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飲食男女》:藏在東方餐桌儀式感後的食與味、傳與承、情與理

由 公子云熙 發表于 人文2022-08-28
簡介家倩最終成為了大家庭的守護者李安拍完《飲食男女》之後,在一次接受電視臺採訪:“二女兒是扛起這部電影的人,她是家庭中最聰慧而叛逆的孩子,一眼看透家中的虛偽,卻又在家庭面臨解體時承擔一切

百乘之家寧有盜臣是什麼意思

1994年上映的《飲食男女》,是導演李安“父親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也是在表達情感上頗為細膩的一部影片。

故事發生在一個單親家庭,父親老朱是臺灣知名的中國菜大師,妻子十六年前去世之後,他一個人拉扯著三個女兒長大。隨著女兒們慢慢長大,一個家庭中所存在的矛盾也在生活中不斷上演……

《飲食男女》:藏在東方餐桌儀式感後的食與味、傳與承、情與理

電影《飲食男女》劇照

有人在其中看到了親情和家庭的迴歸,有人在其中看到了脫軌的慾望,有人在其中看到了埃勒克特拉情結……怎樣都好,不過是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罷了。

不可否認,《飲食男女》和《喜宴》絕對是李安的巔峰之作,他就是這麼擅長在人間百態的時光裡,排程好一齣細膩而耐人尋味的東方家庭大戲。

而在《飲食男女》之後,李安就再也沒有拍過這樣風格的影片了。比起他後來的那些大製作,我更想從食與味、傳與承、情與理三個視角,來講講這部已經走過26年時光的影片。

食與味—人生不能像做菜,可我們總是習慣把所有菜都準備好才下鍋

《飲食男女》的開篇,便用了足足4分鐘的時間,交給了老朱來準備一場週末的家庭晚宴。就彷彿是在看《舌尖上的中國》,精雕細琢極其講究的烹飪過程,從視覺盛宴感染到了味蕾。

中國人對於餐桌向來講究,象徵著一家團圓的圓形餐桌上,充滿了精心的準備和濃厚的儀式感。

《飲食男女》:藏在東方餐桌儀式感後的食與味、傳與承、情與理

一桌美食,一家人卻食不知味

可看了整部影片上演了六次家庭晚宴,有五次都想說——“食不知味”。漢語言的魅力就在於此,“食不知味”四個字,就能很好地概括一家人的狀態。而導演還很巧妙地埋下了一根貫穿全片的隱線——身為國宴大廚的老朱,居然喪失了味覺。

東方人的表達,傳統而含蓄,餐桌似乎成了一家人表達問題的視窗

——搬出去單住、懷孕、結婚、父親的黃昏戀……擺上檯面的事情,猶如餐桌上的主菜,其中的滋味,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各有自己的品味。

不到迫不得已絕對不會開口,其實就是所有的菜都準備好了,鍋裡的油也已經熱了,菜,不得不下鍋。

《飲食男女》:藏在東方餐桌儀式感後的食與味、傳與承、情與理

總是要等到不得不開口,才會把話說出來

我們為什麼不喜歡有話直說呢?

這大概跟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註定是不對等的。父母更多會處於一種掌控的角色,而子女則更多處於被照顧的狀態。根深蒂固的觀念讓我們很難去消除這種不平等,於是在家庭中的隔閡就會因為不會溝通而產生,進而引發家庭問題。

2016年調查資料顯示,中國約有4。3億個家庭,作為一個基礎又複雜的社會單元,每個家庭都或多或少存在著不同的問題。而在心理學中,把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心理治療,稱為“家庭治療”。

家庭治療的整體系統哲學與中國以家庭為核心、注重集體主義的觀念不謀而合,它認為只有整個家庭系統有所改善,才能讓家庭關係發生真正的改變。

作為社會關係的折射,家庭關係也會尤其錯綜負責的表現性,即便是家庭中某個成員努力做出改變,能夠產生的影響也是很有限的。

《飲食男女》:藏在東方餐桌儀式感後的食與味、傳與承、情與理

一家團圓的家宴,成為了情感的束縛

所以,即使老朱想要用每個週末的家宴來維繫一家人表面的團圓,但隨著三個女兒的成年,各自有了自己更多的想法後,這種維繫反而成為了一種情感的束縛,並最終全體走向了失控。

老朱失去味覺這一個隱喻,就是為了體現這樣的家庭矛盾積壓已久。

這一切,都需要有一個宣洩的出口!

