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也談“食色性也”

由 文武之道力定乾坤 發表于 人文2022-08-25
簡介所以上面會說我們應該全版的去考慮問題,全面的去考慮問題,這樣我們就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事情,而不是自怨自艾,抱怨自己得到的不夠多

如何理解食色性也

丨作者:淺殤憶流年

隨便聊聊,博君一笑。

為什麼要博君一笑呢?因為大家都是來學習道理的,而不是來踐行道理的。古人講格物致知學以致用,前面的我們都會,唯獨不想做最後一步。

也談“食色性也”

只見一隅,不見全域性

大部分時候我們見到“食色性也”,都會理解為食色是我們的本性,因為我們所接觸的每一處文字當中都是這麼告訴我們的。

我們一方面禁錮於把古代思想奉為永恆不變的真理,另一方面我們不想獨立思考,全盤接受其他人對於這一句話的理解。所以我們就認為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從這一句話的提出到如今,已經過去了幾千年了,我們就能夠保證他在流傳的過程當中沒有被曲解嗎?能夠保證這一句話的這幾個字在流傳的過程當中沒有被更改嗎?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夠發散一下思維,想一想這一句話的意思可能也會是“食色,性相近也”。

如今的我們考慮問題,就猶如使用西藥來頭痛治頭腳痛醫腳,而忘卻了我們中醫的全盤考慮。

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句話理解為“食色,性相近也”,我們就不會只考慮這一句話的一面。我們就會考慮,既然說性相近也,那麼到底有哪些方面相近呢?

首先我們說食物。如果我們想要獲得食物,如果我們以動物為食,那麼我們就要狩獵,那我們就需要有一個強壯的身體和靈活的頭腦,如果我們要種植,那麼我們就需要有一個播下種子的過程,而且還需要選擇時機,春種秋收不是我們可以去改變的規律。

無論我們以動物為食或者以植物為食,我們都要有一個強壯的身體,靈活的頭腦,大量的時間。

即便我們狩獵成功獲得了獵物,或者透過種植收穫了大量的糧食,接著我們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入口。對於獵物個植物我們是要吃生的還是要吃熟的,對於多餘的如何儲存,還要考慮能支撐多久。

就是說我們即便有幸獲得了各種食物,也還是有很多問題需要考慮周全,需要去進行處理。還要去考慮什麼時間進行下一次狩獵,或者種植,不考慮這些問題的前人都已經被環境所淘汰。

同樣的,性也是如此,我們不能為了性而性,這不是通盤考慮,如果只考慮這一方面,我們往往得不到,即便得到了,也會導致問題層出不窮。

比如網路上面,一個女生髮幾張經過美顏的照片,就會吸引來一群人的圍觀,而且還不停的問約不約,大部分情況下是根本沒有可能約到的。也有一些人會以為自己真的約到了,然後就真的去赴約了,這個時候要麼被別人傳染上各種病,要麼被別人跳大仙。還有一些沒有準備的奉子成婚,如果不是全盤的考慮婚姻,而是被動的奉子成婚,那麼結局可想而知,雞飛狗跳永無寧日,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環境,那麼便不能安心的工作,同時也不能夠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進而所影響其他的後果可想而知。

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句話理解為“食色,性相近也”。那麼即便我們沒有接觸過性,剛入世的人都不會接觸到,但是吃飯是我們日常都可以接觸到的,我們可以從吃飯這一方面來理解性,想必這才是古人想表達的真正意思。

以此理解,那麼我們就會考慮,到底哪裡相近呢?我們知道想要吃飯,我們首先要經過狩獵或者種植,獲得食物再進行處理,還要進行儲存,在食物吃完之前,還要進行下一次的食物積累,這樣我們才會有安全感,而且這個過程要進行一輩子。知道了這些樣,我們就會對性有一個初步的理解,就不會總是見誰都約。

我們會明白,我們需要跟異性進行接觸,同時要在身體上表明我們是健康乾淨的,在思想上我們是積極樂觀向上的,還要表現出對彼此的關心,同時我們也要付出大量的時間來維護這一種關係,所有的這一切並不是以結婚為終止,婚姻是一種儀式,只是告訴我們這是一個開始,是告訴我們以上的行為要重複做一輩子。

