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被遺忘的好皇帝:對權貴狠,對百姓仁

由 最愛歷史 發表于 人文2022-08-23
簡介原陵是東漢王朝的第一座帝王陵墓,裡邊躺著的,正是漢明帝的父親漢光武帝劉秀和母親陰麗華

乾綱獨斷什麼意思

永平十七年(74年)正月,才過完新年,漢明帝劉莊像往常一樣,著令大臣準備拜謁原陵事宜。

原陵是東漢王朝的第一座帝王陵墓,裡邊躺著的,正是漢明帝的父親漢光武帝劉秀和母親陰麗華。

出發謁陵的前夜,漢明帝做了一個夢。

夢中,他又變回了當年承歡父母膝下的少年皇子。他們一家三口有說有笑,父母恩愛,一如當初。似乎除了自己令人疑惑的容顏外,其他都跟真的一樣。夢境的恬美,讓他不覺側了側身,打算換個姿勢繼續美夢。誰知,下一秒,美夢就化為了泡影。

漢明帝清醒之後,久久不能釋懷。

這一年,失去天倫之樂的漢明帝已經47歲了。距離他敬愛的母后陰麗華去世,也已十年之久。

被遺忘的好皇帝:對權貴狠,對百姓仁

▲漢光武帝劉秀與皇后陰麗華。圖源:影視劇截圖

在次日完成程式化的謁陵儀式後,漢明帝特地來到母后陰麗華的寢廟中,睹物思人。

由於情緒壓抑許久,在見到母后的舊物時,他瞬間淚如雨下,感動了隨行眾人。

然而,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漢明帝的寂寞與孤獨,是他一輩子都無法逃脫的牢籠。

01

人們常言“愛屋及烏”,漢明帝劉莊從普通皇子到皇太子再到君臨天下,大抵和他母親有直接的關係。

他的母親陰麗華是漢光武帝劉秀早年的髮妻。劉秀成名前,曾以“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作為人生的終極奮鬥目標。而後透過收取關東、平復隴西,劉秀一一實現了少年時的理想,唯獨在皇后的人選上,未能如願。

在其崛起的旅程中,河北豪族郭氏發揮了關鍵性作用,致使劉秀在建立東漢帝國之後不得不考慮河北集團的影響力。

最終,權衡再三,劉秀只能將郭氏的女兒郭聖通立為皇后,並立他們的長子劉彊(彊通強)為太子,而陰麗華所生皇子劉陽(為太子後改名劉莊)則屈尊為東海公。

被遺忘的好皇帝:對權貴狠,對百姓仁

▲東漢第一位太子、東海恭王劉彊。圖源:影視劇截圖

儘管過程曲折,並夾雜著光武帝的無奈,但皇子劉陽卻從未讓父親有所失望。史載,劉陽生性仁義謙卑,

“十歲能通《春秋》,光武奇之”

劉陽的爭氣,不禁令他們母子在光武帝心中增添了不少分量。

時值東漢初立,光武帝政務繁忙。為了讓愛子有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劉陽經常被父親叫到跟前,學習理政。

一次,劉秀在聽取各州郡官吏彙報當地農田墾殖狀況時,偶然發現陳留郡遞上的公文背後,夾著一封密信,上面寫著

“潁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

劉秀一看,此中定有貓膩,便找來當地官員細問。

陳留郡官員也不傻,見狀,趕緊搪塞:“這是在進京路上撿到的一張傳單,裡邊的內容不可信,望陛下明察。”

劉秀當然清楚他們故意胡說八道,但眼下也沒有證據證明這封信與陳留郡度田公文背後的聯絡。

正欲作罷之際,在他身旁的劉陽突然插了句嘴:“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田宅逾制,不可為準。”

劉陽的意思是,陳留郡吏員之所以必須在皇帝面前胡說八道,皆因他們這份工作“吃力不討好”。無論河南還是南陽,住的要麼是曾為帝國締造添磚加瓦的功臣,要麼就是和天子沾親帶故的權貴。遇上這樣的郡縣,田地住宅超標那是常事,但官員們也只能自認倒黴,哪個敢管?

