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窮秀才應舉不中,落魄街頭欲尋短見,牆壁題一詞,得敕賜衣錦還鄉

由 勤耕慢讀 發表于 人文2021-06-14
簡介酒保怕喝醉的俞良掉河裡,惹上官司,只得著人送他回孫婆店

全勝漢武錦樓上是什麼意思

漢武帝時有司馬相如逢楊得意推薦,才有機會被皇帝召見,施展才華。自古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不遇伯樂,滿腹經綸如何才能顯名,且看下面這位秀才。

在南宋孝宗年間,有位四川成都錦裡窮秀才俞良(正好與司馬相如同鄉),他幼年時喪父母,已二十五歲,娶妻張氏。俞良日夜苦讀,滿腹經綸。

春天招榜時,俞良辭別妻子,騎一蹇驢趕往臨安考試,臨行前與妻道別:“我去求官,多則三年,少則一載,得一官半職便回。”

窮秀才應舉不中,落魄街頭欲尋短見,牆壁題一詞,得敕賜衣錦還鄉

滿滿的自信,胸有成竹,定能招來好運,衣錦還鄉。真是:心懷壯舉,腳下有路,騎上蹇驢,勇往直前。

俞良走到半路染上疾病,只得住店休養,沒想到一病就半月,把錢花光了,只得賣了驢做盤纏。腳上穿草鞋,自己背行李,幾天下來把腳磨破了,鮮血淋漓,心裡很是苦楚:“什麼時候才能到杭州啊!”

俞才子看著那雙流血的腳,作詞一首以述情懷,名《瑞鶴仙》:

春闈期近也,望帝京迢遞,猶在天際。懊恨這雙腳底,不慣行程,如今怎免得拖泥帶水。痛難禁,芒鞋五耳倦行時,著意溫存,笑語甜言安慰。

爭氣扶持我去,選得官來,那時賞你穿對朝靴。安排在轎兒裡,抬來抬去,飽餐羊肉滋味,重教細膩,更尋對小小腳兒,夜間伴你。

窮秀才應舉不中,落魄街頭欲尋短見,牆壁題一詞,得敕賜衣錦還鄉

俞良拖著破腳終於到了杭州,住在一家孫婆客店。行了幾千公里來到這裡,只為一舉成名,然而俞秀才落榜了。他心中苦悶不已,回家路費也沒有,只得流落街頭,吃飯也成問題。從蹭吃蹭喝到騙吃騙喝,每次喝得爛醉歸店。

俞良每日如此,時間久了卻招人嫌棄。店家孫婆埋怨道:“秀才,你每日喝得大醉,卻欠我房錢,明日請出門去。”俞良乘著酒興怒道:“我有韓信之志,你無漂母之仁。我飽學秀才,少不得今科不中來科中,你供養我來科,打甚麼緊!要我走,先給我五貫錢。”

飽讀詩書,卻不中舉,換誰都會鬱悶,又無回去盤纏。人窮末路時,志氣也短。大丈夫能受胯下之辱,又何懼這被逐之屈呢。

第二天,孫婆只得破了兩貫錢,要俞良出門。俞良身無半文,只得忍著羞收了錢,作謝而去,心裡想:“臨安到成都有八千里之遙,這兩貫錢還不夠吃幾頓飯,如何做得了路費?”出了孫婆店門,在街上東遊西走沒個去處,心裡悶:“不如用這兩貫錢,買些酒飯吃飽,跳西湖做個飽鬼。”

俞良走到湖邊豐樂樓門前,有兩個穿紫衫的門首,見俞良道:“請坐!”俞良也欣然而入,走到二樓選個靠湖的閣間坐下,假意等人,叫酒保拿了兩套餐具。

窮秀才應舉不中,落魄街頭欲尋短見,牆壁題一詞,得敕賜衣錦還鄉

酒缸、酒提、碗碟一應擺好,全是銀器。俞良看著心中自言:“好富貴,我身上卻只有兩貫錢,有什麼用?”他只要了兩角酒,菜只說隨便,酒保當是好客,上了新鮮果品、海鮮等可口佳餚。

俞良獨自一人從中午吃到日落,吃罷菜餚,手撫雕欄,看著湖光,讓酒保拿筆硯。酒保給了詩牌,不讓俞良往牆壁上寫。俞良讓其退下,關上閣門,用凳子頂住,自言道:“我要顯名在這樓上,讓後人知道,要詩牌做啥?”又想到自己只有兩貫錢,吃了這麼大一桌,拿什麼付酒錢?不如題了詩,從這窗戶跳到湖裡,好歹也算是個飽鬼。

俞良磨了濃墨,把筆蘸滿,擦乾淨一面牆,揮筆寫下《鵲橋仙》詞:

來時秋暮,到時春暮,歸去又還秋暮。

豐樂樓上望西川,動不動八千里路。

青山無數,白雲無數,綠水又還無數。

人生七十古來稀,算恁地光陰,能來得幾度!