什麼是通盤考慮?經過以上的過程,我們可能獲得了異性的青睞,也可能沒有獲得異性的青睞。如果我們幸運地獲得了異性的青睞,那麼我們就獲得了性,如果我們只是以性為目的,那就真的太可怕了,因為經過這個行為,我們會獲得下一代,導致的結果是什麼呢?是要更加努力的付出,也就是更加努力的工作。想到這些,男的怕了沒有,如果只是考慮到了性,那麼後面的問題會層出不窮,如果能夠考慮到後面的問題,那麼我們至少有一個思想準備。

為什麼我們說談戀愛和走入婚姻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能夠按照傳統的觀念,談戀愛就是談戀愛,而不去偷食禁果,那麼我們就不會有婚姻之後的一切問題和煩惱。他們的不同之處在於,如果僅限於談戀愛,那麼我們就可以盡情享受它的甜蜜,但是我們不會得到我們所想要的性,如果我們想要得到性,那麼我們就要考慮如何解決後面的問題。

有一些人會說,可是如今我們已經有了避孕套,這的確是一個可以解決煩惱的問題,所以有人說避孕套是一個bug,既偷了禁果,又沒有後顧之憂。可是這真的沒有後顧之憂嗎?這依然只限於你和自己的愛人在一起,再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就是說依然要結婚,只不過把這個後顧之憂推遲了而已,如果你想和陌生的異性偷食禁果而無後顧之憂,那你想一想,類似跳大仙這樣的套路還少嗎?

如果我們能夠進行通盤考慮問題,而不是片面的去考慮問題,那麼當我們在網上看到其他的異性發幾張經過美顏的照片,還會恬不知恥的湊上前去問“約嗎”?愛情是甜蜜的,但是婚姻是嚴肅的,同時婚姻也是溫暖的,因為可以彼此照顧,所以我們也不用擔憂害怕婚姻。

也談“食色性也”

博學以明事

前人所言並非沒有道理,前人會告訴我們要,博學,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什麼是這個順序,而不是其他的順序?如果我們真的能夠這麼做,那麼我們就能夠成為有用之人,而且也會少去很多煩惱。

這也是我們學習讀書的意義所在,知道了這些,我們就知道應該如何去做事,而不是一無所知,盲目蠻幹。

為什麼說無知是一種罪?因為無知的話就很容易盲目蠻幹,不考慮後果。我們在新聞上面所看到的很多社會亂象,都源於犯錯的人無知,比如偷雞摸狗,攔路打劫,販賣人口,強姦婦女。比如強姦,就是為了解決荷爾蒙的一時氾濫,而鑄成大錯,只為了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問題的一個點,而不是全面考慮,為什麼自己會在這個點遇到這個問題,也沒有去合理的去解決問題,沒有從點想到線,從線想到面。

如果需要性,應該這麼考慮問題,在不違背異性意志的前提之下,如何才能夠不違背異性的意志?那麼我們就要猶如農民伯伯種麥子一樣,花時間和異性培養感情,建立婚姻。如果沒有異性願意和我們在一起,那麼我們就要考慮這是什麼原因,如果是因為缺少錢的話,那麼我們就應該去想辦法賺錢。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按照正常的規律去解決問題,鍛鍊身體,工作賺錢,接觸異性,培養感情,建立婚姻,獲得性愛,然後還要考慮到養育後代。如果我們能夠按照這個規律行事,那麼我們就不會犯大錯,之所以是會犯錯,就是因為無知,不按照規律行事,總想著走捷徑,一蹴而就,即便是農民伯伯種麥子,也是不能夠拔苗助長的。

為什麼要以性舉例?因為人性,並不是說人性不好,而是因為你們都對這個感興趣,以此舉例,易於理解。

知行合一

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隻想不做,只想躺在沙發上看著手機,刷著別人寫的帖子,學習道理,可是就是不願意俯身去踐行。

為什麼我們不去踐行呢?一方面是我們無知,不知道事情應該如何去做才能夠成事,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覺得太難,所以不去做。

誰告訴你天下有容易的事了?