劉陽的一番解讀,令劉秀刮目相看。要知道,那一年劉陽年僅12歲。

此時,郭聖通在正位中宮之後,始終對陰麗華心存芥蒂,也十分不滿意劉秀傾心於其他女子。故而,當劉秀真正坐穩天下之後,帝后之間的矛盾,不由分說地爆發了。

建武十七年(41年),劉秀親自頒詔,廢黜郭聖通,改立陰麗華為後。在廢后的詔書中,劉秀稱,

“皇后懷執怨懟,數違教令……既無關雎之德,而有呂、霍之風,豈可託以幼孤,恭承明祀”?

不管郭聖通是否真有如上的種種惡行,從劉秀將她比作先朝的呂后、霍成君,就足以看出其廢后之心的決絕。

看到母親無情地被父親拋棄,身為太子的劉彊知道自己將無緣帝位。與其佔著“茅坑”,不如退位讓賢。

於是,便有了太子“引愆退身”,皇子劉陽升級為太子劉莊的命運轉變。而這起宗室之變,也間接導致了漢明帝劉莊即位後變得內心極度多疑。

02

時間來到了永平十三年(70年),漢明帝已然在權力過渡中,坐穩了江山。

但“帝性褊察”的他,卻始終改不掉暴躁的脾氣。與漢光武帝友善臣下不同,漢明帝不僅親自下場責打大臣,更令從前的勳臣貴戚互相監督,互相舉報。

總之,對待百官,他就一條原則:

給朕吵,不能停!

或許是始終記得兄長劉彊被廢時,父皇曾評價其

“廢不以過”

,劉莊登基之後,不安全感與日俱增。

為維護皇權,他特地在各地安插自己的眼線,時刻監視朝臣們的一舉一動,像極了後世的“和尚皇帝”朱元璋。

被遺忘的好皇帝:對權貴狠,對百姓仁

▲漢明帝劉莊。圖源:網路

不過,他一心為大哥、前太子劉彊安排的這套“24小時無死角安保監視系統”,對方卻無福消受。在漢明帝登基次年,劉彊便在封國東海溘然長逝。但任誰也想不到,時隔十餘年後,漢明帝精心打造的這套系統,還是發揮作用了。

永平十三年,這一年,漢明帝接到線報,他的弟弟楚王劉英疑似在封地造反了!

給他爆料的,是他安插在楚地的“帝國007”燕廣。據燕廣報告,日前,楚王曾在封地內與漁陽人王平、顏忠等製作圖符,圖謀不軌。

所謂“圖符”,即指地圖與兵符。有了這兩樣,甭管對方是否真心謀反,至少擁兵自重是跑不掉了。

漢明帝聽完訊息後,神情異常緊張。

曾幾何時,這位楚王劉英與漢明帝之間也算是兄弟情深。

劉秀一共有11個兒子。除廢后郭聖通與陰麗華每人各給光武帝產出五位皇子外,劉秀曾臨幸過的許美人,也誕下一子,這就是楚王劉英。正因為劉英並非郭、陰兩後所生,所以在光武帝諸子中地位不高。但自小性格孝順平和的劉莊,卻十分關照這個弟弟。

他們的父皇剛駕崩,劉莊就加恩賞給許美人楚地王太后的封號,允其在兒子劉英的封地內安享晚年。

而劉英到了封地後,很長時間也都效仿前朝研習“黃老之術”,不問世事,祈求長生。

若按這種情形發展下去,兩兄弟之間多半也走不到撕破臉皮的一步。

自從漢明帝夢遇“小金人”,引佛教經典築造白馬寺以來,遠在楚地的劉英又開始信奉佛教。在封國內,楚王劉英既尊老子,又崇浮屠。更令人狐疑的是,朝廷為防匈奴犯境設立“度遼營”時,他居然主動交出數十匹的上等絲綢,順帶上表謝罪,稱自己生在藩國,罪孽深重,願“奉送縑帛,以贖愆罪”。

