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古代買官賣官:買出了新制度,賣出了新高度 | 循跡曉講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人文2022-09-07
簡介東漢末年漢靈帝當政年間,賣官達到了歷史上的一個小高潮,漢靈帝把官位給明碼標價了,當時官位的行情是二千石的官位要花兩千萬購買,四百石的官位要花四百萬購買,甚至朝廷三公這樣最高級別的官,都明碼標價地賣

人大心大是成語嗎

原創 三喵先生 循跡曉講

古代買官賣官:買出了新制度,賣出了新高度 | 循跡曉講

循跡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主講:三喵先生

策劃:三喵先生

責編:馬戲團長

全文約3000字 閱讀約10分鐘

提到中國古代的政治,特別是描述它的腐敗之時,喜歡用的一個詞叫做“賣官鬻爵”。其實,“賣官”和“鬻爵”是兩個概念。“鬻爵”賣的是爵位,有地位,但沒實權。而“賣官”賣的,可是有實權的官位。

從字面意思上看,朝廷的官都能賣,那這些當官的都得是什麼人,這國家還能好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賣官的歷史。

講賣官得從“鬻爵”講起,因為這倆的動機本質上是一樣的。國家如果遇到災荒,收不動稅了,統治者自然得想點別的辦法弄錢。

不過,賣爵位得到的錢其實有限。原因也很簡單,爵位沒實權,價格自然不高,國家不能從買家身上賺很多。相比爵位,有實權的官可就厲害多了,價格自然也更高。如果皇帝需要賺大錢,光賣爵位可不行,可就得賣官了。

漢武帝時,連年征戰、窮奢極欲,導致國庫空虛,為了彌補用度,漢武帝一開始也是賣爵位,但買者較少。為了更好地充實國庫,朝廷試著給買武功爵的人授以“實權”。價格從第一級十七萬銅錢,每級多加兩萬銅錢。雖然價錢高,但人們買官還是很積極的。這下子,國庫充實了,但漢武帝也開了“賣官”風氣之先。

東漢末年漢靈帝當政年間,賣官達到了歷史上的一個小高潮,漢靈帝把官位給明碼標價了,當時官位的行情是二千石的官位要花兩千萬購買,四百石的官位要花四百萬購買,甚至朝廷三公這樣最高級別的官,都明碼標價地賣。

曹操他爹曹嵩,曾出錢一億萬買官至太尉。到後來,漢靈帝覺著這麼來錢還是少,又加了一條要求,官員上任要先支付相當於他25年以上的合法收入。許多想做官的人都因無法交納如此高額的“做官費”而只好望洋興嘆。

這麼弄出來的官,也就甭指望能幹啥好事了。東漢末年的官場情況,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在痛罵王司徒的時候有很生動地描述,所謂“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以致狼心狗行之輩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

東漢王朝也就在這樣的腐朽吏治中走向了滅亡。三國時期的那些志士豪傑,總結東漢滅亡的教訓,這賣官是非常重要的一條。

但是,歷史中記吃不記打的事情多了去了。這邊剛總結完漢靈帝賣官的教訓,那邊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天下之後,又開始賣官了。

古代買官賣官:買出了新制度,賣出了新高度 | 循跡曉講

◇ 晉武帝司馬炎畫像

當時的司隸校尉劉毅當著面對晉武帝說狠話,說他還不如漢靈帝,因為“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晉武帝為了顯示自己的度量,沒把劉毅給怎麼著,但是賣官這件事在西晉愈演愈烈,當時官員以貂尾為冠飾,結果賣官盛行,封官太濫,貂尾巴不夠用,拿狗尾巴湊數,成語狗尾續貂就這麼來的。

西晉的官場一塌糊塗,很快也就滅亡了。後來的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期間,賣官更加普遍,這些小朝廷一個比一個短命,賣官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催命鬼。

等隋唐以後,科舉制度慢慢興起了,對官吏的選拔也越加嚴格,光有錢可不行。這樣,從制度的明面上,賣官算是給堵住了口子。

可是,賣官之所以能產生,那是因為國家的確有搞錢的需求,只要這個需求在,賣官就無法禁止。唐朝規定能給朝廷出錢的,科舉優先錄用,這有個專門的名字叫“納捐”。到了宋朝神宗年間,行入粟補官法,算是把這項制度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不過,唐宋時期的賣官跟之前有很大不同。

漢靈帝那會兒連三公都能買來,唐宋這會兒不行了,就算有再多的錢,能買到的也只是地方上的小官,而且還得經過吏部考察,不是說想幹啥就幹啥。相比於前朝,這樣的賣官制度已經可以說是大大進步了。

