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孩子的問題父母一定要答疑解難嗎?

由 山茗527 發表于 人文2022-08-17
簡介當我為孩子增加了一個“判是非”的環節而自得時,我的妻子卻對我提出了強烈的抗議,並用一個典故來批判我的做法:一次,孔子學生曾子的孩子在家中哭鬧,曾夫人就對孩子說,如果你乖乖的聽話,等你父親回家時就殺豬給你吃,結果孩子為了吃肉而不哭鬧了,曾子得

言必有據是成語嗎

我的回答是:答非所問也是教育

說起教育,總是用“答疑解惑“、”言必有據“等詞語來要求。其實,教無定法,答非所問也是教育。

在我的教師生涯中,每次當班主任總髮現有幾位學生,他們善良得不知道應分辨一下別人言行的對錯,以至於跟著他人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自己還不知不覺。這些學生的家長往往非常有學識修養,灌輸給孩子的是再三篩選的精華,使孩子在家庭中養成了聽話而無須判斷是非的習慣。

過分的純真就是無知。為了孩子能更好地融入社會,我在家庭教育中作了答非所問的嘗試,使孩子接受資訊後增加一個“判斷是非”的環節。

一是對生活中一些應該讓孩子自己解決的問題,如果問而不答,似乎沒有盡到監護人的責任,也不利於建立和諧的家庭氛圍,如果有問必答,也不利於孩子自立能力的培養。我就給孩子一個答與不答一個樣的答案,如“相信你會做好的”,“試試看怎麼樣”等,鼓勵孩子自己去嘗試。

二是對一些無關道德的生活常識問題,給一個完全錯誤的答案,讓孩子自己去感悟。如第一次讓孩子洗幾棵小蔥,孩子問我該怎麼洗,我既不批評他家務能力太差,也無須教他正確的洗法,我的回答是:先把肚子剖開,再把內臟去掉。孩子知道這完全沒有道理,但已問了一次不可能再問了,就自己去想辦法解決了。

三是給孩子一個比較好玩的答案。如孩子看了科普讀物後,考問我世界上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我說絕對是先有蛋。原因是,過去有兄妹倆,哥哥討了媳婦後,妹妹經常欺負嫂子,還到父母親處說嫂子的不是,嫂子實在忍無可忍,要妹妹一起去父母處對質。妹妹來了個惡人先告狀,說如果我有半點對不起嫂子,就變成一隻大壞蛋。妹妹一說完,就渾身又癢又痛,在地上打滾,滾到後來真的變成了一隻蛋。女兒是母親的心頭肉,妹妹變成蛋後,母親就把這隻女兒的化身的蛋每天放在自己的懷裡,過不了多久,蛋孵出了一隻小雞。嫂子產下孩子後,孩子的奶奶每天指著這隻雞說,這可是你姑姑變的啊。直到今天,農村小孩都叫小雞為“姑姑”,或“姑姑雞”。

小孩子其實很能理解父母的個性,他知道有的問題問與不問一個樣,就不來問我自己解決了;有的問題由於我的答案奇特而好玩,就特別喜歡來問我,但聽了我的答案後,又到他媽媽處驗證:爸爸說的是真的嗎?表明我的答非所問理念被實踐檢驗是有效的。

當我為孩子增加了一個“判是非”的環節而自得時,我的妻子卻對我提出了強烈的抗議,並用一個典故來批判我的做法:一次,孔子學生曾子的孩子在家中哭鬧,曾夫人就對孩子說,如果你乖乖的聽話,等你父親回家時就殺豬給你吃,結果孩子為了吃肉而不哭鬧了,曾子得知夫人對孩子的諾言後,真的把豬殺了,說孩子誠實的品德是父母身傳言教而來的。我妻子透過這個流傳了二千多年的經典例子,指責我的教育方法是在危害孩子的心靈,說幸虧我每星期只週末回家兩天,否則孩子就被我教壞了。

為了說服我那政治歷史專業畢業的妻子這一殺豬教子的理念,我透過翻閱古書,終於找到了一個歷史與孔子同樣悠久的理論依據:我的教育理念就是我們的祖先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禪機”。“禪機”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明顯的答案,不同的人根據各自的修行和悟性去“參悟”。禪機是深奧的教育理論,其優點,一是參悟的結果與每個人的認識水平想協調,當今社會由於不重視“禪機”的教育理念,培養的有些人一邊唱著“全心全意為人民”,一邊謀著“越多越好人民幣”,造成人格分裂;二是不同的人悟出不同的結果,使人類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多彩;三是從效果而言,透過對答非所問禪機的參悟而獲得的“道”,是刻骨銘心指導實踐的,透過潤物細無聲的滲透所進行的教育,是深入人心影響行為的,透過如她這樣的政治老師在課堂上的灌輸,是接受少忘記多效率最為低下的,如果讀書是為了應付考試有口無心的背誦,除了增加些功利之心,很難找出多少正面效果。

妻子當然不同意我的理論。日子在教育觀點交鋒中流逝,孩子也在我們不同教育理念的衝突中成長。直到有一次,幾個朋友在奉化石沿的漁船上感受體驗之旅,漁民捕上什麼,我們就用清水和鹽煮一煮吃什麼,這種無須佐料的海鮮真是鮮到骨子裡的鮮。漁民大哥說,這裡的海鮮之所以特別鮮美,不只是新鮮,主要是由於其在山水和海水混合環境中生長,本質特別好。這頓海鮮也使我們夫婦在育子理念上統一了認識:也許孩子在母親的言必有據和父親的答非所問這樣混合環境中成長,更有利於其品質的提高。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