因為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所以我們覺得日子過得輕鬆。我們覺得安全,是因為有軍人替我們戍手邊關,我們覺得健康,是因為有人為我們營造一個乾淨的環境,我們不怕生病,是因為我們知道有醫生,我們不擔心吃喝,是因為有人替我們種稻種麥養殖,我們所有引以為豪的,都是他人為我們營造的,自問:“你付出了多少,你的所得和你的付出等價嗎”?

有一些人可能會非常自信的說:等價!

並不是說所有人的付出都不等價,而是我們要經常問一問自己這個問題。先舉一個小例子,在網際網路上面可以非常容易的找到李永樂老師的影片,最近的有一期影片就講了,關於學校裡每一個學生每天的花費需要多少(這會兒想不到影片的名稱,想到之後再詳細註明)。

影片當中說,我們的很多學生都認為,我們在學校當中學習,我們是交了學費的,那麼我們想學就學,想玩就玩,這樣的想法是大錯特錯的。你只看到了你所交的那一丁點學費,而沒有看到國家為了能夠讓你有一個安穩的學習環境,給你提供如此優質的教學質量,所做出的努力,所提供的幫助,所撥付的資金。

比如清華北大,都知道的著名學府,每年國家要撥付大量的資金,即便沒有幾百億,也有幾十億,具體資料不清楚,但是肯定撥了大量的錢,這個可以在官方網站查詢到。這錢花到了哪裡?花到了學校建設,花到了師資力量建設,畫到了每一個學生身上。現在你還敢信誓旦旦的說,自己每一年交的5000塊錢就足夠了嗎?

國家撥付資金提供教育,是希望每一個學生,每一個人,在學到知識,學到本領,提高能力了之後,為國家的發展做貢獻的,國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教育,讓我們學習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而我們學到了什麼呢?我們學到了要好好學習,找一個好的工作,然後成家結婚生孩子。

國家把每一個學生往領袖型人才培養,而我們給自己樹立的志向是成為一個自私自利的精緻主義者。

國家培養每一個人,是希望每一個人將來都可以解決問題的,而不是在將來成為問題。

反觀如今的貪汙腐敗,攜款潛逃,都是嚴重的殘次品。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結婚率連年下降,離婚率連年上升,導致生育率也連年下降,即便開放了二胎都奏效不大。

有人會說,因為我沒錢。其實我也想結婚呀,我也想生孩子呀,可是沒錢怎麼辦呀。

這不是沒錢,這是沒志。

就如馬雲所說的,抱著有錢才能夠解決問題的想法,那麼即便有錢了,也解決不了問題。

根源就在於我們只想不做,貪圖享受,沒有理解什麼是人。

生而為人,要有作為人的自覺性。

我們都學過歷史,遍觀歷代先賢,哪一個是非常富有的?哪一個會樹立先有錢才能夠做事的理念呢?沒有錢就不去做事了嗎?

我們讀了書,可是我們沒有讀明白。

我們總想著投機取巧,總想著有容易的事可以做,而沒有去樹立等價交換的理念,而這正是書中所要教給我們的,即便是在自然界,也是遵守能量守恆的。

要知道凡事都是一份付出,一份收穫,多勞多得。

有一些人會說,並非如此,有時候我們的所得大於我們的付出,但是你要知道,任何不符合規律的事情,最終都會讓我們付出代價。

在如今太平盛世,吃喝不愁,而且還可以過得非常精緻的年代,我們給自己樹立了什麼樣的價值觀呢?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三觀很正,還總覺得找不來三觀一致的人。

可是我們用心考慮了我們的三觀嗎?你的三觀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呢?你的三觀是不畏艱難還是貪圖享樂呢?

我們讀了書,認了幾個字,在網上看幾篇文章,看到別人說有捷徑可走,可以四兩撥千斤,我們便信以為真了,我們便開始了不停的尋找捷徑。結果定然勞而無獲。

奉勸各位不要去網上看一些什麼亂七八糟的,擾亂思維的文章,沒事去翻翻《毛選》,再看一看我們的國家歷史,清醒一下,別讓想入非非、意淫色慾灌滿自己的腦子。

也談“食色性也”

俯身躬行

我們的問題出在只想去學大道理,而不是學了道理之後去做事。其實大道至簡。

我們看到一個道理之後,如何辨別這個道理是對是錯,即便是對的,那適合我們嗎,適合我們這個現階段嗎。這需要如何辨別呢?需要實踐,需要去做,需要去動手,需要去幹活,做了之後你才知道對不對,到底能不能行。

