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善建者·永 | 崇德向善 做文明永善人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人文2022-08-29
簡介總體上講平等、慈悲、智慧就是善,不平等、不慈悲就是惡

積德為仁什麼意思

“善”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吉也。從言言,從羊,本義是像羊一樣說話,羊叫的聲音纏綿優美,所以“善”有美的本意,有吉祥美好的意思。善的引申意義為友好、擅長、讚許、容易等。

從道德學的角度看,“善”就是要求人們不但不要做有損於他人利益的事,而且還要多做有利於他人及社會的事。要不計報酬、不計名利,有善心,做善人,行善事。“善”也是一個知行合一的道德範疇,善心即感知,包括人們對“善”的感性和理性認識,“善”行則是包括“善”言行、“善”體行,善心決定善行。社會需要善良人,更需要善的時代環境。永善的和諧發展,需要善文化的浸潤,需要用善文化來影響、培育具有善言、善行的人。

《易經》的坤卦文言中有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不積善之家,必有餘殃,是說凡是積德行善做好事的人家,必然留給子孫許多澤福,會有很多喜慶的事情;而多行不善,做惡事的人家,給子孫帶來的是惡果,是災難。佛家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告誡我們做人要積德行善。

善有三層含義:一是心善。心是什麼?心是思想、是想法、是念頭。一切福與禍都從心而來。有善心的人如佛家所言:以慈悲為懷,思想健康,念頭純正,對世間萬物有博愛之心,對他人有感恩、感激之心。二是言善。心存善念,善言善語。《增廣》上說,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與我們倡導宣傳的講文明、有禮貌、語言美是一致的。三是行要善,是講我們的行為要符合於道德和法律準則。以善化人、以善育人、以善惠民、以善興業。

在永善縣文明、衛生、美麗縣城的建立活動中,我們要善行、善舉,以身示範、講文明、樹新風,共創文明衛生城市。

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分析,道家講陰陽,一陰一陽方為道。認為世界上的萬物都是具有陰陽的屬性,這是事物發展的本基,萬事萬物都在陰陽中相剋相生,陰陽平衡,則萬物共生。法家講矛盾,事物都是在矛和盾的對立統一中發展,這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也是中國古典哲學的精華所在。儒家講仁、義、禮、智、信,講人之初性本善,講人性之“美”。佛家講因果報應,惡有惡報、善有善報。陰陽、矛盾、美醜、善惡都是中國古典哲學和道德的基本範疇。在這些基本範疇中,善與惡貫穿於人類社會始終。善的反面是惡。善與惡在意識形態領域,在精神層面,形成兩個長期對立而又互相依存,相互存在和統一的道德範疇。這一對立範疇,伴隨人類的誕生,從古至今成為了人們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評判的標準。

佛家文化的核心是平等、慈悲、智慧。平等為體、慈悲為相、智慧為用。總體上講平等、慈悲、智慧就是善,不平等、不慈悲就是惡。

在階級社會里,善是有階級性的。善有大善、小善之分,有真善偽善之別。在不同時間、空間,在不同的人和事面前,相同的善行,可能導致不同的結果。《農夫與蛇》的故事,應該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關於善的類別和真偽,宋朝中峰和尚有段精彩的解讀:他認為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應當深辯。中峰和尚從內含、外延,量和質以及度上對善進行了的分類解讀,並闡釋了善惡之間的辯證關係,指出為善而不明白真理,則自我感覺在行善,豈知作惡造孽而不自知,豈不是枉費苦心。

積善即厚德,厚德才能載物。我們要把向善、學善、揚善,作為人生的價值取向,學黨規、曉國學、知禮儀、明孝善、提素質,崇德向善,奮發有為,讓善文化有力支撐永善縣的精神文明建設,為美麗新永善建設作出積極的貢獻。

﹌﹌﹌﹌﹌﹌﹌﹌﹌﹌﹌﹌﹌﹌﹌﹌﹌﹌

原標題:《善建者·永 | 崇德向善 做文明永善人》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