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當龐清坐上冰雪運動推廣的“等分席”

由 中國青年報 發表于 人文2022-09-22
簡介”面對中國青年報媒體育記者訓練營的學員,龐清回憶起與佟健馳騁賽場的歲月,作為中國雙人滑的代表性組合,這對冰雪伉儷攜手征戰過16屆世錦賽和4屆冬奧會,在這個承載運動員悲喜的角落,他們一起經歷過沉寂,攀上過巔峰,最終等來了卡爾加里和都靈兩屆世錦

坐不重席的席是什麼意思啊

當龐清坐上冰雪運動推廣的“等分席”

龐清在等分席上與校媒記者對話。校媒記者 朱玉堂/攝

“外面天氣那麼熱,圖個涼快也是上冰的理由啊。”北京三伏天,室外氣溫已達38攝氏度,作為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的比賽場地,首都體育館冰場室內仍保持16攝氏度恆溫。在這塊依然氤氳著冬奧氣息的冰場上,雙人滑世界冠軍龐清一邊身體力行地指導初學者上冰,一邊見縫插針地讓花滑脫離“高冷”,更加“親民”。

北京冬奧會後,各冬奧場館向社會開放,將人們對冰雪運動的熱望從競技場浸潤到生活中。在首都體育館內,和“冬奧標準”一起被保留的還有在賽場一隅的等分席,這是運動員結束比賽後等待裁判出示分數的位置,“沒比好時就想趕緊離開這兒,比好了,坐這兒心情就特別急切。”面對中國青年報媒體育記者訓練營的學員,龐清回憶起與佟健馳騁賽場的歲月,作為中國雙人滑的代表性組合,這對冰雪伉儷攜手征戰過16屆世錦賽和4屆冬奧會,在這個承載運動員悲喜的角落,他們一起經歷過沉寂,攀上過巔峰,最終等來了卡爾加里和都靈兩屆世錦賽冠軍、溫哥華冬奧會亞軍。

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中國花樣滑冰迎來高光時刻,中國雙人滑的兩對選手申雪/趙宏博、龐清/佟健包攬了雙人滑冠亞軍。雖然總分屈居亞軍,但憑藉在自由滑曲目《追夢無悔》中的完美演繹,龐清/佟健提前鎖定奧運獎牌,更在等分席等到了一個重新整理當時國際滑冰聯合會雙人滑比賽得分最高紀錄的分數,141。81的高分超過了申雪/趙宏博的自由滑分數,也圓了兩人“希望在奧運會舞臺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心願。

分數揭曉,觀眾席人聲鼎沸,龐清的內心世界卻格外平靜,“在最後兩個動作即將完成的時候,我所有力量都爆發出來了,我們選擇這首《追夢無悔》作為曲目,就是為了表現我們這一代冰雪人在逆境中追求自己夢想時無怨無悔的態度。”龐清/佟健選擇繼續追夢,在傷病、年齡及競技狀態下滑的夾擊下,兩人帶傷完成了2014年索契冬奧會《我曾有夢》的冬奧謝幕,在2015年上海花滑世錦賽上奉獻了運動生涯的最後一套自由滑節目《為你守候》。

最後一次坐在等分席上的感受讓龐清印象最為深刻,“我感到所有人對我的關愛,對我們今後的期待,那時我的心情非常複雜,有一些失落,有一些不捨,但更多是責任及憧憬花樣的美好未來。”

7年後,回到等分席上的龐清等待的是作為冰雪專案推廣者、冰雪產業從業者的分數。自2015年退役後,龐清與佟健把賽場從臺前轉為幕後,他們在國家隊任教,為競技體育培養人才,其他精力則用來推廣大眾冰雪,開辦“龐清佟健冰上藝術中心”,並開設愛滑冰公益課堂,截至目前,他們已在全國各地開展72場冰上公益課。龐清表示,“在後冬奧時代,很多家長帶領孩子來親身體驗滑冰的快樂,青少年群體的廣泛參與,可以為冰雪專案補充強大的後備人才,從而更好地推動冰雪專案向前走。”

北京冬奧會期間,龐清和佟健自籌資金打造了國內首部劇場冰上劇目《WE ARE ONE》,演出5場全部爆滿,在90多分鐘的劇情裡,他們帶領40名花滑小將演繹了中國幾代冰雪人克服困難,從落後追趕到領先超越的奮鬥歷程。這是兩人見證中國冰雪運動發展近30年後,對體育職業化、市場化的又一次探索和創新。

“從資源匱乏,基礎設施落後,訓練條件艱苦,到現在國家實力增強,訓練基礎設施完備,冬奧會成功舉辦滑冰場地數量不斷增加,接觸滑冰運動的人數也越來越多。”龐清用“期待”“創新”“以人為本”幾個關鍵詞來談冰雪運動未來的發展,在她看來,實現“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要透過以人為本的創新舉措來完成,只有讓更多人真正地開始走上冰雪,才是專案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為了讓初學者能夠平穩地站上冰面,龐清不落下每一個細節,“鞋帶一定要拉緊”“腳踝那裡不能太鬆”“最上面的鉤子先空下”…… 僅僅是穿冰鞋這看似最簡單的一步,她也耐心提醒,反覆叮囑。在訓練營學員倪夢娜看來,雖然龐清是世界冠軍,但她對初學者擔心的每個細枝末節都瞭如指掌,“不論是‘怎麼滑’還是‘怎麼摔’,都很生動。”正是這種“零距離”的指導方式,幫助大家慢慢消除了初次上冰的恐懼。

從未滑過冰的訓練營學員陳昊原剛開始只能扶著防護欄緩慢前行,在龐清的鼓勵下,他開始嘗試朝冰面中央滑行。“‘勇敢’是龐清老師說得最多的一個詞。只有勇敢邁出第一步,才能在冰面上劃出一道道美麗的印跡。在我們的人生中,同樣需要這樣的‘勇敢’。”陳昊原說。

“競技也好,體育也好,我覺得是一種引領,在後冬奧時期讓冰雪運動能夠持續地走下去。”龐清表示,自己是花滑的受益者,因此也希望讓更多人能感受花滑的魅力。北京冬奧會前,曾4次出征冬奧會的她成為火炬手,如今,聖火熄滅,但傳承人仍在繼續,“作為中國幾代冰雪人中的一分子,我們有責任、有擔當去做好這個傳遞。”

本報北京8月15日電

校媒記者 姬瑾 陳哲 範子菁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