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祝融的挫折與楚漢的勝利

由 折來此枝 發表于 人文2022-07-31
簡介周天子象徵性地對楚國進行了分封,封他們為公、侯、伯、子、男五等中最低的男爵,封地五十里,這五十里就是楚人避入的荊山

桃弧棘矢是什麼

導語:然而楚人是高興的,他們從來不怕吃苦,不會因為致命的打擊一蹶不振。楚人在所有人都認為無法生存的荊山中,建立起了一個後來稱霸天下的大帝國。

武王伐紂,周朝建立,大行封賞,所有人都額手稱慶,等著瓜分勝利果實。然而遠在南方的楚人,卻沒有像其它部族那樣接受封賞,毅然決然離開居住已久的丹陽、漢水,闔族南遷進入從未開發過的荊山。

荊山,顧名思義,滿山荊棘,不適宜居住。楚人在丹陽、漢水經營了很多年,把江漢平原變成了一方沃土,然而他們寧肯放棄世代經營的美好家園,也要光著腿一步一道血口子地深入荊山,就是為了躲避剛剛建立的周王朝。

祝融的挫折與楚漢的勝利

武王伐紂

一、看清危機、當機立斷

1、楚、周決策者之間的矛盾

周文王準備伐紂時,曾廣招天下賢人,為自己出謀劃策。這些賢人有: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其中“鬻子”就是鬻熊,他是羋姓楚國有史可徵的初代國君。

有這樣一個傳說故事,姜子牙為文王準備伐紂,正是大雪天,漫天的鵝毛大雪鋪天蓋地,雪地中遠遠走來一行人。姜子牙知道這些都是神通廣大的世外高人,就把他們請進帳篷奉茶,奉茶時仔細觀察,發現那些人恭敬地請他們當中披著熊皮的一位長者先喝。於是姜子牙就先對這位長者敘禮,長者非常高興,決定留下來幫助他們。

這位披著熊皮的長者就是鬻熊。

楚人說:“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楚國的這位初代國君,是周文王的老師。那麼他教給文王的是什麼呢?是周文王非常得意的八卦占卜與天文知識。

楚民族起源的東方祝融部落,祝融部落能追溯到太皞伏羲。伏羲的特長是什麼?是建立了八卦這種推演宇宙執行的方法。周人在早期的知識擴散中可能接受到一些這方面的知識,但在周文王這一代,鬻熊給他集中補習了一下。

祝融的挫折與楚漢的勝利

伏羲像

可以看到,在武王伐紂之前,周部落決策者和鬻熊之間的關係還是禮敬有加、非常融洽的。

但是,武王伐紂開始,鬻熊就在周人的描述中不見了蹤影。是羋姓楚人沒有參加伐紂戰爭嗎?還是原本參加了、又因為某些原因在功勞簿上被抹去了呢?

我們先設想第一種可能。因為某些原因,羋姓退出了聯盟,可能是楚決策者和周決策者之間的理念不同,也可能是實施方略有分歧,也可能是關於戰後分配的問題沒有談攏,也可能是發現了什麼關於周人的不可公之於眾的秘密。總之,楚決策者與周決策者離心,分道揚鑣了。

第二種情況,楚人參加了伐紂戰爭,但是戰爭結束後,周天子不好對楚人進行封賞。為什麼呢?“楚為周師”,他們的地位太高了,一方面楚人實際上對周人存在威脅,一方面可能楚人確實不怎麼服氣這個後起的“晚輩”。

楚人起於鳥崇拜的伏羲部落,在華夏大地最早的鳥崇拜信仰中可謂“名門正派”,而周起於西方異域,是蛇崇拜信仰,周最初興起的時候,在中原各部族心目中是蠻荒異域的一個“旁門左道”的小邦。老克拉總是看不起新貴,都有這麼個血統心理。

於是,周人為了打壓楚人,抹去了他們的功勞。無論以上哪種情況,總之,楚與周之間出現隔閡了。

2、分封時的冷落

武王伐紂,商紂王帝辛奔入鹿臺,以一把大火燒燬舉國寶物,連同自己的身體作為祭品,降請祖先神靈,與周人做最後一搏。然而,神靈的精神慢慢消退在時代的賡續中,力量強大的新神將他的精神覆蓋天下。

這就是“封神榜”,一代新神上位了。

周武王獲得勝利後,分封同姓宗親,同時也封賞異姓諸侯,與大的部落進行會盟。這次會盟邀請了楚國君熊繹,然而卻沒有給他象徵諸侯地位的鼎、鍾等寶器,會盟時讓楚君熊繹進行燎祭等祭祀儀式,沒有與其它部落的君王放在同等位置上。

