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由 藝術泛舟 發表于 人文2022-08-19
簡介東出長安,不論是送朋友還是送親人,都會折柳送別

什麼叫肩摩轂接

古詩詞送別的詩詞一般都有這幾種型別時間和空間出現:

時間類

日暮、清晨、月夜、春、秋,尤其是日暮即傍晚特別多。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空間類:

長亭,灞橋、南浦、渡口、古道等等。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長亭送別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送別

01

寫柳是因為:柳者,留也。

折柳,古人離別時,有折柳枝相贈之風俗。折柳也是一首古代歌曲。最早出現在漢樂府《折楊柳歌辭》第一中。折柳”一詞寓含“惜別懷遠”之意。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古人折柳贈別,是大有深意的。

因為“柳”和“留”為諧音,既表達依依不捨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鄉,宛如柳木隨遇而安、發展壯大。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這一習俗源自何處,已無據可考。

文獻記載最早可見諸《詩經·小雅·采薇》中的“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尤其是隋、唐時期,經過文人雅士們不斷寫詩作賦,折柳贈別那種離愁別緒和深情厚誼就被定格了下來。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送別那詩中寫的空間地點、時間都是有原因有演變過程的。

02

送別為什麼會在渡口?

渡口:是送別詩詞出現也非常多的。

雖然有些詩詞沒有直接指明是在

渡口

送別。

但是隻要出現水、船那基本是送到渡口,跟長亭一樣的道理。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渡口送別

渡口也會栽柳樹,這也許都是為了

柳者,留也

吧?

很多重要渡口也有亭閣這類建築,也是因為這兒不只是尋常人離開的途徑,很多官方、富商也會從這兒登船。

有些還是船隻停泊港口,比如唐代的涪陵就是“

門泊東吳萬里船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渡口送別也是因為:古代最為便利快捷的交通工具還是水路。

所以渡口送就是非常正常了。

在唐代之前已經可以從成都走水路到涪陵,然後再過荊門山,下三峽往東可直達蘇杭一帶;折向北走襄陽走丹水就可以直達洛陽、西安。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京杭大運河也可以直通江南地區。

灕江因為有了靈渠也可以互通。

所以感情深一般就是送到渡口,然後準備點酒菜,寒暄一番,詠詠詩。

這基本就到日近黃昏了,所以很多送別的時間是集中在晚上,那是因為他們不捨啊。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比如李白的《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汪倫送李白到渡口。

在李白將走時,

汪倫卻進行了一輪踏歌表演。來抒發自己送別情誼。

踏歌

一種民間歌調,邊走邊唱,以腳步為節打拍。應該是汪倫那個地方特殊的送別方式。

而踏歌在宋代的繪畫就出現過。一般是來慶祝豐收這類的。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踏歌圖》南宋著名畫家馬遠的傳世名作

03

送別為什麼會有長亭和在傍晚?

秦漢時期在鄉村大約每十里設一亭,亭有亭長。秦制三十里一傳,十里一亭,故又在驛站路上大約每十里設一亭,負責給驛傳信使提供館舍、給養等服務。

這實際就是官方連鎖旅店了。那亭就成了一個距離代表。一亭就是十里了。

古代禮節肯定講究,尤其那幫文人墨客更講究,畢竟好友要走了,肯定要送。

感情稍微淺點就送個一亭,感情深的甚至送至城外三亭,那就是三十里了。然後邊聊邊送,那走路也慢了,如果中午出發基本也就到晚上就話別了。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所以好多送別詩詞很多是傍晚,那是因為他們消磨到這個時間。

反正離別,那被送的人可以在驛站住一晚上,第二天再趕路。

講究點還帶著酒菜再喝上兩杯,然後再依依告別。或者人家本身亭就備有酒菜這類的。

古代30裡雖然比現代的稍微短點,但是邊走邊聊,就算不停走也要3個小時左右。

這邊走邊聊自然就更慢了,到了飯點再吃頓飯,一頓酒飯時間下來基本就到日暮了。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當然也有因為是夏天趁天黑趕路比較涼爽的情況,古代趕夜路的也相當多。

還有一個原因,晚上一般水流平緩,所以晚上上船的也比較多。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04

送別詩詞也會頻繁出現古道:

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代: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古代送別的長亭時間都非常長了,官道形成都是有很長的悠久歷史。

比如長安的西出東出的道路從秦漢時期就存在了。

長亭是官方維護,是重要的戰略週轉站,雖然也而向民用,但是更多是軍事戰略用用途。

而且從秦漢到唐宋直到清代,這些長亭古道都是沿用。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而且詩詞中引用古道更能襯托送別的滄桑感。