最後家庭中成員的選擇是,打破和堅守。打破原生家庭的束縛,各自組建自己的新生家庭。也有人繼續守護著原有的家庭港灣,讓打破顯得不是分裂,而是為了更好地融合。

《飲食男女》:藏在東方餐桌儀式感後的食與味、傳與承、情與理

放下負擔重新開始後,老朱的味覺恢復了

所以在片尾最後一次家宴中,雖然同樣豐盛的餐桌上只有老朱和家倩,但經歷了這樣的重新融合後,老朱的味覺神奇地恢復了。

“食而知味”,在此處的用意不言而喻。

傳與承—無論如何叛逆,孩子終會帶著父母對其的影響,繼續傳承下去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父母是孩子的原件。

孩子最初接觸的人和世界是父母,父母的性格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父母的性格里,藏著孩子未來的模樣。

《飲食男女》:藏在東方餐桌儀式感後的食與味、傳與承、情與理

局外人老溫,對老朱和女兒的關係看得更透徹

片中老朱和好友老溫有一段對話,老溫說:“家倩的個性,正好遺傳了父母各一半,倔強、任性像她媽;挑剔、愛擺個臭架子就像你。”

其實從老朱的三個女兒身上,都能看到他的影子。

老朱他做人就跟做菜一樣,堅守著傳統的東西不願意做出改變。而對於女兒,他卻按自己的方式,安排好了她們要走的路。

所以當家珍這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和非教徒的老公結婚後,她很有自信地對家倩說,很快他就會是教徒了。這是她在父親身上繼承來的,對於最親近之人的安排。

小女兒家寧則繼承了老朱的叛逆世俗,老朱和女兒的朋友發生了感情,而家寧則挖走了閨蜜的男朋友。

《飲食男女》:藏在東方餐桌儀式感後的食與味、傳與承、情與理

家寧用心機搶走了閨蜜的男朋友

朱永新教授在自己的《致教師》一書中,談到了孩子身上總有父母的影子。他說:“通常,優秀的孩子成為優秀人才的背後,總能找到溫馨和諧家庭的影子。同樣,一個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從其家庭中找到充滿衝突和矛盾的因素。孩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模仿師,他的語言是模仿的,他的行為是模仿的,他的觀點是模仿的。父母的興趣往往會成為孩子的興趣,父母的壞習慣往往會成為孩子的壞習慣。”

越長大的我們常常會越發困惑,曾經自己很討厭父母的一些言行,卻在成年之後發現不知不覺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每個人都不完美,我們會從父母身上傳承的,除了缺點,也會有優點。

《飲食男女》:藏在東方餐桌儀式感後的食與味、傳與承、情與理

家倩最終成為了大家庭的守護者

李安拍完《飲食男女》之後,在一次接受電視臺採訪:“二女兒是扛起這部電影的人,她是家庭中最聰慧而叛逆的孩子,一眼看透家中的虛偽,卻又在家庭面臨解體時承擔一切。”

最終堅守在大家庭中的,恰好就是和父親矛盾最多、影片一開始就說著再也無法繼續和父親生活下去的家倩。

幼年時最喜歡跟在父親後面、一心想要繼承父親大廚技藝的孩子,當這個家庭中的成員都各自打破情感的束縛走向新生活的時候,她堅守在了這裡。

一個大家庭的家長權利,在這一刻從老朱的手裡交到了家倩的手裡,在影片的最後,她成為了聯絡一家人情感的紐帶。以一場家宴開始,再以一場家宴結束,這種傳承的意味,充滿了儀式感。

情與理—一家人最好的狀態,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各自有各自的生活

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說:被我們稱之為情感或情緒的東西或許是更為合理的,就是說,更具有深刻的感知力。因為與所有那些理智相比,它更向存在敞開。

藝術品的感染力來自其內在結構,也就是說,藝術家在創作的中後期主要不是受創造力和靈感的支配,而是受使藝術品達到“完整”的壓力的支配。

《飲食男女》就是李安手中的一件藝術品,在這部作品中,我們能看到的情感有很多種——

(1)經歷生死別離之情,才明白珍惜當下的道理

老朱是孤獨的,他在人生的前半場失去了自己傾心的愛人,又在踏入後半場時失去了自己唯一的知己。

在老溫去世之後,沉浸在悲痛中的他對家倩說:

“我的味覺已經死了。

《飲食男女》:藏在東方餐桌儀式感後的食與味、傳與承、情與理

失去摯友的老朱,猶如失去了大廚最寶貴的味覺

一句話,意味深長。老朱確實失去了味覺,我們還知道他現在做菜都必須依靠老溫來幫他嘗味。

對於一個大廚來說,味覺是最重要的東西。味覺已死,一生最引以為傲的事業也就畫上了句號。而如同味覺一般重要的摯友離去,唯一可以聽他傾訴心聲的人也失去了。

亦舒說:“命運旅途中,每個人演出的時間是規定的,冥冥中註定,該離場的時候,多捨不得,也得離開。”

《飲食男女》:藏在東方餐桌儀式感後的食與味、傳與承、情與理

陪伴老朱告別摯友的,是家倩

每一次告別,都在教會我們珍惜。因為我們不知道哪一次轉身,就是永遠的訣別。人的一生中,面對生死別離,總是有太多的無奈。但這就是生命最本質的東西,誰也無力改變。

而也正是老溫的突然離開,拉近了家倩和老朱自己的情感距離。生前老溫一直是父女之間情感的促進者,去世之後,他終於得償所願。

我們終是要在體驗了生死離別之後,才懂得珍惜當下這個道理!

