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至人無己,返璞歸真

由 蝸牛談原理 發表于 人文2022-08-05
簡介莊子所描繪的“無名”、“無功”、“無己”的理想人格,以常人的觀點看來是根本達不到的,因為世俗生活中經常碰到一些問題,如是與非、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等等,是相互對立而無法超越的,人們天天都要同它們打交道

返璞歸真都用來形容什麼人

【原文】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譯文】

無私忘我的人是最高尚的人,不刻意去創造功業的人是神聖的人,不有意追求名望的人是極其睿智的人。

【解析】

莊子在《逍遙遊》中這樣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所謂的“聖人無名”,是說作為理想人格的“聖人”,應該是淡泊名利,不為名利所左右的人。儒家認為社會動盪的原因在於禮樂不興,主張以仁義治天下。莊子認為,追求名義、仁義、道德,這不但不能使社會達到太平,反而是社會動盪不安的原因。在莊子看來,自從虞舜以仁義為號召而攪亂天下以來,天下的人就沒有為仁義相奔走的,而這就是用仁義改變了人的自然本性,使人失卻了原本有的真性。故“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

至人無己,返璞歸真

童年是迷糊的真,成熟是理性的假

莊子本人可以說是淡泊功名利祿的典範。在常人眼中,那高居於百官之上的相位可以說是心嚮往之,夢寐以求不可得的,但在莊子眼裡,相位不過如“腐鼠”一樣,不屑一顧。所謂“神人無功”,就是說,作為理想人格的“神人”,應該是順應自然。莊子認為,要讓天下萬物自由發展,不要人為地干預,否則,萬物就會失去原有的本性,改變了自然的常態,而超越原本的真性,改變了自然的常態,天下就會動亂;不超越原本的真性,不改變自然的常態,哪裡用得著治理天下呢!

所謂“至人無己”,用莊子的話說,就是忘卻生死、寵辱、貴賤、好惡、是非。要做到無情,首先要在是非面前不動感情。在莊子看來,世界上本來就無所謂是與非,一切是非之辯,無異於風聲,毫無價值。所以他主張“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從世俗所謂是非之辯中解脫出來。著名的莊周夢蝶的故事,可以說是忘卻是非的典型例子。其次是忘卻寵辱、貴賤、生死等。自然規律的執行,是人不可改變的,人只能聽天由命,忘卻生死。在莊子看來,生死是一種自然現象,是人力所不能改變的,因此,在生死麵前,也要順應自然,不要為之動情。

莊子所描繪的“無名”、“無功”、“無己”的理想人格,以常人的觀點看來是根本達不到的,因為世俗生活中經常碰到一些問題,如是與非、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等等,是相互對立而無法超越的,人們天天都要同它們打交道。既然人們天天同它們打交道,又無法超越它們,那也就無法達到“無名”、“無功”、“無己”的境界。在莊子看來,是非問題、善惡問題、美醜問題、生死問題等等,其實是根本不存在的,因為以常人的觀點看,這些問題是對立而無法超越的,但以“道”觀之,這些問題又不是問題。拿是非、善惡、美醜來說,不存在著什麼根本對立不能化解的。例如,人睡在溼處會“腰疾偏死”,難道泥鰍也是這樣的嗎?人住在高高的樹上會膽戰心驚、惶恐不安,難道猿猴也會這樣嗎?人吃牛羊豬肉,麋鹿吃草,蜈公吃蛇,鴟鳥和烏鴉喜歡吃老鼠,誰能判定什麼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味呢?總之,以道來觀察天下萬物,它們之間沒有什麼質的區別,因此,我們也就沒有必要為所謂是與非、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等問題自尋什麼煩惱。

那麼怎樣才能達到理想人格的境界呢?在莊子看來,首先是拋棄仁義,也就是社會關於人的精神生活的規範;其次是拋棄禮樂,即社會關於人的外在行為的規範;最後是拋棄生理慾望和心靈智慧,達到“死生一觀,物我兩忘”的逍遙自由的境界。

老子也向人們指出了一條解脫自我的有效方法:返璞歸真,迴歸自然。它不僅用在修身方面是一條至理名言,用在治國方面也是一條不二法則,即順應自然本身的規律來治理國家,曹參的無為而治就是這個道理。

曹參剛到齊國擔任相國時,齊國是一個擁有七十座城市的大封國。當時劉邦剛剛奪得天下,建立了漢朝。但是經過秦末戰亂加上四年的“楚漢戰爭”,社會經濟一片破敗凋敝,當時百姓窮困,國庫空虛,人口銳減。面對這樣一個爛攤子,怎麼才能使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曹參認識到擺在他面前的頭等大事,就是要讓老百姓擺脫戰爭的苦難,給以休養生息的機會。

所以他到齊國後,立即把當地德高望重的長者和一批有才識的知識分子招來,虛心地向他們請教如何來安撫和管理好百姓,如何才能把破敗的國家治理好,因為召集來的有好幾百人,每個人只是按照自己的認識來談,所以提出的辦法也五花八門,有的竟不著邊際。這麼大的事,又眾說紛紜,搞得曹參也無所適從,一下子很難做出決斷。

正當他猶豫不決的時候,有人告訴他,住在膠西的蓋公,擅長於研究道家黃老“無為而治”的學說,有治國的才能。曹參聽說後,思賢若渴,立即派人帶著厚禮恭敬地把膠西蓋公請來。蓋公來了以後,曹參禮賢下士,親自拜見,向蓋公請教治世安民之道。蓋公看曹參一片真心,就向他建議當前治理齊國應該採取“清靜無為,順其自然”的方法。

蓋公對曹參說:“只要上面的官府清靜,不生事,不擾民,那麼下面的老百姓自然生活就安定了。百姓安定後,社會經濟隨之就能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家也就能治理好了。”曹參聽了他的話以後非常高興,決定把蓋公留在齊國,並把自己住的正房讓出來,請蓋公住,以便隨時為他治國出謀劃策。曹參在齊國擔任相國的九年中,按照黃老“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辦法制定各項政策,不準官員去打擾百姓,嚴懲做壞事禍害百姓的官員,起用一批老成持重又愛護民力的官員,使齊國的經濟很快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原來動盪不安的社會日趨穩定,百姓過上了比較安穩的太平日子,所以齊國人都稱頌曹參是賢明的丞相。

而在處世方面,尤其面對現在紛繁的世界,莊子說的“至人無己”這句話尤為重要,並不是讓人什麼都不做,應當是,不要太計較外部的東西,自己的心靈追求最重要。過簡潔的生活,培養質樸的心靈,從繁複走向簡單,從迂曲走向直接,這也正是老子倡導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處世原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