05

唐詩送別詩詞中出現更為頻繁的灞橋。

灞橋是長安的地名,曾是西安東去的一條必經通道,是西安城東交通要道和戰略重地。

是西安城東交通要道和戰略重地。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隋灞橋遺址

昔日灞橋只餘橋墩。

《全唐詩》中直接描寫或提及灞橋(灞水、灞陵)的詩篇就達114首之多;

《雍錄》上指出:“此地最為長安衝要,凡自西東兩方而入出嶢、潼兩關者,路必由之”;

王昌齡《灞橋賦》中說:“惟於灞,惟灞於源,當秦地之衝口,束東衢之走轅,拖偃蹇以橫曳,若長虹之未翻”;

李白嘆道:“

昔日灞橋只餘橋墩。

”;

岑參寫道:“

灞橋地處灞河,為“八水繞長安”的最大一條河流,是渭河的一個支流

”;

劉禹錫唱道:“

灞橋地處灞河,為“八水繞長安”的最大一條河流,是渭河的一個支流

”;

李賀詠道:“

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

李商隱吟道:“

初程莫早發,且宿灞橋頭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灞橋被人們改稱為“情盡橋”、“斷腸橋”、“銷魂橋”。也是因為送別到此止的原因。東出長安,不論是送朋友還是送親人,都會折柳送別。

徵徒出灞涘,回首傷如何

灞水樓船渡,營門細柳開

灞水橋邊倚華表,平時二月有東巡

雍陶《折柳橋》:

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

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

羅隱《柳》:

洛陽愁絕,楊柳花飄雪。

終日行人恣攀折,橋下水流嗚咽。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依不勝春。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灞橋兩岸古代是“築堤五里,栽柳萬株,遊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每當早春時節,柳絮飄舞,宛若飛雪,就形成了“灞橋風雪”景觀,這就是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06

送別還有一個地名:南浦。

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最早跟屈原《九歌?河伯》中的“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有很大關係。

南朝宋齊之間的文學家江淹所寫的《別賦》中的“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則強化了南浦送別之意象。

溫庭筠寫的《清平樂·洛陽愁絕》就可以來驗證為什麼叫上述名字了: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經這橋上遠行的人絡繹不斷,來這橋上送行的人成群結隊,所以整天都有人折楊柳枝,整天都有人執手嗚咽。

王維《送別》:“送君南浦淚如絲,君向東州使我悲。為報故人憔悴盡,如今不似洛陽時。”

李白《贈漢陽輔錄事二首》(其二)前四句曰:“鸚鵡洲橫漢陽流,水引寒煙沒江樹。南浦登樓不見君,君今罷官在何處。”

白居易《南浦別》:“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李賀《黃頭郎》詩曰:“黃頭郎,撈攏去不歸。南浦芙蓉影,愁紅獨自垂。”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南浦:本意是指水的南邊,後來演變泛指送別之地,飽含離愁別情

柳永《傾杯》:“離宴殷勤,蘭舟凝滯,看看送行南浦。情知道世上,難使皓月長圓,彩雲鎮聚。”韓元吉《薄倖》曰:“送君南浦。對煙柳、青青萬縷。”

劉辰翁《蘭陵王》曰:“鞦韆外,芳草連天,誰遣風沙暗南浦。”

周邦彥《尉遲杯》曰:“無情畫舸,都不管、煙波隔南浦。”賀鑄《天香》曰:“流浪徵驂北道,客檣南浦?幽恨無人晤語。”

辛棄疾《祝英臺近》曰:“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

姜夔《念奴嬌》曰:“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風南浦。”

到了元明清的離別詩詞中,“南浦”的意象依然經常出現,比較典型的如清人沈樹榮《送別》詩曰:“落葉楓林兩岸秋,曾於南浦動離愁。只今一片江頭月,不照歸舟照去舟。”

總之,作為詩歌意象,南浦飽含著歷代詩人的離愁別情。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07

送別為什麼大部分在春秋季節?

南朝宋齊之後的送別詩中,“南浦”的意象明顯多了起來。

唐代就成跟灞橋一樣頻繁使用的詩詞意象了。

春天路途好走,不冷不熱,而且春暖花開,也可以邊走邊欣賞美景。

秋天則是秋高氣爽,加上如果不快點走,

到了冬天趕路就非常不方便和辛苦。

會天寒地凍路滑的。

所以古代如果沒有緊要的事情一般都是選擇這兩個季節出行,所以送別就大部分集中在這兩個季節了。

宋代送別詞中“南浦”的意象也很多,其意趣仍承襲唐詩。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藝術泛舟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