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解析密集的知識與典故!

由 黑蛋文化 發表于 人文2022-07-30
簡介”王安石提到了一處景觀,在慧空禪院東面無力遠的地方,有個山洞被人們稱為華陽洞

而人之所罕至焉罕什麼意思

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解析密集的知識與典故!

王安石是鼎鼎大名的歷史人物,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跟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三蘇、曾鞏並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遊褒禪山記》記載在《臨川先生文集·第八十三卷》,這篇散文不是單純的遊記,而是一篇包含敘述和議論的散文,也很符合宋代散文的特徵,結合王安石當時的處境,闡述了具有現實意義的思想。

王安石的散文往往是短小精煉,邏輯性非常強,如果僅從表面的遊記型別來看的話,那麼可能覺得這篇文章的感染力不算太強。想盡可能的去體驗他當時的心情,就需要還原一下當時人物所處的環境,以便發掘出文章所表達的思想。

“遊褒禪山記”,王安石“遊”的是褒禪山沒有錯,但“記”得究竟是什麼?需要簡單捋一下他早期的經歷,也就是他青年這段的經歷: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二十二歲的王安石考中了進士。當時他考中的是第四名,被任命為校書郎籤書淮南判官,直到慶曆五年(1045)任職期滿。在這期間,正值范仲淹主持慶曆新政,我們從前在《岳陽樓記》裡面看到:“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就是在這段時間。王安石親眼目睹了范仲淹改革失敗的全過程,這件事情對他觸動非常大。

慶曆六年(1046),王安石被授予了新的職務,以大理評事知鄞縣。知縣的品級雖然是不太高,但卻能直接掌握著一些地方的權利。所以王安石在鄞縣初步實驗了自己的改革措施,他的改革其實從這個時候就開始醞釀了。直到皇佑二年,三十歲的時候任職期滿。

宰相文彥博推薦他出任館閣職務,這種推薦對個人前途來說是非常有利的。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秘閣,館閣的職銜是虛實兼備的,它屬於當時的人才儲備處,也是很多人嚮往的清貴官職。但是王安石堅辭不受,他更中意那些直接接觸社會運轉的地方官。

於是他在三十一歲的時候,也就是皇佑三年秋(1051)被委任為舒州通判。舒州就在安徽潛山;“通判”是帶監察屬性的州佐官。王安石在舒州工作了整整三年的時間,直到他三十四歲的時候(1054),宋仁宗至和元年初任職期滿。

歐陽修舉薦他入朝擔任諫官,這也是對個人前途非常好的一種推薦。但王安石依然不願意接受這個任命,足足拖延了有半年多的時間。在這期間,他遊覽了含山縣的褒禪山,之後寫了這篇《遊褒禪山記》,按他的落款是七月份寫的。歐陽修最後沒有拗過他,兩個月之後,王安石被任命為群牧判官。

王安石的履歷時間線是非常嚴密的,尤其是考中進士之後的青年時段。從淮南到鄞縣再到舒州,他每一任官職都是任滿離職聽調。期間多次拒絕入朝任職,明確表示想留在地方作官,他有著自己非常深遠的想法。

《遊褒禪山記》是王安石三十四歲時的作品。

剛剛在鄞縣的地方官任上小試鋒芒,又在舒州目擊了百姓的困苦生活。所以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也是他面臨人生路線選擇的時候。藉著一篇遊記抒發了自己的感想,而這座小小的褒禪山也因此而名垂青史。

褒禪山是安徽含山縣北部的一座山。

海拔僅有四百八十多米,並不是多麼雄偉宏大,沒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勢。但是唐代的劉禹錫曾經說過“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含山縣在唐代是和州的轄地,當年,劉禹錫出任和州刺史的時候,就在隔壁的和縣寫過“陋室銘”,而王安石寫了含山縣的“褒禪山”,兩地相距也就是三十公里左右,距離歐陽修的“醉翁亭”也僅有八十公里左右。歷史人物在地圖上留下的座標。

王安石從舒州任滿之後,不願意到朝中擔任諫官,這中間有幾個月的空閒時間。雖然在職務上是空閒,但心理上未必就是輕鬆的,因為他也不能保證自己究竟會去向何方。也就是在這段空閒的時間,他和自己的弟弟以及朋友來到了含山縣的褒禪山。從他登山的那一刻起,心裡就是裝著很多事情的。所以這篇遊記並沒有太多的寫景,反而有大量的議論。

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解析密集的知識與典故!