古代買官賣官:買出了新制度,賣出了新高度 | 循跡曉講

◇ 明太祖朱元璋晚年畫像

宋元之後,朱元璋當了皇帝。這位爺平生最恨貪官汙吏,當然是禁止一切賣官,如有查處,一律剝皮實草。不過,國家要搞錢,這是客觀需求,所以等明朝中期以後,賣官之風又興起了,併為清朝所繼承。

這時候,賣官制度趨於完善。買到的只是“功名”,也就是做官資格,具體當什麼官,什麼時候當官,對不起,得朝廷說了算。既然都制度化了,那賣官就明目張膽起來。響應最積極的,自然就是商人。

有清一代,商人捐納蔚為風氣,所謂“有人在京好為官”,捐納制度為商人擴充政治資本提供了絕佳選擇。如乾隆朝平遙蔚字票號首任總經理毛鴻,共捐得“將軍”、“大夫”銜三十一人;而清代捐納風氣盛行的程度,從官員出身,可見一斑,地方官員初任資格為納捐出身者,乾隆年間為五分之一,同治年間就已經超過一半了。

古代買官賣官:買出了新制度,賣出了新高度 | 循跡曉講

◇ 晚清官員合照

到了光緒六年,正途出身者且不靠納捐實補的,也就五分之一不到。有人嘆曰:“當今錢神為貴,儒術道消”。

不過,大家都去買官,就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僧多粥少,買到了官,卻沒福氣過官癮的大有人在。《官場現行記》中對晚清南京的形容,是“婊子多、驢子多、候補道臺多”。既然賣官成體制了,那麼買官的人大有人在,可是職位就那麼點,到了清朝末年,正式在編的官員有4萬多人,而各級候補官員卻高達24萬之多。

這些人絕大多數,買官的錢是花了,但一輩子都沒上過崗。

當然,朝廷也不是拿錢不幹事兒,收了錢就要想辦法給安排崗位。

有兩個辦法,一是縮短任期。任職四年的改為兩年或是一年。一種則是新增機構,雖名為臨時機構,但長久存在。如設卡收稅的厘金局。在咸豐末年至同治初年達到高峰,各省級的厘金卡點就有三千多處。類似的還有巡防局、禁菸局。

即使如此,仍有很多候補官員無法安置。很多並不富裕的家庭原本期望透過買官後能過上小康生活,但候補起來就遙遙無期。一些家庭反倒因買官返貧,堂堂的候補官員甚至淪為要飯花子甚至活活凍餓而死。

買官的人都這麼慘了,有的人卻從這裡看到了新的商機。比如排名費,同樣是候補,想排名靠前,就再花銀子。光緒末年,有個叫羅榮袞的,他花錢買來候補知州後,再出一萬兩銀子,不僅買到道臺,還將排名提到了前列,順利就職,比衣衫襤褸凍餓而死的候補強多了。

排名費只是小兒科,還有人玩得更高階,針對候補官員玩起了金融,各省就職官員給候補官員貸款,放高利貸。如此一來,各省紛紛以救濟候補官員為名,行貪汙受賄之實。弄到這份兒上,大清的基層吏治,也就徹底完了犢子。

我們今天看這個賣官,會覺得這是朝廷貪汙腐敗的象徵,但這種制度從秦到清,有著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其背後的原因是值得深思的。

中國古代的政治架構,說白了就是利出一孔,一切服務於權力,如果金錢不能換來權力,這樣的金錢也沒辦法長期保有。在這種情況下,買官賣官,也就成了這種制度下的必然,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悲哀。

*配圖源於網路,若有侵權,後臺聯絡刪除

(END)

推薦文章

  • 龍湖智創生活:蓄力靜候時機

    龍湖智創生活:蓄力靜候時機高質量規模增長在“物管”和“商管”之間端平了水,龍湖智創生活業務涵蓋住宅及其他非商業物業管理服務,和商業運營管理服務...

  • 盤點天花板級別的改編,還原度百分百,觀眾和原著粉雙滿足

    盤點天花板級別的改編,還原度百分百,觀眾和原著粉雙滿足這裡,小匡就給大家盤點一波天花板級別的改編,幾乎原封不動的照搬,大大滿足了原著粉和普通觀眾...

  • 夜逛慶都山

    在這個多情的夜裡,多情的地域,月亮害羞的躲在了天際,靜默的隱藏了自己的嬌豔,不敢與慶都山的燈火競爭美麗的原色,只好悄無聲息的息影,面對人間繁華沒辦法作出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