祝融的挫折與楚漢的勝利

楚人對這次會盟的待遇始終懷有怨言,《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後來的楚君仍在抱怨說:“昔我先王熊繹,與呂伋、王孫弁、楔父、禽父並事康王。四國皆有分,我獨無有。”楚人對周人做出了很大貢獻,然而在分享勝利果實時卻被周人擺了一道。

不僅如此,周獲得正統地位後,一再坐實自己的正統身份,重新編定神話,將一些赫赫有名的神話與英雄編定到自己的譜系中,此時身處南境的楚就再次被坐實了“蠻夷”身份。

如果說之前是暗中離心,那這次會盟就是明著昭告天下,我周人就是要打壓你楚人,楚人就是不能與我周人平起平坐。

3、周人對楚人的防範

楚人看清了局勢,周天子對楚人的定位低於其它諸侯,只讓他們做祭司。

楚人甘心嗎?

不甘心。他們是連舜帝都不能讓他們低頭服輸的祝融部落,又怎麼會向好比姨太太上位的“區區”小邦周俯首稱臣呢?

楚國決策者不僅不服氣,更是清醒地看清了微笑面皮之下如矛林立的危機。周人是容不下他們的,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論出身,論資歷,論智慮,論武力,楚人完全不輸周人,甚至有超越他們之處。如今楚這頭悍熊不服從於自己,留著日後肯定有反咬自己的那一天。

周人心裡的疑忌和顧慮,楚人看得清清楚楚,衡量局勢與雙方實力,楚人決定暫時避讓。

於是就在大傢什麼都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楚人當機立斷開拔了。他們拋棄肥沃的土地與帶不走的輜重,推著柴車長途跋涉向蠻荒之域進發。他們要一避再避,避到周人長鞭莫及之處。

可以說,楚國決策者的認知是非常清醒的。作為異姓諸侯王,周天子這個最高老闆容得下他們嗎?容不下,尤其是功勞赫赫的開國重臣,直接威脅到大股東的地位。

最明顯的例子是姜子牙,他為周王朝的建立肝腦塗地,他的後代分封在齊。然而周天子根本不會放他們過安生日子,在齊的旁邊建立魯,也就是周天子的長子,眼瞪眼看著姜子牙一家,防範他們任何可能會威脅到大股東的舉動。

於是明白的楚人走了,走的乾乾淨淨,彷彿在華夏大地消失一樣。然而,周人還是不放心,放那麼大一頭猛獸在南邊,他們還是害怕。周天子象徵性地對楚國進行了分封,封他們為公、侯、伯、子、男五等中最低的男爵,封地五十里,這五十里就是楚人避入的荊山。言外之意,你們禁足在這五十里荊山中,不要再出來了。

封賞完,周人還是不放心,又在周與荊山之間的漢陽一帶設立了“漢陽諸姬”,就是十幾個姬姓小國,作為隔絕周與楚之間的屏障。如果楚人打來,起碼還有十幾個遠方宗親做前線炮灰。

祝融的挫折與楚漢的勝利

漢陽諸姬

同時,楚作為封國,要向周王室繳納“桃弧棘矢”的貢品,即用桃木做成的弓、用荊棘做成的箭。桃弓棘箭,微不足道,但仍要楚人跋山涉水定期送到周王室去。這繁瑣隆重形式就是為了提醒楚人:你們世世代代都是臣子。

楚人透過南遷避開了危險,儲存了火種,接下來的八百年就開始苦心經營,咬牙切齒地開始了自己的創業史。

二、意志頑強,不斷髮展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這是楚人避入荊山再次開拓的典故。流傳近三千年不絕,其艱苦程度恐怕沒有任何一個部族能出其右。楚人推著柴車進入荊山,長途跋涉使他們的衣服都破爛不堪,一窮二白,窮的只剩一條性命。然而楚人是高興的,他們從來不怕吃苦,不會因為致命的打擊一蹶不振,楚人在所有人都認為無法生存的荊山中,建立起了一個後來稱霸天下的大帝國。

1、站穩腳跟,獲取資源

楚人在荊山燒山耕田,從零開始,一點一點積累資產,擴大領地,從熊繹到熊渠經過五代人的經營,楚國又重新有了規模,迎來楚國史上第一個全盛時期。

熊渠向長江中下游出兵,征伐楊粵至鄂,疆域由江漢平原擴充套件到南陽盆地。當時周夷王王室衰微,熊渠驅馳於江漢平原,公然表露自己的心聲:“我蠻夷也,不與中原號諡”,意思是說“我是蠻夷,不使用你們中原的封號”,去掉周天子給他們的男爵稱號,封自己的三個兒子為王。

