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莊子《南華真經》雜篇外物譯文9

由 醉臥白雲間 發表于 人文2022-09-08
簡介(這是莊子在告訴大家不要過於依賴和執著言語的教化,更要應該注重身教,只有使身心去執行了,去形成習慣了,才能夠形成傳承下去的作用

知出乎爭什麼意思

莊子《南華真經》雜篇外物譯文9

雜篇外物第二十六

原文:德溢乎名,名溢乎暴?謀稽乎識,知出乎爭,柴生乎守,官事果乎眾宜。春雨日時,草木怒生,跳褥於是乎始修,草木之到植者過半,而不知其然。靜然可以補病,訾贓可以休老,寧可以止遽。雖然,若是,勞者之務也,非佚者之所未嘗過而問焉。聖人之所以駭天半者時國世下,神人未嘗過而問焉;賢人所以驢、聖人未嘗過而問焉;君子所以駭,賢人未嘗過而問焉;小人所以合,君子未嘗過而問焉。演門有親死,以善毀爵為官師,其黨人毀而死者。堯與許由天下,許由逃之;湯與務光,務光怒之。紀他聞之,帥弟子而跤於家水;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踏河。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譯文:一個人如果向外界刻意顯露自己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為了獲得一個好的名聲,一個人如果內心想讓外界知道自己的名字就會刻意暴露自己的才能和智巧,一個人如果想要外界敬重他的謀略就會刻意把自己的思維意識展露給別人,一個人如果想要被外界認可知識淵博他就會表現的總是喜歡與別人爭論,燒柴祭祀假義順應天道是為了守護自己手中的權力,官府這樣去行事做事誘惑百姓成為這樣的人,結果真的會給民眾帶來好處嗎?

春雨應時而降,草木勃然而生,鋤地的農具開始整修,田地裡雜草鋤後再生超過半數,而人們不知道其中的道理然而卻始終能夠保持這樣去生活。(這是莊子在告訴大家不要過於依賴和執著言語的教化,更要應該注重身教,只有使身心去執行了,去形成習慣了,才能夠形成傳承下去的作用。如果只是知道道理而不去實踐,就不會形成習慣而傳承下去。不過大家不要極端偏執的去理解莊子的某段話,莊子是不會極端偏執的去斷滅語言對於人類教化的積極作用的。)

使身心清靜下來順應天道身體就可以得到能量補充疾病就會痊癒,清除掉身心內骯髒的念頭和想法就可以預防衰老,身心安寧可以止息內心的驚慌和浮躁。雖然如此可以使身心向善向道,像這樣的做法仍是那些喜歡勞心費神的人所營務的,這並不是內心閒逸的得道者所追求的自然無為的至高無上的大道,而也不是真正的得道者所喜歡過問的。(真正的得道者所追求和所關注的是自然無為的大道,不是一些能夠與大道相應的方便法門,方便法門雖然與天道相應,需要勞心費神的去修,而自然無為的本性大道,是至高無上的究竟法,使身心與自然無為的大道融合,自然天成,不修而成,這就相當於佛教的頓悟直入法門,不歷階梯見性得道)。

聖人用來驚駭天下治理世風日下的方法,證得了天道的神人不曾過問;賢人用來驚駭天下治理世風日下的方法,聖人不曾過問;君子用來驚駭天下治理世風日下的方法,賢人不曾過問;小人合於天道的方法,君子也不曾過問。(即從方便法門到究竟法門有無量法門,證得了自然無為大道的神人是究竟法門,再往下就是聖人法門,再往下就是賢人法門,再往下就是君子法門。這麼多不同境界的人在進行言語教化的事業,所以不要被不同境界人所講出來的言語所困惑住形成法執,應該破除對言語的執著,直趨菩提,見性成佛。)

東門口有個死了親人的人,因為格外哀傷日漸消瘦而加官進爵封為官師,他的同鄉仿效他也消瘦毀容卻死者過半。(很多人都是為了功名利祿而去效仿別人的道德行為。)

堯禪讓天下給許由,許由因而逃到箕山;商湯想把天下禪讓給務光,務光大發脾氣。紀他知道了這件事,率領弟子隱居在窾水一帶,諸侯紛紛前往慰問,過了三年,申徒狄因以民眾得不到好的教化和治理而投河自溺。(這都是執著言教的例子。)

竹笱的作用是用來捕魚的,所以捕得魚後就應該忘記它,不應該對它產生執著時刻去惦記它;兔網是作用來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後就應該忘掉它,不應該再時刻去關注它和惦記它,對它產生執著;言語是作用來傳告思想意識的,一旦領會了它所表達的內在意思就應該忘掉言論本身,不應該對它產生執著(這就如同金剛經上所講的以舟伐喻者,舟只是用來載我們過河的工具,不能對工具產生依賴執著)。我怎麼能得到能夠對言語沒有執著的人而與他講解自然無為的大道啊!(待續)

莊子《南華真經》雜篇外物譯文9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