空想無益,實幹興邦。不是你坐在那裡想一個空中樓閣,就可以蓋起一座萬丈高樓。

目前的一個社會現象,有很多人都不結婚,總想國家給發一個物件。可是如果國家真給你發一個物件,你願意嗎?你可能就要挑三揀四了。

因為我們不願意付出,不願意耐心的培養。即便是農民伯伯種麥子種稻田,都還要經過播種澆水,除草,打藥,收穫,一個不注重這個步驟的過程,而我們卻只想要勞動成果,不付出哪來的勞動成果。

總想著不勞而獲,這難道不是一種汪洋大盜的思想嗎?

如果想要一個可心的物件,為什麼不靜下心來去培養一個呢?只要品性不壞,有著積極主動願意俯身做事的正確價值觀的人就可以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品性,有自己的行為習慣,如果覺得不對的話,可以互相指出來,慢慢改正,或者找到一個折中的解決辦法,只要不是懷著不勞而獲思想的人就可以了,兩個人慢慢磨合,最終也都會成為彼此非常貼心的人。

我們呢?我們時常會把找物件看作成購買一個方方面面都很好,很順手的物品。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我們無知,因為我們上自己任意受到環境的影響,受到其他聲音的影響,別人說我們應該找什麼什麼樣的人,我們就以為一定要找到這樣的人,哪有和你100%匹配度的人呢。

之所以說我們無知,是因為我們自己根本就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我們沒有深刻的認識自己,便無法去理解別人。

如果真的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只有深刻的理解了自己,我們才能夠了解他人,知道如何去找物件,而不是意淫,從天下掉下來一個100%好的人,有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在想入非非,不符合規律的,自然永思不得。

做的重要性

我們懂得很多大道理,但是不知道我們是怎麼看這這些大道理的。

比如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也可以。我們總是這麼簡單片面的去理解文字。我們有沒有考慮過從早上到晚上這段時間呢?如果只是明白了道理,依然我行我素,那和沒有明白道理有什麼區別呢?如果你只是告訴別人你明白的道理,那別人怎麼知道你到底有沒有明白這個道理呢?如何證明你明白了道理呢?只有行動。知道錯了就不再做了,這樣別人才相信你真的明白了道理。

就比如浪子回頭金不換,怎麼回頭?依然我行我素,胡作非為,算是回頭嗎?只有痛改前非,用自己的行動來證明自己回頭了,而不是用嘴來證明自己回頭了。

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般的人理解就是放下了屠刀,不再殺人越貨,就是立地成佛了。如果是這樣,別人還以為你打累了,休息一下,還要再戰呢。只有停止自己的胡作非為,俯身去做正確的事情,這才能夠證明,真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放下屠刀,就是要放下我們錯誤的觀念,放下錯誤的三觀,樹立正確的三觀,然後在正確觀念的指導之下行事,這才能夠慢慢地成佛,只有透過俯身做事,而不是空想。

所以佛家說,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

也有人,說人生是一場修行。的確如此,一點都不容易,來不得半點弄虛作假。

為什麼很多人都非常的焦慮?就是我們總想著去投機取巧,總想著走捷徑去改變自己的現狀。而不是腳踏實地的,實事求是的,透過一點一滴做事情,付出自己的勞動,去改變自己的現狀。如果我們真的能夠樹立正確的三觀,我們便不會總去焦慮,而是俯身去一點一滴的做事。

有很多人讀了書,反而不想去做事了,想想都讓人覺得可笑,教育在這樣的人身上起到了適得其反的作用。讀了點書,反而讓自己飄了起來,這樣的人不但沒有把書讀通,而且還讀傻了,讓自己變成了半瓶子晃盪的狀態,還自以為自己是精明、聰明。

古人說的話其實很有道理,只不過我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誤解。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明了學與思的關係,要學習也要思考。我們明白,要學習也要思考,但是在我們的觀念裡面,學習就是讀書,而不是行動,不是實踐,不是俯身做事。

