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袁紹篇(尾聲,其四)——平定鄴城之亂

由 公孫楓翔 發表于 人文2022-09-23
簡介袁術聯合了公孫瓚、陶謙、黑山軍共同圍攻袁紹、曹操

驚恐失色出自哪裡

漢末群雄系列之袁紹(尾聲,其四)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袁紹重大事件之二十一——界橋之戰

上期說到袁紹與公孫瓚因為公孫越之死矛盾激化,公孫瓚大舉進攻。在公孫瓚篇中筆者介紹過,當時公孫瓚是地跨幽、冀、青、兗四州的強大勢力,雖然袁紹是關東盟主,可人家公孫瓚一來沒入盟,二來兵力地盤都比袁紹多,也就是聲望不如袁紹而已,實際上公孫瓚完全不怕袁紹,甚至是袁紹有些畏懼公孫瓚。所以才有上期講到的公孫瓚在渤海郡大破黃巾軍,進而冀州各郡縣紛紛望風歸降。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袁紹篇(尾聲,其四)——平定鄴城之亂

袁紹怎麼做的?

《三國志·公孫瓚傳》載:紹懼,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綬授瓚從弟範,遣之郡,欲以結援。範遂以勃海兵助瓚,破青、徐黃巾,兵益盛;進軍界橋。

袁紹把自己起家之地渤海郡的太守印綬讓給了公孫瓚堂弟公孫範,希望割地求和。公孫範上任後卻立即調遣渤海的軍隊支援公孫瓚,兵勢更加強盛的公孫瓚進軍至界橋。

面對生死存亡之戰,袁紹親自領兵迎擊。公孫瓚帶來三萬部隊,兩萬步兵列成方陣在中間,左右兩翼各列五千騎兵。袁紹這邊卻只派出步兵八百,弩兵一千,讓麴義帶著這麼點兵力頂在前面。公孫瓚常年的對手都是北方遊牧部落,要不就是黃巾農民軍,這些對手的共同點都不擅長陣地戰,所以公孫瓚一見對面兵少,心裡很是輕視,便下令全軍出擊打算一舉踏平對面。

麴義的一千八百人都躲在盾牌後面不動,直到公孫瓚的騎兵已經衝到只有幾十步時,麴義大叫一聲起身迎戰,一千張強弩如雷霆般紛紛發射,只見公孫瓚的騎兵紛紛應聲倒地。倒下的戰馬、士卒又把後面衝鋒的人紛紛絆倒,公孫瓚的大軍迅速亂作一團。看來公孫瓚平日裡並不重視軍紀,因為很快士兵們便四散奔逃,許多人根本沒有往本方營地跑,而是徑自開小差脫離了部隊。混亂中公孫瓚任命的冀州刺史嚴綱被袁紹軍擒獲並斬首。

公孫瓚退到界橋收拾敗軍再戰,又被追過來的麴義擊敗,麴義一路攻破公孫瓚大營並砍下帥旗,而公孫瓚徹底放棄抵抗一路逃回薊縣。

因為公孫瓚騎著馬來得快跑的也快,這時候袁紹已經遠在幾十裡開外,聽到公孫瓚被擊破的戰報,便找了個地方下馬休息,大部隊都去追擊了,身邊只有弩兵數十人,大戟衛士一百來人。

忽然間突然衝出來兩千多公孫瓚的騎兵,想必是混亂之中誤打誤撞走反了方向,竟然發現一支袁紹軍小股部隊,於是把這兩百來人給團團包圍,並用弓箭射擊。

田豐趕緊拉著袁紹躲到一堵矮牆後,然而袁紹並不慌張,反而一把抓下頭盔摔在地上,說道:“大丈夫就該衝上去戰死,哪能逃到牆後躲著?”隨即不顧危險起身指揮弩兵回擊。公孫瓚的騎兵們受傷頗多,佔不到半點便宜,於是不再進攻,只是遠遠地停在外圍。他們不知道的是這支部隊裡面就有袁紹本人,他們差一點就改寫了歷史。不久麴義趕了回來,公孫瓚的騎兵這才撤退。