(2)明白情感與慾望的發生,才懂得尊重人之天性的道理

來自孔子《禮記·禮運》中的一句話,被李安用來當了影片的名字。也非常直接的點出了影片的核心,藉由飲食之慾,來呈現男女之慾。

《飲食男女》:藏在東方餐桌儀式感後的食與味、傳與承、情與理

老朱心中秘而不宣的戀情

影片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感情線。相比於三個女兒的感情放在明面上,老朱的感情卻一直被小心翼翼地埋藏著,直到最後來了一場爆發,卻也不是在全片中無跡可尋。

如果我們把《禮記·禮運》這一段看完整,我們或許會有更深刻的認知——

“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 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故聖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些都是人不需要學習天生就有的情感和本能。千百年來我們用傳統禮教來約束人們的慾望,而這部影片恰好就是要顛覆這種禮教倫常。

《飲食男女》:藏在東方餐桌儀式感後的食與味、傳與承、情與理

禮教讓老朱只能一直壓抑自己的情感

按照綱理倫常,作為長輩的老朱實在不該和錦榮在一起。

可是人的情感和慾望就是這樣,兩個人的感情,終究只是身在其中兩個人的事情。

作為旁人,實在大可不必對此保持著異樣的目光,甚至是加以指責。

這是從尊重人之天性出發讓我們明白的道理。

(3)理解和接受彼此的選擇,是家之所以為家的道理

精神分析學派強調人格整體的感知,透過系統的規劃,找到問題的根源;透過行為塑造和大腦中建立“防火牆”的方式解決心理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影響。找尋原生家庭的問題,也可以透過這種溯源諒解的方式。

影片中有一幕很動容,家倩說小時候父親總帶她去大廚房玩,每天下午廚房還沒開工之前,都會用麵糰幫她烤個手鐲,還用面做了一個戒指,上面鑲滿了糖漿和八角做的“鑽石”……

《飲食男女》:藏在東方餐桌儀式感後的食與味、傳與承、情與理

家倩在回憶和父親的童年趣事

與其說家倩是在回憶,倒不如說她在透過情感的喚醒,一點點去試著理解家人,試著和他們和解。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了自己的兩個姐妹。

我一直很喜歡龍應臺在《目送》中寫道過的一句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話咋聽之下很是扎心,但細細品味,確實是我們都應該要接受的道理。而且我們以為是父母目送著子女遠去,卻不曾想,說“不必追”的也可能是父母。

《飲食男女》:藏在東方餐桌儀式感後的食與味、傳與承、情與理

家倩目送了每個成員從大家庭中離開

影片中,家倩和父親一起,目送了大姐和小妹的離開,未來的路,對於她們來說是全新的生活。而最後,她含著淚目送的,卻是父親的離開。淚水中包含的情緒很複雜,也許有難過、不解、震驚,也或許有試著去理解。

老朱在最後餐桌上說的一番話,道出了家庭的真諦:

“一家人之所以為家的意義是在這個屋簷下可以各過個的日子,心裡照樣可以產生著顧忌。”

各自分離,不代表家的破碎,也許,這是更好的團圓。

《飲食男女》:藏在東方餐桌儀式感後的食與味、傳與承、情與理

父女間在談笑風生中,是一家人隔閡的消除

家倩買下了家裡的老宅,接替了父親家宴大廚的位置,依然是那張圓形的餐桌,依然是滿桌豐盛的菜餚。

雖然只有老朱一個人來了,但從進門起父女倆的談笑中,可以感受到隔閡已經消除,一家人之間終於打開了心扉,發自內心地去理解和接受了彼此。

家之所以為家,就在於它的無限包容,是每個人最終感情的歸宿。

解開心結,老朱的味覺也恢復了。捧著女兒親自做的那碗湯,一聲“女兒啊”,包含了無限地深情。

《飲食男女》:藏在東方餐桌儀式感後的食與味、傳與承、情與理

一聲“女兒啊”,意味深長

04:總結

120分鐘的電影,初看平淡無奇,細細品味卻讓人為之動容、沉浸,這便是李安的厲害之處。

他果然是那個最懂東方家庭文化內涵的導演,以一張餐桌作為了貫穿家庭情感的紐帶。充滿儀式感的東方餐桌從來都不是色香味那麼簡單,中國家庭中的含蓄的情感、關愛、隱忍就都在這一道道精雕細琢的菜餚裡面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