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書評|《貨幣哲學》:貨幣意義何以發生了巨大轉變

由 紅網 發表于 人文2022-09-08
簡介作為社會學家和哲學家,齊美爾對世界的未來無疑是悲觀的,這種悲觀從他極大膽(且在當時的思潮中顯得極為政治不正確)的假設中就可以看出——即使透過某些手段,使所有人獲得同等的資源生產資料自然權利,最後的所得依舊會因一些不可抗力,而想要實現精確

蹇人昇天什麼意思

□申萱怡 (湖南師範大學)

貨幣古之已有,但現代經濟生活使貨幣的意義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所謂現代的自由,不過是貨幣生活為個體性和內在獨立感帶來的廣闊空間。”這句話,正是出自齊美爾所著的——《貨幣哲學》。

作為社會學家和哲學家,齊美爾對世界的未來無疑是悲觀的,這種悲觀從他極大膽(且在當時的思潮中顯得極為政治不正確)的假設中就可以看出——即使透過某些手段,使所有人獲得同等的資源/生產資料/自然權利,最後的所得依舊會因一些不可抗力,而想要實現精確地分配給每一個人無異於蹇人昇天。

在齊美爾的觀點中,“貨幣本來僅僅是一種純粹的獲取其他事物的方法,是通往終極目的的一系列步驟之一”。而在現代社會,貨幣卻變成了人的目的本身。也就是說,人們的追求意識在通往最後目標的橋(也就是金錢)上停了下來,最後目標卻反而不見了。由此,齊美爾展開了對於貨幣與人的自由的探討,即貨幣帶來人的自由與自由的空洞化。當貨幣的功能發揮作用時,人與人之間的交換將取代物物交換而進階為以貨幣為中介的契約性交換。

在過往物物交換時期(舊社會的奴隸制、封建制也更多以實物為收稅物件),人更多依附於另一個人或組織而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充斥其中,人們會對交換的人存在一種情感上的聯絡。而貨幣的誕生沖淡了這一切,人們可以在專業的、標準的、以貨幣為等價物的交換環境中選擇更廣泛的生活和交換空間。倫理、道德被逐步夷平,人與人之間更多成為一種以計算為單位的理性關係。由此,人不再依附於另一個人或組織,而獲得更多的自由。但與此同時,這樣的一種自由也使人淪為一種形式自由,即脫離群體、物質價值與情感的自由,人會缺少歸屬感而使得的生命感覺空虛化。

“現代人將他們的大多數時間花在掙錢上,這是他們一生的主要目的,他們認為自身的快樂和滿足是與他們的財富息息相關的。”錢在個人和個人的慾望之間建起了橋樑,使人誤認為快樂是容易得到的,人生的目標能夠透過金錢輕而易舉的實現。可他們所認知的“幸福”不過都是金錢/貨幣的認知異化的產物——人們搞錯了什麼是幸福,更何談獲得幸福呢?這也許就是齊美爾迥異於馬克思、韋伯等學者的地方——他看見了時代的鉅變,更關注到了對“人”本身感情、心靈的關心。

齊美爾認為,當我們置身於世界的痛苦和憂慮當中,安寧的狀態才往往是絕對的理想,在做特定的事情時忙裡偷閒才是有價值的。用貨幣交換個體自我中具有積極含義的內容,貨幣卻無法提供這樣積極的內容。另一層含義上說,人們透過對個體價值的出賣獲得貨幣,又期望貨幣所能提供的價值不僅僅是簡單的經濟自由,然而貨幣所能提供的自由僅僅是潛在的、形式化的、消極的自由。所以貨幣經濟與自由主義傾向性之間的關聯,使得自由主義的自由具有不穩定性,無序性和令人不滿的狀況。

以齊美爾在本書中的原話作為結尾,現在看來,他當時的觀點已一語成讖:“我們複雜的生活技術迫使我們在手段之上建築手段,直至手段應該服務的真正目標不斷退到意識的地平線上,並最終沉入地平線下。”我們可能會想著享受當下,但是在享受的同時,如果沒有責任和義務,幸福是無意義和短暫的,隨之而來的迷茫會讓人更加痛苦。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