《後漢書·袁紹傳》載:紹脫兜鍪抵地,曰:“大丈夫當前鬥死,而反逃垣牆閒邪?”促使諸弩競發,多傷瓚騎。眾不知是紹,頗稍引卻。

界橋之戰是袁紹與公孫瓚的首次大戰,戰前袁紹空有盟主之名,軍事力量並不如公孫瓚,然而經過實戰雙方的力量對比開始改變,從此袁紹逐漸向冀州以外擴張,公孫瓚則逐漸衰落。當然這還要經過多年時間的演變,此是後話。

你以為袁紹在界橋擊退公孫瓚就高枕無憂了?錯,更大的危險已經接踵而至。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袁紹篇(尾聲,其四)——平定鄴城之亂

袁紹重大事件之二十二——鄴城之亂

且說袁紹擊退了公孫瓚,引得勝之軍南歸。途經薄落津休整部隊,並與眾賓客、部將設宴慶祝勝利。酒席上一片歡聲笑語,忽然來人急報稱魏郡計程車兵反叛了,跟黑山賊頭目於毒聯合佔領鄴城,還殺掉了太守慄成。賊軍有十幾支部隊共計數萬餘人,都已聚集在鄴城之中。

鄴城是魏郡治所,也是整個冀州的核心城市,宴席上袁軍眾文武的家屬大多住在鄴城,當然也包括袁紹的家小。所以聽到這個訊息席間眾人紛紛驚恐失色,有的人甚至當即痛哭起來。袁紹這時鎮定自若,表情幾乎毫無變化。

《英雄記》載:坐上諸客有家在鄴者,皆憂怖失色,或起啼泣,紹容貌不變,自若也。

不管內心是否焦急,但袁紹表現得非常沉著,這與之前被公孫瓚騎兵包圍時如出一轍,袁紹在關鍵時刻總能表現出一名合格領導的沉著冷靜。

就在袁紹與眾人商議平叛之策時,又有人來報,袁紹及眾文武的家屬都已安全。原來,之前說到黑山軍十幾支部隊齊聚鄴城,他們內部之間也並非鐵板一塊。其中一支的首領叫陶升,這人原本是內黃縣的小吏,內黃縣與鄴縣同屬魏郡,所以陶升也算是回家了。陶升不僅人回家了,心也想“回家”,他帶著自己的部隊從西門進城後立即把袁紹及主要官員的家屬保護起來,不許黑山軍其他人染指。然後陶升親自一路護送到斥丘縣,確認這些人的安全後便離去。

袁紹不久聞訊趕到,便順勢在斥丘紮下營寨,然後上表陶升為建義中郎將。在張燕篇筆者介紹過,黑山軍並不只是農民軍或者山賊土匪,理論上他們也是“官軍”,黑山軍總帥張燕是皇帝親自任命的平難中郎將,在黑山軍控制區擁有舉薦孝廉的權力。而袁紹此次以陶升為建義中郎將,這下就把陶升抬到張燕平級的地位上,除了回報恩情外,也有分化黑山軍的意思:你們都看清楚了,誰跟我混誰就能升官,誰跟我作對,走著瞧!

《英雄記》載:乃引軍入朝歌鹿場山蒼巖谷討於毒,圍攻五日,破之,斬毒及長安所署冀州牧壺壽。

其實在界橋之戰中黑山軍就有參戰,張燕派部將杜長助陣公孫瓚,被袁紹擊敗,所以黑山軍襲擊鄴城本質上是界橋之戰的延續,也是袁紹與公孫瓚、黑山軍爭鬥的延續。

既然家屬都已平安,袁紹並未急於攻打鄴城。畢竟城高池深,不容易佔到便宜。而黑山軍本為草寇,慣於流動作戰,數萬人在鄴城也得不到糧草補給,於是一些部隊在於毒帶領下繼續向南方的兗州出發,以戰養戰。

