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一米陽光照亮未來——抑鬱症學生的個案介入

由 啟創社會服務 發表于 人文2022-08-26
簡介社工主要跟進小奇個人情緒及支援網路的搭建,促使小奇正向處理負面情緒,增強社會互動

夏天怎樣隱藏自殘傷口

一、案例背景

個人情況:

小奇(化名),女,15歲,就讀於初二年級,患有輕中度抑鬱症,伴有自殘行為,性格比較內向,不自信,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價。

家庭情況:

小奇父母的關係一般,經常吵架並有離婚的意向。爸爸對小奇比較理解和包容,小奇願意與爸爸訴說心事。小奇與媽媽的關係一般,認為媽媽並不能理解自己。

在一次社工站舉辦的青春期健康講座中,小奇向講師表示有抑鬱症,心情忽好忽壞,希望能得到一些幫助。在講師與小奇進行簡單的疏導後,社工主動跟進小奇的情況,並透過聯絡班主任瞭解到班級同學得知小奇有自殘行為後,對小奇產生偏見和漠視,言語上會嘲諷小奇,使小奇產生逃避上學的行為。經小奇同意及班主任支援下,由社工進行跟進。

二、預估分析

1.心理及情緒疏導。

小奇因

抑鬱症

的問題導致情緒無法控制,經常以自殘的方式發洩情緒,存在一定的危機。同時,小奇曾經將自殘的照片釋出到QQ空間等社交網路,引起班級同學的不適和反感,加劇同學對小奇的負面評價,使小奇自信心、自我形象感更加低下,形成惡性迴圈。小奇需要正向瞭解抑鬱症,

消除對病症的恐懼和非理性想法

,瞭解和掌握正向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釋放心理壓力。

2.自我接納的問題。

小奇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對自我形象評價較低,加上患病之後,更加難以接受目前的狀態,使小奇經常出現猜疑、敏感、自我否定的情緒。需要幫助小奇

發現自身的優勢與特長,恢復自尊,提升對生活的熱情和活力

3.家庭關係的問題。

受到家庭經濟壓力、父母慣有的相處方式以及小奇患有抑鬱症的影響,父母經常吵架並鬧離婚。小奇對此出現

自責的情緒

,認為自己患病使父母的關係更加惡劣。另一方面,小奇覺得自己患有抑鬱症,還即將變成單親家庭,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幸的人,進一步擴大負面情緒的影響。

4.社會交往的問題。

班級同學對抑鬱症及小奇行為的不理解,導致出現群體偏見、排斥的現象,使小奇逃避上學,害怕同學異樣的目光。

三、服務目標及計劃

(一)目標

1。協助小奇正向認識抑鬱症,掌握正向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

2。提升小奇自我接納程度,提升自尊感及生活活力。

3。建立家庭支援網路,提升家庭抗逆力,促進成員之間相互支援。

4。搭建朋輩支援網路,引導小奇積極融入學校環境。

(二)理論

1.正向心理學:

正向心理學的最主要目標是提升人們基本的能力

,如樂觀、勇氣、誠實、自我瞭解與人際互動的技巧,並非針對過去生活事件中的殘破、缺損或創傷進行修補的工作。正向的心理學是在幫助個體找到內在的心理能量,這樣的能量隨時可以作為對抗挫折的緩衝,掌握住逆境與困難,幫助個體在遇到困難時不會落入憂鬱的狀態中。

小奇受到抑鬱症的影響,對事物、生活的態度比較負面,同時自我評價和形象感較低,使小奇難以擺脫負面情緒的困擾。結合正向心理學理論,首先引導小奇發現內在的優勢及心理能量,學會自我接納,提升個人自信心;其次引導小奇從正向的角度思考問題,更著重未來的發展;最後,透過推薦參與活動,提供正向的參與機會,協助小奇進一步發掘個人的優勢及心理能量,學會自我調整,提升生活質量及活力。

2.社會支援網路:

一個人所擁有的社會支援網路越強大,就能夠越好地應對各種來自環境的挑戰。個人所擁有的資源又可以分為

個人資源

社會資源

。個人資源包括個人的自我功能和應對能力,後者是指個人社會網路中的廣度和網路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會支援功能的程度。

小奇的情緒困擾除了自身性格原因以外,還與其所處的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家庭關係方面,小奇父母關係不融洽,導致小奇無法在家庭中獲得安全感和家庭支援。在朋輩關係中,小奇在班上雖然有兩個好朋友,但是大部分同學知道小奇有自殘行為後,對小奇產生偏見和排斥,言語上嘲諷小奇。小奇因此對學校生活產生一定的恐懼和害怕,間斷性地休學在家,脫離正常社交,從而使抑鬱情緒加劇。社工結合社會支援網路理論,協助小奇建立家庭、朋輩支援系統,使各系統間相互發揮功能,使小奇更好地應對不同的挑戰。

