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清明節前話寒食(圖)

由 光明網 發表于 人文2022-08-23
簡介關於寒食節的起源,說法不一,主要有禁火說、改火說和紀念介子推三種說法

為什麼清明前兩天叫一百五和寒食

清明節前話寒食(圖)

寒食節又稱“冷節”和“禁火節”,冬至後105天謂之“寒食”,一般認為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或兩天。寒食節起源略早於清明節,其起源於春秋時期,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古人在寒食節前一天或三天、甚至一月之內,不能生火,只吃冷食,故而稱為“寒食節”。

關於寒食節的起源,說法不一,主要有禁火說、改火說和紀念介子推三種說法。

禁火說。《周禮》記載:“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意思是說仲春的時候,要有專門的人負責敲著木製鈴鐺宣傳禁火。春天天木星(心宿二)會在東方出現,東方屬木,古人擔心引起火災,因而要禁火。寒食禁火習俗的記錄最早見於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去冬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

改火說。古人所用火種來自於鑽木取火。這種取火方法難度很大,所以每次取火成功,所取之火必須長期加以儲存。古時取火,四季各取一次,不同季節要求用不同的木材:春用榆柳,夏用棗杏,秋用柞楢,冬用槐檀。因此,每當季節交替時分,新火火種傳出之後,方可用新火火種再引燃自家灶火。因在改火期間禁火,人們只能吃冷食,故曰寒食。

紀念介子推說。介子推也叫介之推或介子綏,春秋時晉國人,今山西人。公元前655年,晉國公子重耳遇難外逃,介子推隨之流亡十九年。重耳返國即位,是為晉文公。文公賞賜功臣,忘記賞賜介子推,而他並不爭功,於是與其母一起隱居綿山(今山西介休縣南)。文公找不到他,遂以綿山一帶作為他的封地。此事在《左傳》和《史記》中均有記載,是可信的。然而到了戰國,卻出現了介子推不求功名利祿,與其母隱居綿山,文公放火燒山以求賢,想逼他出山,他卻堅守不出,與母抱樹被燒而死的傳說。晉文公將他葬於綿山,修祠立廟,改綿山為介山,下令將焚死之日禁火寒食。後相沿成俗,謂之寒食節,而介山所在地改為介休縣。山西太原一帶的人在介子推死前一個月之內不生火做飯,表示哀悼。

魏晉時期,寒食節只是流行於北方地區的地方性民間節日,內容也僅限於禁火和寒食。而到了南北朝時期,其節日內容開始增加。到了唐代,開始得到官方認可,成為官方節日,並有了法定假日。到了宋代,在《歲時廣記》中,清明節已成為獨立節日。明清時期,寒食節逐漸式微,只在部分地區還留有一些風俗,而清明節則成了主要節日。這也難怪,誰也不會在三五天之內連過內容大致相同的節日。於是就集中在清明節盡情歡樂了。在明清小說中,常有“朝朝寒食,夜夜元宵”的說法。的確,到了此時,寒食的活動也僅限於踏青而已。再往後,寒食節更是漸行漸遠,終於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線。

寒食節作為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有很多民俗活動。南北朝時,已有了挑菜、鏤雞子、鬥雞和蹴鞫等。唐代寒食節有上墳的記載。寒食節還有一項特殊活動,那就是插柳、戴柳。相傳此俗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於大柳樹,讓晉文公和群臣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率群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時被燒死的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便將老柳樹賜名“清明柳”,並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後,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俗。清明插柳戴柳成為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徵。

推薦文章

  • 現代版“五菱宏光”亮相,1.5L+貫通日行燈,落地11萬,競爭力十足

    值得一提的是,該車除了擁有時尚的外觀之外,這款車型還將會配備最新樣式的車輛內部空間設計,比如說該車採用了可摺疊的第3排座椅以及獨立的第2排座椅,在空間利用率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同時開車也將會採用最新樣式的簡約風格中控臺設計,當然目前最流行的...

  • 中國高速磁浮交通系統領跑世界

    中國高速磁浮交通系統領跑世界報道稱,該系統於2021年在中國青島成功下線,是當前可實現的速度最快的地面交通工具,也是世界首套設計時速達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統...

  • 以案說法:做擔保有風險 借條要說明是一般保證還是連帶擔保

    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後認為,依據湯先生在借條中的表述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有關擔保制度的解釋》的相關規定,擔保人在保證合同中沒有表明債務人應當先承擔責任的意思,應當認定擔保人為連帶責任保證,湯先生所書寫的條款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