《遊褒禪山記》密集解析: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王安石先說明了這座山的名字的來源,開篇言簡意賅。

“褒禪山”:

也叫做華山。這是古早以前的名字,後來因為這裡居住過一個人而更名。

“浮圖”:

是佛教梵語的音譯,也稱為浮屠。有的時候特指佛塔,“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但在這裡是特指佛教的和尚。

唐代僧人慧褒當初住在這裡,他圓寂以後就葬在此處。

“始”:

就是最初的意思。

“舍”:

是名詞作動詞,建造屋舍居住的意思。

“始舍於其址”

就是當初在這裡建造屋舍定居。

“而卒葬之”:

“卒”

是最終的意思,在此處表示去世之後;

“葬”:

是動詞表示埋葬。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

其實這句話原本不需要點斷的。是描寫慧褒和尚在這裡有始有終。就是終盡的意思,用來表示慧褒去世之後,但是不能釋義為人物死亡。

“始卒”

就是始終;我們看《黃帝四經》當中說的:始於文而卒於武,天地之道也。相同的句式說的非常明確。

這座山原來就叫華山,因為慧褒和尚在此定居歸葬,所以後來改了名字。

“以故”:

就是因此;

“故”:

就是指慧褒在此定居安葬的這件事。

“其後”:

就是在那之後。這裡的“其”應該是指事代詞,表示慧褒和尚去世之後。

因為他在此定居安葬的緣故,在他去世之後就把華山稱為褒禪山。

“名之曰褒禪”:“名”

是動詞,表示命名;把這座山命名為褒禪。

“禪”

也是佛教的術語,是一個梵語的音譯。

“褒禪”

就是慧褒禪師。原來的華山就改名為褒禪山。此後,這裡就變成了充滿佛教氣息的山。

王安石交代了名山的變易,在後面也特別提到了寺院。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他說,今天所謂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慧空禪院就是當時山上的寺院,王安石遊覽的時候就叫這個名字。他道出了寺院的本源“褒之廬冢也”,此處的“廬冢”是為守墓而搭建的屋舍,就是指弟子為慧褒和尚修建的寺院,名字叫做慧空禪院。這是褒禪山的人文地標,而山上還有其他可以遊覽的地方。

“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王安石提到了一處景觀,在慧空禪院東面無力遠的地方,有個山洞被人們稱為華陽洞。原文寫的是華山洞,這是古籍上的訛誤,其他地理類的古籍均有正確記載,這個山洞叫華陽洞。其實我們看他接在後面的句子就知道了,他前面說慧空禪院東面有個華陽洞,後面就指明瞭這個名稱的來源。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其”是代詞指是這個山洞;因為山洞在華山之陽,所以稱為華陽洞。古代山南水北稱陽,這個山洞就在山南向陽處,把地理特徵交代的非常詳細。

王安石從褒禪山的名字演變,引出唐代慧褒和尚的事蹟,再自然轉換到了慧空禪院。以慧空禪院為座標,再擴充套件到五里外的華陽洞,既是地理的變換,也是故事的延伸。他們幾個步行朝華陽洞走去,並沒有等進到洞裡再鋪設文字,而是在接近洞口的時候就開始描寫。

“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幾個人漸漸走進了華陽洞,距洞百餘步離華陽洞差不多有一百多步的時候,看到地上倒著一塊石碑,“有碑僕道,其文漫滅”。

“僕”

:的本意是向前傾倒;“僕道”就是僕於道的省略。

王安石看到地上倒著的石碑,碑文已經看不太清楚,“其文漫滅”:“漫滅”就是因為磨損而模糊不清;碑文受到風雨的侵蝕而磨損,大多數的字都已經模糊不可變了。

他觀察了半天只認出了部分文字,

“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這句話我們今天理解稍微有點繞,獨是個副詞是僅僅的意思,其是個代詞,它指的是碑文中的一部分文字。那麼是哪一部分呢?就是後面提到的兩個字:“為文”。

