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赫爾學習理論:學習習慣的形成基於人對學習反應的積極性

由 弗洛伊德談教育 發表于 人文2022-07-28
簡介赫爾的基本學習理論,便是習慣的鞏固,建立於重複練習與繼續強化,以堅定刺激與反應間的聯結,而其中起促進作用的因素便是驅力

條件反射屬於什麼反饋

條件反射與操作條件反應,皆屬於刺激與反應的聯絡主義。自從本世紀初,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說,由俄國傳到美國後,美國的心理學家們便非常愛好,分析他的理論,重做他的實驗,辨別其中的優點與弱點,求謀有所改進。在這方面研究最有成效的,乃是哈佛大學教授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應說。

為著證實操作條件反應的假設,斯金納設計了一個實驗箱。箱內有一槓杆,內部聯絡著食物槽。如若按動這槓桿,則有一粒可食的丸子滾出來落在槓桿下面的盆子裡,為按槓桿的報酬。上面有燈,為強化的標誌;燈亮時,表示按槓桿會有食物出來;燈熄時,即使按槓桿,也無食物的供應,這個器具人皆稱之曰“斯金納箱”。受試為鼠。

在箱內來回幾次之後,它便學會了對於燈光的辨別,與按槓桿的效果,光亮與黑暗為食物有無的表徵。在這實驗的裝置中,槓桿的本身,沒有強化的作用。它只是操作的工具,所以這個實驗研究又稱之曰“工具的條件反應”。能夠起強化作用的刺激,主要的是食物。

赫爾學習理論:學習習慣的形成基於人對學習反應的積極性

這是在按槓桿而做了工作後的報酬;然而獲得報酬,還有一個條件;這條件便是燈光。在這裡燈光也有強化作用,因為它是操作後有無食物報酬的指標。這種作用,斯金納稱之曰次級強化作用。這次級的強化作用,對於較高的動物,更有學習的價值。當然,這還是一個假設,為了要證實這個假設,還須再度的實驗。

次級強化的作用,在實驗情境內,為首級強化劑的代表,正等於在人類日常生活中,用錢交換食物一樣;只要有了錢,便可以買到任何食物,所以它的價值等於食物。這錢便具有次級的強化作用。斯金納在這方面所做的第二種實驗,便是要證實次級強化作用在高等動物的學習上,究竟產生什麼影響。

在這個實驗中,受試者為黑猩猩。當他工作之後,所得的報酬,不是直接地取得食物,而只拿到餐票。要將這餐票塞入一種機器內,則食物便會自動地出來,所以這餐票具有交換食物的價值,並有次級強化的作用。在實驗中黑猩猩可以做多種工作,搬運磚塊,便是一例。他須將磚塊從場地的東邊,搬運到場地的西邊。

赫爾學習理論:學習習慣的形成基於人對學習反應的積極性

當搬到最後一塊時,便見著了餐票,為他工作後的報酬。黑猩猩受到這樣的訓練幾次之後,便學會了,於是他就為了取得這餐票,很努力地工作,藉以獲得食物。有時他還珍惜這餐票,有了多餘時,則儲存起來,以備將來應用。在這象徵的學習中,次級強化劑便是一種次級的目標物,亦可視為一種沿著道路以達到目標的里程碑;雖則它不能直接地滿足慾望,但乃是滿足慾望的必要手段。

當斯金納這種操作條件反應的實驗成功之後,有多少心理學家略予變動,而重複他的實驗,多以兒童代替動物。克拉斯納綜結了四十六個實驗的結果,其中有三十四個(即74%)是成功的,這表明操作性的條件反應,在人類的學習中,亦有實際的應用價值。

條件反射與操作條件反應的實驗情境對比起來,我們便可看出兩者之間的異點與同點,這在教學上,頗有啟發。在條件反射的實驗情境中,狗並未從事工作,即可得食,這和西方諺語:“不工作不得食”(與我國的“不勞動不得食”同義)的主旨不相符合。

赫爾學習理論:學習習慣的形成基於人對學習反應的積極性

在操作條件反應實驗情境中,小鼠先有操作(按槓桿),然後食物才滾出來,作為勞動後的報酬;這在人類學習上,寓有努力求知,產生效果的激勵作用。在條件反射的實驗情境中,狗為繩索繫著,以防逃走,所以沒有自由活動的可能。在操作的條件反應實驗情境中,小鼠在實驗箱內,無拘束,無壓力,可以自由自在地跑來跑去,認識環境,以作有效的反應。

這種情況,在人類方面,教師對於學生的學習,不加任何壓力,讓他自由地運用思考,乃是啟發智慧,培養能力的必要條件。條件反射與操作條件反應的實驗情境中,都有次級強化的設施;前者為鈴聲,而後者則為燈光與餐票。這種代表性的強化物,足以訓練動物的辨別力。這在人類學習中,如給予獎金以代替獎品,具有同樣的意義。