《三國志·武帝紀》載:黑山賊於毒、白繞、眭固等十餘萬眾略魏郡、東郡。太祖引兵入東郡,擊白繞於濮陽,破之。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

魏郡剛才講過了,東郡已經到了兗州,可見黑山軍移動速度很快,基本是“逐水草而居”的狀態。這也就可以解釋上一條史料中提及袁紹在朝歌鹿場山圍攻於毒的記載了,袁紹是一路跟蹤於毒並把這支黑山軍趕進山谷圍殲之,將於毒以及冀州牧壺壽都給斬了。然後本兵給曹操繼續追擊黑山軍到東郡,在濮陽擊潰了白繞,於是袁紹順勢上表曹操為東郡太守。

這段看似不起眼的史料,指出了曹操自討董失敗後,實際上二次創業的起源:袁紹的部下。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袁紹篇(尾聲,其四)——平定鄴城之亂

曹操

對於曹操如何從袁紹的朋友混成了下屬,又如何逐漸獨立,最終逆襲,這個話題太大太長就不展開了。先說說另一個有意思的點:冀州牧壺壽。沒有錯,這場戰役冀州牧袁紹斬了冀州牧壺壽。

說起來,我們都知道袁紹的冀州牧是韓馥讓給他的,可論起來州牧是漢帝國的一個官職,應該由皇帝任免,怎麼能自行交接?當然袁紹肯定會走一個“上表”的程式,關鍵是朝廷當時由董卓把控,雖說董卓把控的朝廷已經不能影響袁紹佔有冀州,但法統上董卓是能夠以朝廷名義任命冀州牧的。可能沒實際用處,但至少可以噁心噁心袁紹。這個壺壽就是派來噁心袁紹的人選。

從壺壽在於毒所部中可以看出,這位冀州牧因為無法實際上任,選擇了在黑山軍控制區內待命。而袁紹與公孫瓚交鋒,黑山軍站在公孫瓚一邊,顯然也是壺壽進入冀州的大好時機。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非常魔幻的場景:董卓的長安朝廷與黑山軍站在一起,黑山軍與公孫瓚是盟友,公孫瓚與袁術又是盟友,而袁術又跟董卓正在激戰。可袁紹跟袁術兩兄弟又勢同水火,另外之前打算投奔黑山軍的青州黃巾軍被公孫瓚殺了幾萬人,卻沒影響黑山軍隨後支援公孫瓚打袁紹。真是“整個晉西北亂成了一鍋粥”,各方勢力為了利益而結盟體現得淋漓盡致。

說回袁紹與黑山軍的戰爭。斬殺賊首於毒後,袁紹一鼓作氣連續擊破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於氐根等一連串黑山軍部隊,共斬首數萬級,隨後回師鄴城。這時黑山軍主力都已經被消滅在外圍,鄴城本來就是袁紹大本營,所以幾乎未遇抵抗。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袁紹篇(尾聲,其四)——平定鄴城之亂

袁紹重大事件之二十三——與公孫瓚休戰

初平三年(192),袁術在孫堅死後放棄南下荊州,改為向東面的兗州擴張。由於袁紹此前已經安排曹操在東郡,恰好當年兗州刺史劉岱被青州黃巾殺死,曹操被推舉繼任,所以袁術進軍兗州便與袁紹、曹操之間爆發了衝突。袁術聯合了公孫瓚、陶謙、黑山軍共同圍攻袁紹、曹操。

這場中原大戰最終以袁紹陣營勝利,袁術陣營失敗告終。袁紹在龍湊擊敗公孫瓚,在呂布的助戰下於常山擊敗黑山軍總帥張燕,又與曹操共同把袁術及南匈奴趕出兗州。這之間的先後順序史料沒有明確記載,筆者個人認為順序應該是公孫瓚、張燕、南匈奴、袁術這樣比較合理,但也沒有直接證據。