這時的楚國君儼然一方天子。後來周厲王中興,廣伐東部與南部屬國,熊繹怕給楚國招來禍害,就把自己封的王號去掉了。

然而,楚國的意氣風發剛剛開始,熊繹對長江中下游的征伐是為了獲取銅礦,銅是製造武器的主要材料,掌握了銅,就掌握了能敲撲天下的殺傷性武器。楚人掌握的銅礦資源超過全天下90%之多,壕到隨便造套編鐘就能揮霍兩三噸銅。這是令天下豔羨的資源優勢,也是後來秦國反覆想奪下楚國的原因。他們實在太壕了。

祝融的挫折與楚漢的勝利

曾侯乙編鐘 重2567公斤

歷經熊渠、若敖、蚡冒,到熊通一代,楚國就在江漢間稱霸了。

熊通的胃口遠大於諸位前王,他不滿足於只在漢水之南稱霸,將戰旗揮到了漢水之北。熊通繼位不到三年,就出兵討伐申、隨,申國位於南陽盆地,隨國位於隨棗走廊,申、隨兩國是洛邑與江漢之間的必經之路。也就是說,如果攻下申、隨,楚國雄兵就可以長驅直入攻進東周都城。

然而,這場仗並沒有打成,隨國前去求和,於是熊通就讓隨侯替他去向周天子提條件。熊通讓他傳話說:“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熊通這是在用武力威脅周天子,讓周天子提升楚國的地位。周王室當然沒有答應,熊通大怒,說:“王不加位,我自尊耳!”當即就宣佈自己是楚武王,這開了春秋時代諸侯稱王的先河。

2、重視教育,培養優秀的繼承者

熊通的兒子熊貲是楚文王,就是給和氏璧昭雪的那位。熊通非常重視教育,他從申國請來老師對熊貲進行嚴格教導,學習大國的管理方式。楚文王的文治更在乃父之上。他健全了楚國的法律政令,對待犯罪的王子與平民一視同仁,同時非常明白親賢臣、遠小人的道理,並能身體力行。

熊通在國家管理機制上進行了自己的創新。他攻克權國後,把權國改成權縣,設定最高長官“權尹”進行管理。後來權國貴族聯合權尹叛亂,熊通就把他們遷出權縣,孤立看管起來。後來熊通每攻克一國,就把該國的貴族遷到楚國,然後把該國改成縣來管理。

縣制可謂中國行政管理制度史上的一個飛躍,舊時的分封制極易造成分裂割據,而由中央任命長官並輪替的縣制確保了國家的穩定統一。熊通在行政機制上的創舉可謂石破天驚。

祝融的挫折與楚漢的勝利

楚文王傳楚成王,楚成王是一位極其出色的外交家,他靈活掌握了利用各國制衡趁機發展壯大自己的手腕,開始左右諸國局勢。

楚成王有一系列著名的外交事件,如不費一兵一卒的“圍許救鄭”,以國君之禮待逃亡中的晉文公重耳。其還改變武、文二世向中原擴充套件的策略,轉而征伐東部的淮水流域,一則避開風頭正健的齊國,一則切斷北方獲得銅資源的道路。相較於先君迎頭硬上的霸氣,楚成王更多了迂迴柔和的智謀,運籌帷幄就能漁翁得利。

齊桓公三十年,八國聯合伐楚,駐紮在楚國附近而不向前。楚成王派一位大夫去問齊桓公:“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何故?”

管仲回答,這次來楚國是替周天子處理兩件事:一是楚國不向周天子進貢苞茅,導致周王室祭祀時沒有用來過濾酒的東西;二是西周時,周昭王曾南征荊楚,在漢水溺死,傳言是楚人設計害死的,來問問究竟是怎麼回事。

這顯然是挑起戰爭的藉口。

楚國使者正色說:“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意思是,楚國不進貢苞茅是楚國的錯,以後會繼續進貢,至於昭王溺死在漢水的事情,請您去問漢水好了,跟楚國沒有任何關係。把齊桓公懟的夠夠兒的。

此時的霸主雖然是齊國,但楚國有了可以和齊國抗衡的軍事力量,不然八國也不至於都到楚國邊上了也不敢開打。之後,齊桓公邀請楚國將軍屈完和自己同車閱兵,齊桓公炫耀武力,說:“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回答:“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意思是你們齊國要是一心修好,我們就以禮相待,你們要是較量武力,那我們也不怕你們。

3、全面開花,稱霸天下

經楚穆王,至楚莊王一帶,楚國正式稱霸春秋。楚莊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經過漫長的隱忍和韜光養晦,重整國內治理與經濟,揮師北上與晉爭霸,楚師一直打到東周都城洛邑,問鼎中原。