上述兩種實驗情境,引伸到人類的學習上,操作條件反應的實驗,顯示多方面改進的優點;然而巴甫洛夫的實驗有創始之功,在條件反應的學習心理研究方面,起了相當的引導作用;包括斯金納的實驗在內。操作條件反應的理論,便是從條件反射說脫胎而來。不過我們特別強調改進,目的是鼓勵在任何方面,繼起的研究者,要注重研究上的進步。

赫爾學習理論:學習習慣的形成基於人對學習反應的積極性

美國心理學界的聯結主義者,自從桑代克因試誤說受到多方面的責難後,赫爾以另一種姿態出現。他用數理演繹法來說明刺激與反應的聯結,以形成習慣行為。在學習上為了要建立一種理論體系,他擬定了多種假設,用動物實驗來證實,認為這是科學研究最有效的辦法。

在赫爾的理論系統中,驅力乃是有機體當時內部的狀態。由於生理上的需要之未得滿足,而發生要求滿足的一種內在力。這種內在的力,足以加強學習者活動的能力,促進努力,以達習慣的形成;所形成的習慣,即由於在神經方面有了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因此他用符號,sHR來表示。強化作用導致重複學習的驅力加強。他把一切的學習都歸屬於習慣的形成與習慣的鞏固。

赫爾的基本學習理論,便是習慣的鞏固,建立於重複練習與繼續強化,以堅定刺激與反應間的聯結,而其中起促進作用的因素便是驅力。驅力與習慣的關係至為密切;所以赫爾認為如若缺乏驅力,則習慣不鞏固;習慣不鞏固,則學習等於零。

赫爾學習理論:學習習慣的形成基於人對學習反應的積極性

赫爾認為有機體往往為了酬賞的大小與多寡,而決定自己努力的程度,即是酬賞愈大,則驅力愈強,而所建成的習慣聯結便愈堅固;然而實驗的結果未能證實他的這個假設;因此他在理論體系中,加入一種新的概念,即是誘因的激勵作用;而修改原來的假設成為:強化的大小隻影響誘因的激勵作用,而不是影響習慣的強度。

正如製造工廠的工人要增加生產的能力,如若從養成習慣來說,則必須用相當長的時間來訓練,才可進步;但若用誘因(如獎金獎品等)的激勵,則立刻奏效。這是赫爾在學習因素上所加的新信念;但並非對於習慣形成的基本信念,有所動搖。

基於習慣形成的原理,赫爾引用了另一概念,即興奮性的潛能,他用符號,sER來表示,認為這乃是由於驅力、強化與嘗試的次數,同時起作用而產生的一種中介變因,用數理的方程式來表示則可寫成:sHR=sERXDxK。意即由於某種刺激引起某種反應,取決於重複的練習而形成習慣,並受有內部驅力與外界誘因的影響。

赫爾學習理論:學習習慣的形成基於人對學習反應的積極性

這在學習者方面,便是知道如何去作,懂得作了有什麼報酬,而使自己的慾望有所滿足。這幾種因素的總和作用,便可建立習慣系統。赫爾把興奮性的潛能視為中介因素;由於這種中介因素的影響,乃產生學習的結果。

在赫爾的理論體系中,學習反應的積極性,便是習慣的形成;而其消極性,便是習慣的消失(或遺忘),正如條件反射中的消退作用一樣。反應的積極與消極兩方面,都可以作客觀的觀察與測量。赫爾認為當興奮性潛能增加,則反應的體積、速度、與次數都隨著增加;而且抵抗習慣的消退,保持聯結的牢固;所以反應的體積、速度與消退的抵抗性,乃是學習情境中的隨變因素。由於這類因素的作用,乃產生學習的結果習慣的形成。

在赫爾的學習系統中,所著重的為三類因素的傳遞影響。首先由於有機體內部的驅力與外界的強化,乃導致習慣的形成。所形成的習慣具有強度、速度、與抵抗消失(即遺忘)的作用(這屬於隨變因素)。綜合來看,赫爾很有野心努力於建立一廣泛的學習理論體系,很想將所有的學習,都歸納於習慣形成這一概念之下。

赫爾學習理論:學習習慣的形成基於人對學習反應的積極性

如若要問他:“學習者學什麼?”他會回答:“刺激與反應間的聯結。”再問他:“如何學習?”他會告訴你:“透過重複練習,累積經驗,養成習慣。”至於習慣的養成,他還要加上生理的解釋,乃是在內導與外導神經衝動之間的動力關係,而將刺激與反應組成聯結;這便是他的學習理論重心。

赫爾未完成的學習理論,似乎已由他的學生史賓士承擔;不過史賓士只引用了赫爾的誘因激勵;但特別著重預期的目標。他以為目標的達到,較之強化作用,在學習上更為重要。這是赫爾、斯金納等所忽視的重要因素;可是為萊溫、托爾曼等所強調的學習關鍵。從這裡便可看出聯結主義者對於學習的認識理論,有所遷就的傾向。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