若以一個佛教徒的身份論楚王之行,“業障”一詞或可解釋他無故自首的行徑。然而,站在一個維護皇權的角度上,楚王的怪異行為,恰恰印證了他那“莫須有”的造反罪名。

被遺忘的好皇帝:對權貴狠,對百姓仁

▲洛陽白馬寺。圖源:圖蟲創意

很快,不由弟弟分說的漢明帝處置了楚王劉英,並因此大興“楚王之獄”。

史載,因楚獄,“坐死徙者以千數”,受株連下獄者更是高達萬人。震怒的漢明帝甚至嚴令,所有因罪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家人一律不準替其收屍,違者以同黨論處。

一時之間,因楚王謀反受牽連的重臣貴戚數不勝數。可漢明帝在如何對待“罪魁禍首”劉英的問題上,態度卻突然來了個180°大轉彎。念及所謂的“親親之情”,漢明帝僅將劉英廢黜王位,遷居丹陽(今安徽宣城),而且禍不及親人,許美人的楚地太后之位,一直坐到其去世。

不過,劉英在徙居丹陽後不久便鬱悶自殺了。

03

儘管漢明帝在對付群臣時多少有些嚴苛,但在天下蒼生這個問題上,他的頭腦卻時刻清醒。

就在弟弟劉英自殺後不久,漢明帝時代最大的黃河水利復建工程,勝利竣工了!

作為中原文明的發源地,黃河的水文往往與一個王朝的興衰有著直接的關係。可偏偏這條“母親河”,流經之地泥沙淤積嚴重,她的脾氣倒和褊察的漢明帝有幾分相似。只要一個“不順心”,就自發變更預定軌道。每一次決口,都給下游百姓帶來毀滅性災難。因此,帝制時代的君主們通常不敢輕易改變黃河的流向。而生於斯長於斯的百姓,卻始終將黃河的清濁與對君主的評價結合在一起。

為了博取民心,漢光武帝劉秀就曾冒險下令給黃河“做手術”。只不過,當時東漢初立,百廢待興,修黃河之事最後還是不了了之。這導致漢光武帝執政後期,黃河多次奪淮入海,下游多地出現洪水氾濫,造成的損失無法估算。

面對修繕黃河的利弊,漢明帝劉莊乾綱獨斷,著即徵調數十萬民夫,讓他們跟隨河堤謁者王吳、王景等前往治河。他慧眼識珠,自從任命水利專家王景領導黃河防洪前線指揮部後,下游百姓的日子就一天比一天好過了。

由於黃河流勢經常變化,為保障下游百姓用水安全,王景在視察完黃河下游大體狀況後,隨即安排民夫疏通河床,並重新設計黃河河道的行洪路線,增加河床水位坡度,使黃河在流動時裹挾泥沙的能力大幅增強。

同時,王景還命人在河南滎陽至黃河入海口之間近千里的江防線上修築堤壩。在這段千里堤壩上,他每隔十里便設計一個洩洪閘口。為保障每一次放水都能順利進行,在河堤完工之日,王景首創的“河長”問責制度即時生效。透過“一官負一閘”的形式,王景讓黃河沿岸新修築的堤壩時刻處於洩水狀態。如此,黃河下游的防洪壓力,很快得到緩解。

王景設定的這套黃河防治系統,在當時稱得上是相當先進。

堤壩建成之日,王景無私地將自己的治河所得,如土石填埋決口法等等,全部教給當地百姓。

黃河水患自此驟然減少。即便之後在漢桓帝年間(146-168年)及晉武帝時代(266-290年)曾有過區域性性的決溢,但總體來說,王景治河惠及沿岸百姓逾800年。

經過這次黃河治理,漢明帝很快收穫了東漢建朝以來最大的一波人口福利。

統計顯示,漢光武帝執政末期,天下總戶數約為428萬戶,人口總數在2100萬上下。而到了漢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也就是治河成功後的第五年,全國已有586萬戶,人口也超過了3000萬。

04

漢明帝並不滿足於此。在帝國經濟和人口發展的背景下,他對自己和宗室的要求,更嚴了。

正如漢光武帝劉秀在遺詔上稱自己“無益百姓”要求薄葬一樣,漢明帝對帝王的喪葬之法保持著“蕭規曹隨”的態度。在修建自己的陵墓時,他乾脆要求有司

“令流水而已,無得起墳;萬年之後,掃地而祭”。

為了達到孟子所說的“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政治境界,他直接讓他的皇子們給天下百姓“讓路”。