題畢,在後面寫道:“錦裡秀才俞良作。”然後準備跳窗,因窗離湖太遠,只得解下腰帶懸掛樑上。正當要把頭往裡套時,酒保推門而入,勸下了俞良。

窮秀才應舉不中,落魄街頭欲尋短見,牆壁題一詞,得敕賜衣錦還鄉

酒保向俞良索要酒錢,共五兩銀子。俞良道:“你們打殺我吧,那有銀子還你!是你們兩個穿紫衣的邀我,請我上樓吃酒。我如今沒錢,還是讓我死了罷!”說完要往窗外跳,嚇得酒保連忙抱住。

酒保覺得晦氣,怕真鬧出人命來,只得忍著放他去,問他住哪兒。俞良只道住孫婆店。酒保怕喝醉的俞良掉河裡,惹上官司,只得著人送他回孫婆店。

酒保護著俞良敲開了孫婆店門,撒手便走。孫婆見俞良喝醉了,罵罵咧咧,叫小二扶他入房。俞良只推醉,任由孫婆罵,不敢則聲。

正是:人無氣勢精神減,囊中無錢應對難。窮困潦倒的時候,連腰板也硬不起來。

話說,南宋高宗傳位孝宗,自己當了太上皇,有閒暇到西湖遊玩。太上皇怕驚擾百姓,經常微服潛行。

據說在俞良被送回孫婆店的那晚,太上皇夢見自己遊西湖,見兩條黑氣沖天,竦然驚醒。第二天請了圓夢先生解夢,先生說:“乃是有一賢人流落此地,遊於西湖,怨氣沖天,託夢於太上皇。朝廷必得一賢人,應在今日。”太上皇大喜,遂扮作文人秀才出宮。

窮秀才應舉不中,落魄街頭欲尋短見,牆壁題一詞,得敕賜衣錦還鄉

太上皇來到西湖,走到豐樂樓,兩個穿紫衣的門首又在門前邀請。上皇與侍從一同進入,直走上二樓。樓閣上滿坐,只有俞良那間閣關著。太上皇想進去,酒保告知:“解元不可入,這閣不順溜。”

太上皇問為何,酒保把俞良在這要尋死的過程講述一遍。太上皇說:“不妨。我也是秀才,不懼此事。”遂一齊坐下。太上皇抬頭便看見牆壁上俞良寫的《鵲橋仙》詞。

讀後龍顏大悅,問酒保作詞之人在哪,酒保答孫婆店。隨後太上皇回宮,著人傳旨秀才俞良火速回奏。

再說俞良,第二天一早被孫婆命小二押送出門。俞良臨去,又在孫婆店牆壁上寫了一詞,也是《鵲橋仙》:

杏花紅雨,梨花白雪,羞對短亭長路。

東君也解數歸程,遍地落花飛絮。

胸中萬卷,筆頭千古,方信儒冠多誤。

青霄有路不須忙,便著兩草鞋歸去。

太上皇派來的人一路奔到孫婆店,又追上孫小二,找到俞良帶到皇宮。太上皇問俞良:“豐樂樓上《鵲橋仙》是卿所作?”俞良奏道:“是臣醉中之筆,驚動聖目。”上皇道:“卿有如此才,千里而來應舉不中,是主司之過。卿大才,當於朕前,以今日遭遇朕躬為題,或詩或詞,做一首來,勝於店中壁上之作。”

俞良領旨,取過文房四寶,一揮而就,做了一首詞,名《過龍門令》:

冒險過秦關,跋涉長江,崎嶇萬里到錢塘。舉不成名歸計拙,趁食街坊。

命蹇苦難當,空有詞章,片言爭敢動吾皇。敕賜紫袍歸故里,衣錦還鄉。

窮秀才應舉不中,落魄街頭欲尋短見,牆壁題一詞,得敕賜衣錦還鄉

上皇看了龍顏大悅,對俞良道:“卿要衣錦還鄉,朕當遂卿之志。”當下御筆親書六句:“錦裡俞良,妙有詞章。高才不遇,落魄堪傷。敕賜高官,衣錦還鄉。”

孝宗見了上皇聖旨,即刻批旨:“俞良授成都府太守,加賜白金千兩,以為路費。”俞良謝隆恩,又謝過太上皇。後又百金酬謝孫婆,備辦鞍馬僕從,前呼後擁,榮歸故里。

次日,太上皇傳旨:“秀才應舉,須要鄉試得中,然後赴京殿試。”鄉試之例皆因此起。

故事出自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馮夢龍本人也是飽學之士,高才不遇,應舉之路坎坷,屢試不中在家著書。在五十七歲才後補了貢生,六十一歲任壽寧縣令。

文中俞良赴京趕考的路上,生病、沒錢、穿草鞋、磨破腳,可見科考之路的艱辛。不管再怎麼艱難,也擋不住學子求官,衣錦還鄉的夢想。可以說,這也是作者本人的真實寫照。

窮秀才應舉不中,落魄街頭欲尋短見,牆壁題一詞,得敕賜衣錦還鄉

馮夢龍

沒有中舉的俞良,落魄不堪,就算酒保阻止,也要在壁上題詞,讓世人知道,曾經有一個才子來到過這裡。馮夢龍雖然一輩子都未中舉,透過著書,讓世人都認識了他。

馮夢龍的作品受到讀者極大歡迎和熱愛。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傳世之作比中舉更具有魅力。

一條路行不通,總有另外一條路是為你敞開的。不管怎樣,總要去爭取一下,給人生留下記憶。

大家覺得我說得對嗎?歡迎留言。

我是@勤耕慢讀 期待您的點贊和關注!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