(三)跟進計劃

1.協助小奇正向認識抑鬱症,掌握正向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

第一,帶領小奇觀看抑鬱症科普影片,分享感受以及新的認識。

第二,引導小奇尋找合適的情緒發洩的方式,並制定情緒登記表,記錄一個星期內的情緒管理方式及效果。

第三,給予支援和陪伴,關心小奇的生活及情緒狀態,引導小奇正向面對困難,並且與其一起面對和解決困難。

2.提升小奇自我接納程度,提升自尊感及生活活力。

第一,挖掘小奇的興趣愛好及優勢,正強化其自信心和自尊感。

第二,推薦小奇參與活動,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獲取成功經驗,提升自我接納程度。透過參與社會活動,增強與外界的連線和互動,提升生活質量及活力。

3.建立家庭支援網路,提升家庭抗逆力,促進成員之間相互支援。

第一,聯動家庭的支援和參與,瞭解家庭的相處情況,協助家長緩解心理壓力。

第二,協助家庭梳理當前的問題和困難,尋找解決方法,建立良性的互動模式。

4。搭建朋輩支援網路,引導小奇積極融入學校環境。

第一,聯動學校(班主任、德育校長等)開展聯合會議,商議小奇個案的跟進方法及分工。

第二,在小奇所在班級開展抑鬱症科普班會,營造相互支援及尊重的班級氛圍。

第三,聯動小奇身邊的好朋友,建立陪伴計劃。鼓勵小奇的好朋友與社工保持聯絡,共同促進小奇正向成長。

四、計劃實施過程

1.正向認識抑鬱症,提升情緒管理能力。

第一,正向認識抑鬱症。

透過個案跟進及介入,瞭解小奇的問題及需求,建立相互信任和支援陪伴的專業關係。社工向小奇瞭解對於自己患有抑鬱症的心情和感受,帶領小奇一起觀看抑鬱症科普影片,引導小奇正向認識抑鬱症。小奇從科普影片中瞭解到

加強體育鍛煉,有利於情緒的穩定

。另外也意識到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持續的治療與心理疏導能使病情好轉甚至康復,為小奇注入希望,消除負面的認知。

第二,提升情緒管理能力。

與小奇一起梳理過往的情緒發洩方式,引導小奇意識到自殘行為的隱藏危機以及給家人、朋友帶來的影響。與小奇一起

尋找有效的發洩情緒方式,並制定情緒登記表

,記錄一週之內出現負面情緒時所採用的發洩方式及效果。一週之後,社工與小奇一起探討最有效及合理的情緒發洩方式,鼓勵小奇逐漸代替自殘行為。

2.正向認識和接納自我,增強社會參與。

第一,挖掘小奇的優勢與特長。

結合正向心理學理論,社工引導小奇尋找自身的興趣愛好及特長。過程中,發現小奇對畫畫和攝影非常喜歡,並與社工分享作品。個人品質方面,在小奇與社工分享個人經歷時,社工發現小奇比較有耐心和細心,能夠關注別人的感受,同時對朋友比較仗義,社工多次肯定和表揚小奇的行為,從而正面強化其自我效能感。

第二,提供正向參與機會,增強社會參與。

得知小奇的興趣愛好後,社工邀請小奇參與教師節感恩作品的製作,過程中給予肯定和支援。由於小奇具有一定的畫畫基礎,活動中給予同伴引導和幫助,從而提升小奇的自信心。在校運會期間,社工推薦小奇參與攝影志願者工作。參與過程中,小奇結識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學,並一起分享和交流拍攝心得,增強小奇與學校同學之間的互動,提升生活的熱情及活力。

3.建立家庭支援系統,恢復家庭正向功能。

第一,聯動家庭支援和參與。社工透過電訪、到站探訪等方式與小奇家長接觸,瞭解家庭互動情況,緩解家長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與家長交流與小奇的相處方式和注意事項,引導家長進一步瞭解抑鬱症病症以及關注到不良的家庭關係對小奇的影響,建立家庭支援。

第二,建立良性的互動模式。引導家長梳理當前的困難與解決方法,包括家庭經濟、夫妻關係、子女教育等方面,促進父母雙方達成共識,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和互動模式。

4.搭建朋輩支援網路,形成尊重及支援的班級氛圍。

第一,社工聯動班主任、德育校長等開展聯合會議,商議小奇個案的跟進方法及分工。學校與社工都有一個共識,期待保障小奇的安全問題,減輕消極影響。因而,社工能夠順利促成聯合會議的開展,並且在會議中協商後續的跟進及分工。學校主要從校園管理的角度進行跟進,加強教師定點巡邏,保障學生安全問題。班主任主要跟進班級管理事宜,避免出現群體排斥和規模化自殘的現象。社工主要跟進小奇個人情緒及支援網路的搭建,促使小奇正向處理負面情緒,增強社會互動。

