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讀經明義丨《孟子》:人生在世 有性有命

由 網路詐騙研究員 發表于 人文2022-08-22
簡介”孟子說:“嘴巴喜愛美味,眼睛喜愛美色,耳朵喜愛美聲,鼻子喜愛香味,四肢喜愛安逸,雖然這是人的天性(指生理層面與生俱來的天性),但這種天效能否得到滿足卻取決於外在的命運,所以君子不把這種天性稱為人性(指價值層面異於禽獸的仁義禮智之性)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什麼意思

作者:唐東輝

導讀:孟子並沒有否定人的生理天性,但卻指出價值人性才是人區別於禽獸、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所在。因此,當我們在為衣食住行打拼之時,也應時時注重保養自己的仁義禮智之性,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人。

讀經明義丨《孟子》:人生在世 有性有命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智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孟子·盡心下》

這是《孟子》一書中有名的一章,孟子從君子的立場出發,對“性”與“命”進行了辨析,可稱之為“性命之辨”。

讀經明義丨《孟子》:人生在世 有性有命

生理天性,得之有命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

孟子說:“嘴巴喜愛美味,眼睛喜愛美色,耳朵喜愛美聲,鼻子喜愛香味,四肢喜愛安逸,雖然這是人的天性(指生理層面與生俱來的天性),但這種天效能否得到滿足卻取決於外在的命運,所以君子不把這種天性稱為人性(指價值層面異於禽獸的仁義禮智之性)。”

孟子並沒有否認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像口、眼、耳、鼻、四肢之於美味、美色、美聲、香味、安逸的喜愛。

在這個意義上說,他是承認告子所說的“生之謂性”(《孟子·告子上》)的,事物天生的稟賦就是該事物的性,人天生的稟賦就是人之性。

但是,人的這種生理上的天性(進而又包括對財富、權力、名利的追求),能否得到滿足或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滿足,卻不是自己主觀方面就能決定的,而是要視外在的客觀條件而定,因而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盡心上》)

正因為如此,孟子指出,人這種生理層面與生俱來的天性不可以被稱為人在價值層面異於禽獸的仁義禮智之性。

讀經明義丨《孟子》:人生在世 有性有命

價值人性,求則得之

孟子曰:“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智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孟子說:“父子之間的仁,君臣之間的義,賓主之間的禮,賢者的智慧,聖人所行的天道,雖然能否實現受制於外在的命運,但它們卻是人性(指仁義禮智)之所在,所以君子不把人之所以為人的人性稱為命運。”

孟子雖然並不否認人的生理天性,但如果人生在世,僅僅是追求生理上或物質上的“飽食、暖衣、逸居”(《孟子·滕文公上》),而沒有心理上或精神上的提升、挺立,那麼和禽獸又有什麼兩樣呢?

而“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離婁下》),這“幾希”之處,就是人所特有的道德特質,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人性,即仁、義、禮、智、天道。

雖然仁、義、禮、智、天道的實現,也像生理天性一樣受制於外在的命運,但因為它們根於人心,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人性之所在,是“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盡心上》),因此君子不把它們歸之於命運而無所作為,而是自強不息,挺立自己的人格,做一個精神上大寫的人。

讀經明義丨《孟子》:人生在世 有性有命

人是生理天性與價值人性的合一體,但二者並不是等量齊觀的,而是有主次之分。

孟子並沒有否定人的生理天性,但卻指出生理天性在人的合一體中居於次要地位,並且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而價值人性則在人的合一體中居於主要地位,是人區別於禽獸、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所在,並且是“求則得之,舍則失之”的。

因此,當我們在為衣食住行打拼之時尤其是在衣食無憂之後,也應時時注重保養自己被稱為人的價值人性即仁義禮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人。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