這個“為”字是動詞成的意思。我們看《文心雕龍》裡面說過:“精理為文秀氣成採”,成為是相對使用的。“為文”就是形成文字。因為碑文大部分已經被侵蝕磨損,只有少部分還能形成較為完整的文字,就是王安石這裡說的“為文”。

“猶”是猶然的意思。

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僅僅其中能形成完整文字的部分,依然可以辨別出花山的字樣。王安石在勉強能辨認出的碑文當中,得知這座山原名叫花山。開頭說過,這座山也稱為華山,而石碑上記載的是花山。王安石記錄了這兩個名稱之間的關聯。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他說今天都說褒禪山又名華山。字音按照春華秋實的華來讀,這屬於是讀音方面的錯誤。上古時期只有華字,而沒有花字,後來出現了花這個俗字,就不再用華來表示花朵。人們漸漸習慣了文字的演變,把褒禪山稱為華山。

實際上,它名字中的華原本是花的意思。王安石根據殘碑上的文字做了考證,他應該不只是僅看到這兩個字,而是辨識了一部分文字之後的總結。但是不管是花山還是華山,都已經是前塵舊事了,現在這座山就叫褒禪山。

看過了石碑之後,幾個人來到了華陽洞前。

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解析密集的知識與典故!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

褒禪山華陽洞分為前洞和後洞,他先描述了前洞的地理特點“其下平曠,有泉側出”,前洞下面有著平緩廣闊的地勢,左側還有清澈的山泉流出。有許多人前來遊玩並留下標記“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

“記遊”

就是在遊歷過的地方題詩寫字。

華陽洞的石壁上有很多古人的題記。王安石說,前來遊覽的人非常多,這就是被稱為前洞的地方。不過他們一行人並不是從前洞進入的,他們選擇了另一個入口。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

經由山路向上爬了有五六里,他們來到位於山上的洞口。“

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窈然”就是幽深的樣子。他說這個山洞看上去幽深難測的樣子,大家往裡面走了一段距離,感覺非常寒冷。“入之甚寒”是王安石當時的體驗。

華陽洞是天然的石灰岩溶洞,洞裡面和外面的溫差都有二十度左右。所以讀者們你會看到有很多沒有經驗的人凍的直哆嗦。而且華陽洞還是非常長的,據探明全長差不多有五公里左右,目前開放遊玩的約有一千六百米。今天已經是前洞和後洞打通,並且增加了各種方便步行的設施,可是我們去的時候,依然還是感覺有點怕的。

當年王安石去遊玩的時候,可還是純天然未開發的狀態,沒有任何攻略可以借鑑。

“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

他說探究起這個山洞的深度,很多資深的旅遊者都未能走到盡頭。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後洞。看來進洞之前還是做了一點功課的,應該是有當地人說起過這個山洞太深了,還沒有人觸及到盡頭。

“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王安石此行共有五人,包括他的兩個弟弟,還有另外的兩個朋友,他們是有備而來的。

“餘與四人擁火以入”

:這裡的“擁”是持的意思,我們看《史記·項羽本紀》當中記載的項羽在鴻門宴上要殺劉邦,樊噲拜劍擁盾入軍門。“擁盾”就是手持盾牌的意思。王安石等人是手持火把進入了華陽洞。

現在華陽洞口還有他們幾個人的雕像,舉著火把的形象做得非常生動的。我們如果親自到華陽洞裡面走一走,才能深切體驗到王安石當年的感覺。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這裡的“其”字是語助作為虛詞的。他說這個山洞越進去,地形越複雜,繼續往前走也就越難。而觀賞到的景象也隨著深入而越來越奇幻。因為華陽洞裡面遍佈著奇異的鐘乳石,甚至還有潺潺流水,越往裡面走,越是變化萬千。

《遊褒禪山記》寫到這裡,其實就開始埋伏議論的基調了。王安石說自己走的路越往前走越艱難,但是越艱難的路,越是能看到非凡的景象。他當時連續多次拒絕入朝任職,有很多人是不理解他的,沽名釣譽的帽子其其實暗地裡也已經給他戴上了。本來就是帶著壓力來到褒禪山的。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