可是誰告訴你學習就只是讀書呢?你只是習慣性的怎麼懶怎麼想,然後怎麼來。大錯特錯。

《實踐論》裡面也說了,知識經驗來源於實踐。也說了正確的規律是,先實踐,然後總結獲得經驗,用自己的總結和經驗來指導實踐,實踐之後再完善以往經驗,迴圈往復。也沒有告訴我們說學習就只是埋頭到書本當中。

就像這一段時間,因為一天我們困在家中,我們也都明白要幫助父母做事情,可是我們做了嗎?我們是躺在被窩裡,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等到飯做好了喊都不起來,還是每天早上早早的起來打掃衛生,幫助父母做飯,陪父母聊天,瞭解父母所思所想,然後為他們解心結呢?

我們知道大道理,我們也明白自己應該做,可是我們沒做,只能說你明白道理了嗎?朝聞道,是不是隻限於聽一聽?浪子是不是永遠就回不了頭了?這屠刀是不是也難以放下了?

舉個例子,在2015年春節的時候,有一個上海大學的博士生返鄉之後寫了一篇筆記《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近年情更怯,春節回家看什麼》,文中描述了博士看到鄉村的凌落,覺得知識沒有力量。隨後就有一篇文章find對博士的觀點《如果真愛家鄉,知識不會無力》。

為什麼一個博士會覺得知識無力呢?因為他覺得建設家鄉是別人的事情,而不覺得是己任。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讀到博士,國家為他付出了多少,以及國家培養他的目的,同時他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也讓自己浮了起來,而不是腳踏實地的去做事情,如果我們的前輩們都誇誇其談,我們如今能夠得到一個強大的國家嗎?

如果這位博士真的能夠想明白,那就俯身去做事,用自己的所學指導自己做事情。可以去鄉村做支教,培養一批學生,然後讓自己的學生也學會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然後把知識應用到實際的生產生活當中,提高我們的生產力,建設我們的家鄉,如果如此,我們的知識還會無力嗎?到時候我們就不會這麼說了,我們就能夠看到知識強大的力量。

空想的人,都是沒有自立起來的人,還會覺得別人有負於他,而沒有考慮自己一路讀書過來,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同學為我們付出了多少,國家為我們付出了多少,我們的付出真的夠了嗎?

就比如工作,如果我們能夠創造100塊錢的價值,而我們還想要拿到100塊錢,那麼公司肯定是不會要我們的,公司最終會被我們這樣的想法給整倒閉,我們只是看到了自己的付出,而沒有看到整個公司在為我們創造平臺時,付出了多大的運營成本。

我們只見一點,而不見一面。所以上面會說我們應該全版的去考慮問題,全面的去考慮問題,這樣我們就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事情,而不是自怨自艾,抱怨自己得到的不夠多。

上面只是從“食色,性也”展開來講了講,來說明我們對很多文字的理解有非常大的誤區,還有一個非常大的誤區就是中庸之道,很多人對中庸之道的理解就是:中庸之道在告訴我們做事情要“和稀泥”。這麼理解,其實你是在意淫,你是在想當然。

中庸之道不是告訴我們做事情要“和稀泥”,而是要不偏不倚。

總結

早晨起來的時候萌生了這個想法,但是一直沒有成文,下午睡了一下午,6點多才起來,因為我知道如果不形成文字的話,想的再多也沒有用,之所以沒有成文,是因為我也害怕自己寫的不夠好,也害怕有邏輯漏洞,所以我也一直在考慮自己的想法當中的漏洞在哪裡,不全自己的漏洞,然後再形成文字。

同時我也知道,如果我追求完美的話,那麼我將什麼也做不成,所以從6:00就開始寫,中間吃了一個晚飯,吃完飯之後接著寫,一直寫到11:00。

我不怕自己的思維有漏洞,這個可以留在後面與網友的討論當中,慢慢的進行補充,但是我不能不形成文字,如果不形成文字,那麼我的損失更大,空想等於白想。

總體上寫的差不多了,所以就先發出來,畢竟公眾號上面每天只能發一篇,時間過了就沒有機會了。

本文說了什麼?

本文說了思與做。說了要讓自己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然後在正確的價值觀的指導之下做事。說了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性,說了做事的重要性。說了考慮事情要全面,而不能片面。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