也正是在兗州擊敗袁術開始,曹操逐漸脫離了袁紹的實際控制。實際上袁紹並沒有放任曹操,他也在兗州安插了自己的人。只是山高盟主遠,袁紹雖有手腕,可還是小看了曹操的志向。正如後來的劉備,曹操也有過把劉備當部下對待的經歷,結果就那麼一次,卻給自己製造出最大的對手。

隨著董卓遇刺身亡,袁術移往淮南,原本亂成一鍋粥的中原局勢逐漸明朗,剩下的最主要矛盾便是袁紹與公孫瓚。

初平四年(193),長安朝廷中沒有了大魔王董卓,改由李傕、為首的涼州諸將把持。既然董卓已死,所謂關東聯軍也沒了敵人,李傕、郭汜這些人也擺出友好姿態,希望儘量拉攏關東各諸侯,於是以皇帝名義派出太傅馬日磾、太僕趙岐為使者前往關東各處,宣揚朝廷新政策,傳達和平的願望。這當中悲劇的是往南走的馬日磾,被袁術軟禁逼著封官,最後病死在壽春。

而往北走的趙岐還算幸運,他主要目的是會見袁紹,並調停其與公孫瓚的爭鬥。袁紹格局還是比袁術大,率眾出百里迎接天子使者,禮數相當隆重。這個姿態很重要,畢竟關東聯軍賴以存在的敵人董卓都不存在了,袁紹想要繼續維持在關東的聲望,面對朝廷遞來的橄欖枝,姿態一定要做足,才能贏得人心。而且給足趙岐面子,有助於趙岐在調停時相對站在自己一邊。趙岐住在袁紹營中,給公孫瓚寫信,這當中的親疏關係不言自明。相比於董卓在時,袁紹雖為盟主,可董卓實際透過黑山軍進而與公孫瓚走得更近,這時候的朝廷當然更站在袁紹這邊。

公孫瓚本來正面戰場也佔不到多少便宜,盟友黑山軍、袁術都先後被擊敗,朝廷又從支援自己改為了中立,公孫瓚也只能賣個順水人情,寫了封非常恭敬的回信,向趙岐表示願意與袁紹和平共處。於是袁紹與公孫瓚之間達成了短暫的和平。

事實上袁紹卻因小失大,眼光放在跟朝廷修好關係爭取虛名之上,卻給了公孫瓚喘息之機。對袁紹來說當時的各個方向上只有公孫瓚是現實威脅,只要擺平公孫瓚整個河北州郡皆可傳檄而定。在南面曹操仍然只是袁紹附庸,青州幷州根本沒有像樣的割據勢力,唯一的焦點就是公孫瓚。

而當時袁紹與公孫瓚新的衝突原因也對袁紹非常有利:公孫瓚終於把幽州牧劉虞給殺了,而且是脅迫朝廷使者下令殺的。劉虞的部將鮮于輔、閻柔等人紛紛起兵,雖然很快被公孫瓚鎮壓下去,但整個幽州的百姓都擁戴劉虞,反對公孫瓚。袁紹沒有趁著幽州內亂堅持進攻,反而給了公孫瓚在冀州北部修建並加固易京的時機。不得不說是個敗筆。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袁紹篇(尾聲,其四)——平定鄴城之亂

北邊公孫瓚不打了,南邊曹操是自己小弟,東西兩面的黃巾軍、黑山軍也算不上有威脅的敵人,袁紹等於自己把自己的擴張之路給堵死了。只能說他的思維模式是名望第一,實惠第二,太注重自己在天下人眼裡的形象而束手束腳,過於務虛了。造成這種心理的原因,顯然是自大,袁紹沒有意識到天下間還有潛在的對手:董卓都死了,袁術都跑了,誰還會威脅到自己?失去了危機感,失敗的可能就大了起來。

本期主要講了袁紹與黑山軍之戰的戰鬥及相關歷史經過,下期繼續講述之後的事情。感興趣的小夥伴敬請點贊關注吧,同時也歡迎翻閱往期三國人物文章。您的支援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