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古人為何喜歡身帶癢癢撓?並不僅為撓癢

由 食品檢驗員培訓網 發表于 人文2022-08-15
簡介(隨身帶著癢癢撓的唐朝人)在古人的生活用具中,搔杖的異名別稱大概是所有器具裡最為豐富的:“爪杖”、“蚤杖”、“扒子”、“癢扒子”、“搔背扒(爬)”、“不求人”、“老頭樂”、“麻姑”、“談柄”、“握君”、“木奴”、“執友”、“如意”等等,雅俗

麻姑搔背什麼意思

古人的生活用具很多,如果要找最少不了的,會是什麼呢?搔杖應該列入其中。所謂“搔杖”,就是俗話說的癢癢撓。為什麼會是癢癢撓,由於古人洗浴沒有現在方便,面板瘙癢是常有的事,癢時用手撓不到,別人又不方便,遂有了搔杖的發明。

別看搔杖不起眼,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表現可不一般,具有特殊的內涵和價值。

古人為何喜歡身帶癢癢撓?並不僅為撓癢

(隨身帶著癢癢撓的唐朝人)

在古人的生活用具中,搔杖的異名別稱大概是所有器具裡最為豐富的:“爪杖”、“蚤杖”、“扒子”、“癢扒子”、“搔背扒(爬)”、“不求人”、“老頭樂”、“麻姑”、“談柄”、“握君”、“木奴”、“執友”、“如意”等等,雅俗都有,但皆指搔杖一物。

其中最為形象的叫法是“不求人”,有了搔杖時,背部癢癢再不需要低聲下氣求助別人了。元陳櫟《和不求人贊》便稱:“噫!雖不求人兮,未免求木奴之指。”

而比“不求人”叫得更多的是“如意”。《稗史類編》引佛經《音義指歸》稱:“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創作人手指,爪柄可長三尺許,或背脊有癢,手不到,用以搔爬,如人之意。”

“談柄”,則是搔杖最有內容的別稱。,裡面有故事。唐文宗李昂常請飽學之士到他的宮裡講學,據唐蘇鶚《杜陽雜編》,有一次請易學大師、後官至宰相的李訓講《周易》微義,時值盛夏,李訓講得滿頭大汗,唐文宗便派人取來水玉腰帶和闢暑犀如意,賞賜李訓,還對李訓說了這麼一句話:“如意足以與卿為談柄也。”

(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癢癢撓實物)

現代被人拿來做談笑資料的所謂“話柄”一詞,即由“談柄”而來。

“談柄”原指拂除蚊蟲、灰塵的拂塵,拂塵又名“麈尾”。魏晉多清談之士,為便於驅趕蠅蟲,不至於因蠅蟲的干擾而掃了談興,於是多持拂塵。

清王士禛《居易續談》即稱:“六朝以來,則以麈尾為談柄耳。”但後來,清談之士更喜歡手持搔杖,因為時人流行服用“保健品”五石散,服後渾身發熱發癢,搔柄更能用上,時達官貴人也都手持搔柄。

搔杖最有意思的異稱是“麻姑”。麻姑本是女仙名,據葛洪《神仙傳·麻姑傳》,漢孝桓帝時,王方平和麻姑這對男女二仙降臨蘇州人蔡經家,欲學仙道的蔡經見麻姑臂潔如玉,指纖似蔥,心中生出俗念:“背大癢時,得此爪以爬背,當佳。”結果被王方平識出,背上挨鞭。

搔杖的叫法之所以這麼豐富,是因為它與古人生活太密切了,不同人在不同的時候使用,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體會。但是,搔杖在古人的生活中並不僅僅是一種撓癢工具,它身上豐富的文化內涵才是古人看重的。

古人為何喜歡身帶癢癢撓?並不僅為撓癢

(明代鐵撓杖)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