祝融的挫折與楚漢的勝利

楚莊王問鼎中原

周天子派王孫滿慰勞楚師,楚莊王詢問只曾聽過、未曾見過的象徵天子地位的九鼎詳情,王孫滿委婉地表達獲得天下“在德不在鼎”,意思是即便你們靠武力推翻了周天子,也得不到民心。

楚莊王其實對周天子的位置並沒有什麼興趣,江漢廣闊富庶,比北方這些已經沒落的都邑待著舒服地多。於是,他只是在周王宮外轉了一圈兒,散夠了豪情與雄心,就回去了。

楚人在江漢間盡力發展經濟,耕種,漁獵,開礦,手工業,一樣不少。到了戰國的楚威王時期,楚國就到了極盛。

極盛的楚國,疆域最大,北至汝淮,東接吳越,南控彭蠡,幾乎整個長江中下游流域都在他們的掌握。糧食充足,江漢平原和南陽盆地沃土千里,著名的雲夢大澤,提供豐富的漁獵資源,楚人得意地自詡“魚鱉黿鼉為天下富”。最重要的,楚國控制了整個長江中下游流域的高品位銅礦,這幾乎是整個華夏的軍事命脈。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命大將景翠襲越,殺越王無強,越國諸公子各自離散,從此越國覆滅。這個時候,楚國的威懾力在諸侯間達到巔峰。

三、創業成功,找回主場

楚人的歷史是一部奮鬥史,沒有哪個民族像他們這樣經受如此多傷及根本的磨難,也沒有哪個民族像他們這樣只要一息尚存就能東山再起。說楚人的奮鬥史,就不能只從楚國八百年說起,而是溯源到更早的三皇五帝時期。早在三皇五帝時期,這個部族的經受的打壓和抗爭就開始了。

1、楚人的王霸基因

楚民族起源於山東祝融部落。舜帝命黎為“火正”,保管生生不息的火種,因為他的功勞太大,人們就尊稱他為“祝融”。“祝”是男巫,“融”是火的光耀,“祝融”的意思就是掌管火的大巫。

祝融的挫折與楚漢的勝利

火神祝融

共工氏作亂,舜命黎去誅殺共工部族,黎沒有趕盡殺絕,為他們留下了人口,舜大怒,看準時機隨便找了個藉口殺掉黎,並把他們的後代流放。黎的族人和共工的族人一起進入江漢間,開始最早的拓荒,成為後來人們口中的蠻夷土著:三苗、九黎。

按照《竹書紀年》中的描述,堯舜之間並不是和平禪讓,而是舜帝武力奪權,他把堯帝囚禁在平陽,並且給堯帝的兒子朱丹冠上罪名,流放,使父子不得相見。朱丹跑到江漢間,獲得了三苗、九黎的支援,興兵討舜,然而最終失敗了。舜帝坐穩了正統帝位,三苗、九黎被蓋上了反叛蠻夷的負面定性印章。

初代祝融黎被誅殺後,他的弟弟吳回繼任祝融一職。這時候祝融部落發展壯大,分出八個氏族,向外遷徙。此時的祝融部落擴散出山東,定居河南、河北、江蘇北部一帶。

遷到河南的一支,與從西方遷來的印歐白種人部落融合,接受了這支印歐白人的“羋”姓和脅生神話,融合出“羋”姓部落。這支羋姓雖然衰微,卻是後來光耀楚人的星星火種。

接下來不知什麼原因,這支羋姓拒絕在中原地區繼續發展,或許是來自中原較大部落的威脅,他們沒有像彭、濮等其它支脈那樣臣服於別的王室,而是與早在江漢間開拓的苗、黎取得了聯絡,舉族南遷,進入丹陽、漢水。這支羋姓與苗、黎重新融合,形成我們今天意義上的楚民族。

可以看出,楚人一直被大的部落忌憚、打壓,他們有自己的判斷與行事標準,始終不絕對服從於王權。一山不容二虎,王不見王,楚人不是不忠誠,而是他們自己就是作王的材料。

他們只能當一把手。

楚人建立起漢朝,憑他們在江漢間摸索出的先進經驗站穩了腳跟。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武帝劉徹推行的一系列制度,都能在楚國的舉措中找到雛形。時代向前發展,能登上時代潮頭的人,都是符合時代訴求的人,他們恰好能敏銳地抓住最前沿的風口,成為時代的代言人與推動者。

漢代建立,華夏主體因此得名“漢族”,以“漢”為名。當初一直被汙名化作為“蠻夷”排斥、打壓的祝融部落,終於扳回一次屬於他們的主場,成為華夏大地上的正統。

而當初那些給周天子做高管的異姓公卿至今仍在否?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