按照漢朝的宗法制度,除一子繼嗣皇帝外,餘子皆封王給予一個郡的封地。

在東漢前期,漢光武帝通常會將皇子們分封到徐州、冀州、兗州等相對經濟富庶之地。而且,為了保障孩子們在封地內衣食無憂,如被廢了太子之位的東海恭王劉彊,除享有本郡食邑外,還兼領了當時富庶的魯郡,並以魯為國都,住進了那裡遺留下來的西漢魯王宮。

而到了永平十五年(72年),漢明帝該給他膝下成年的皇子分封駐地時,他卻說,我膝下的這群不肖子哪個夠資格跟朕的那群兄弟相比。我的兄弟們既然從父皇那得到的封地是一個郡,那我劉莊在此表態,就給我的這群熊孩子每人半個郡的封地作為封國,剩下的仍歸中央統一派員打理,還地百姓!

與薄葬類似,漢明帝的這項政令出發點是好的,就是實施起來頗有難度。

不過,也正因他自己以身作則,才使得他開啟的“明章之治”中,出現了一大批廉潔奉公的官吏,從而間接促成了漢和帝“永元之隆”的到來。

由於漢明帝始終堅持“尊奉建武舊制,無敢違者”,因此,在民生政策上也時不時照搬漢光武帝時代的優良政策,並將其發揚光大。

當時,東漢承西漢制,在民間實行“平徭減賦”的假民公田政策。所謂“假民公田”就是將國有的山林湖澤、儲藏耕地以及種子工具等發放給無地貧民,鼓勵耕作,並承諾短期內不對其徵收賦稅,以此來保障貧民的基本生活權益。

在維持此項政策的基礎上,永平十三年(70年),漢明帝特地下詔:

“濱渠下田,賦與貧人,無令豪右,得固其利。”

什麼意思呢?就是把黃河邊上那些耕力不怎麼好的田地,分給無地貧民,讓他們在王景等人修好的堤壩附近安置,引黃河水灌溉農田,自力更生。這樣,就算這些貧瘠的土地無法定時定量耕種出充足的糧食,至少也不至於令無地者餓殍遍野。

當然,這一政策受損的是被強迫“割肉”的豪族。而百姓惦念漢明帝的原因,亦在於此。

在其執政的十八年歲月中,雖被詬病性格褊察,卻創造了一個“天下安平,人無徭役,歲比登稔,百姓殷富”的治世。

永平十八年(75年)八月,48歲的漢明帝突然駕崩於洛陽東宮前殿。

被遺忘的好皇帝:對權貴狠,對百姓仁

▲漢明帝。圖源:影視劇截圖

在最後的遺詔中,這位英年早逝的天子仍不忘令行節儉。

他要求所有的皇室子孫在他過世後,都不能鋪張浪費。祭拜他時,也僅需供奉一瓢水和幾條臘肉即可。祭喪百日後,即可除服,恢復正常生活。如果後繼者膽敢擅作主張,即可視為違反宗廟之法,交由朝臣從重論處。

正如范曄在《後漢書·明帝紀贊》中所言:

“顯宗(漢明帝)丕承,業業兢兢。危心恭德,政察奸勝。備章朝物,省薄墳陵。永懷廢典,下身遵道。登臺觀雲,臨雍拜老。懋惟帝績,增光文考。”

縱觀其一生,坐擁天下,對宗室豪強狠,對治下百姓仁,誰重誰輕,始終分得清。或許這就是一個好皇帝該有的樣子。

參考文獻: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中華書局,2005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年

薛來:《論漢明帝的性格及其成因與影響》,《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鄭長興:《漢明帝與“永平之政”》,《周口師專學報》,1996年S2期

任伯平:《關於黃河在東漢以後長期安流的原因——兼與譚其驤先生商榷》,《學術月刊》,1962年第9期

高敏:《論漢代“假民公田”制的兩種型別》,《求索》,1985年第1期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