉“眼熟到如此”。

只見這寶玉向賈母請了安,賈母便命:“去見你娘來。”寶玉即轉身去了。一時回來,再看,已換了冠帶:頭上週圍一轉的短髮,都結成小辮,紅絲結束,共攢至頂中胎髮,總編一根大辮,黑亮如漆,從頂至梢,一串四顆大珠,用金八寶墜角,身上穿著銀紅撒花半舊大襖,仍舊帶著項圈、寶玉、寄名鎖、護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綾褲腿,錦邊彈墨襪,厚底大紅鞋。越顯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轉盼多情,語言常笑。天然一段風騷,全在眉梢,平生萬種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極好,卻難知其底細。後人有《西江月》二詞,批寶玉極恰,

【甲戌眉批:二詞更妙。最可厭野史“貌如潘安”“才如子建”等語。】

脂批【二詞更妙】,按《西江月》詞牌名,調名取自李白《蘇臺覽古》: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

蘇臺即姑蘇臺,古屬金陵。西江指長江,因其在蘇州西而的名。“西江月”即“金陵月”,前解寶玉面如秋月,後又以“風月寶鑑”比擬。按古人“以史為鑑”,“月”者為千古鑑證。由此可知寶玉對應“西江月”,十二釵對應“吳王宮裡人”。

《石頭記》以“西江月”隱喻“金陵月”,即以寶玉隱喻歷史,故脂批【最可厭野史“貌如潘安”“才如子建”等語】也。

其詞曰: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

管世人誹謗!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絝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甲戌眉批:末二語最緊要。只是紈絝膏粱,亦未必不見笑我玉卿。可知能效一二者,亦必不是蠢然紈絝矣。】

這兩首《西江月》詞源自 楊慎《二十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英雄五伯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豪傑千年往事,漁樵一曲高歌。烏飛兔走疾如梭,眨眼風驚雨過。妙筆龍韜虎略,英雄鐵馬金戈。爭名奪利竟如何,必有收因結果。

將《說秦漢》與“寶玉”詞對看可見其內在聯絡。

“尋愁覓恨”對應“三皇五帝”,按賈府五代,賈政後現存三代。此指賈府第一代對應清朝史是指努爾哈赤七大恨起兵造反,即“尋愁覓恨”。

“似傻如狂”對應“夏後商周”,夏商周三代歸於秦,對應清統一華夏。“似傻如狂”諧音“廝殺如狂”,指改朝換代、甲申鼎革。

“縱然生得”對應“英雄五伯”,指南明五帝比喻為春秋五霸。“縱然生得”指“苟延殘喘”。

“原來草莽”對應“興亡過手”,指“李自成”起於草莽,而興亡只在一瞬。

“不通世務”對應“幾行名姓”,指甲申之變是因明帝“不通世務”,只是歷史中的過客留名。

“怕讀文章”對應“無數荒丘”,指清朝建國而天下浩劫(荒丘),不因文治、皆賴武功(怕讀文章)。

“行為偏僻”對應“前人田地”,指女真興起於偏僻之地而入主中原,是繼承前明的“田地”作地主。

“世人誹謗”對應“龍爭虎鬥”,指漢族對滿族的排斥心理,皆因應於兩族之間的爭鬥。

“不知樂業”對應“千年往事”,指作者不安於作富貴閒人,而欲寫書添補歷史。

“難耐淒涼”對應“一曲高歌”,指《石頭記》是作者孤憤之下的發洩。

“可憐辜負”對應“烏飛兔走”,指“烏日、兔月”隱喻明朝末世。

“於國於家”對應“風驚雨過”,指“漢風、唐語”隱喻清朝經過。“於國於家”即“餘國餘家”對應清朝。

“無能第一”對應“龍韜虎略”,指“明清”更替為順從天命,其韜略者自然無為。

“不肖無雙”對應“鐵馬金戈”,指“末世”逐鹿,故征戰無出其右。

“紈絝膏粱”對應“爭名奪利”,“紈絝”指“華服”隱喻“華夏”,“膏粱”指糧食隱喻社稷。華夏者名也、社稷者利也。指亂世之爭無非名利。

“此兒形狀”對應“收因結果”,“此兒”指此時,即清朝此時之國體,皆賴此前因後果。

《石頭記》隱喻“史記”,所以這裡“黛玉、寶玉”出場引用了《說秦漢》開篇,對應十二釵故事正式開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