第二,開展抑鬱症科普班會,建立相互支援和尊重的班級氛圍。在班會開展前,社工向小奇說明班會開展的意義和作用,瞭解小奇的參與意願以及做好心理建設。班會當中,社工向學生展示抑鬱症的相關知識、與抑鬱症患者相處的方式並邀請全班同學一起制定“建立尊重和支援的班級氛圍”契約。班會結束後,社工向小奇瞭解參與班會的感受,並一起整理同學寫的契約,製作成上牆的宣傳板。製作過程中,小奇看到到班級同學態度上的轉變,並感受到班級同學的支援。

第三,建立陪伴機制。社工聯動小奇的兩位好朋友,說明小奇的情況以及支援和陪伴的重要性,制定陪伴計劃。同時鼓勵小奇的好朋友與社工保持聯絡,當小奇出現非理性行為或情緒失控時,及時與社工聯絡,共同促進小奇的正向成長。

五、成效評估及服務結果

1.小奇能夠掌握正向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從意識上減少或消除自殘行為。

小奇一開始慣用自殘的方式發洩情緒,在社工的跟進介入後,逐漸尋找和嘗試正向的發洩方式,過程中,雖然情況有所反覆,但是小奇能夠意識到自殘行為的不合理性並懂得避免。在個案跟進的後期,小奇發現同班的同學出現自殘行為,主動帶其到社工站,希望社工跟進處理,引導該同學不要做出非理性的行為。由此看出,小奇在意識上得到較大的轉變。

2.小奇能夠正向看待自我,增強社會參與,提升生活熱情及活力。

社工結合正向心理學理論,引導小奇發掘自身的優勢及特長,併為小奇提供正向的參與機會。過程中,小奇能夠發揮個人興趣,提升自信心並且認識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學,增強了與同學間的互動。根據班主任反饋,小奇的上學缺勤率有所下降。

3.家庭矛盾基本得到緩解,恢復家庭正向功能。

社工透過聯動家庭成員,梳理家庭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及困難,促進父母雙方達成共識。另一方面,社工引導家長意識到家庭氛圍對小奇的影響,促進父母雙方正視小奇的教育問題以及給予正向的支援和陪伴。家庭成員關係逐漸緊密,小奇對於父母關係的顧慮有所下降,並且感受到家庭氛圍的改善。

4.建立朋輩支援網路,班級形成尊重與支援的氛圍。

社工透過開展班會、與小奇朋友制定陪伴計劃等形式,增強小奇朋輩網路的正向作用,減少負面評價、排斥等問題的出現。小奇因同學關係逃避上學的想法得到改善,並在班級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找到支援、陪伴和傾訴的物件。

六、專業反思

1.專業關係建立的重要性。

在跟進小奇的過程中,社工秉承接納、理解和支援的態度,與小奇面談的過程中多次表達關心和支援,關注小奇的個人,而非評價或判斷她的行為或想法,得到小奇的信任。只要社工真正關心個案,案主可以感受到社工的真誠,逐漸開啟心扉。在抑鬱症個案跟進中,切忌加入社工的價值觀判斷和主觀評價,否則難以與案主建立關係,使社工與案主難以站在同一陣線上。另外,社工避免浮躁和急迫的心理,案主的改變非一蹴而就,特別對於抑鬱症的個案,他們受到病症的影響,情緒和行為容易出現反覆。個案的轉變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時機,社工需要及時抓住改變的時機,從而促進個案的轉變。

2.抑鬱症個案的介入,自我接納是關鍵。

抑鬱症患者普遍自我認同感低、自信心低、慣用負面的態度看待事物等。當患者知曉自己患有抑鬱症後,會使負面情緒加劇,難以對生活產生興趣,失去活力。因此,在跟進過程中,需要社工先從內在啟用動力,協助個案學會接納自我、接納抑鬱症所帶來的的情緒和負面行為,發掘個人的興趣愛好與優勢,增強個人的效能感與自尊,提升改變的動機和動力。只有做好個案的自我認同和自尊感提升,才能夠儘可能促進個案在情緒和行為的長期改變。

3.正強化各系統的功能,聯合促進個案的正向成長。

個案作為一個個體,身處於家庭、學校及社群等系統中,並且家庭、學校作為學生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對學生的成長髮揮重要的影響。一個人所擁有的社會支援網路越強大,就能夠越好地應對各種來自環境的挑戰。抑鬱症患者往往是受到各種的衝擊,而所在的系統並未能發揮相應的功能,使患者處於無助、孤立的狀態而出現心境障礙。因此,社工在跟進過程中,需要對個案進行微觀、中觀和宏觀的綜合分析判斷,瞭解個案各系統之間的互動關係。當發現某一系統出現功能失調時,社工可以主動介入,表達個案的需求及個案服務理念,促進共同合作的形成。

原文作者 | 啟創社會服務 郭曉鈞

一米陽光照亮未來——抑鬱症學生的個案介入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