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晚明江南士人風雅錄,展現中國自古以來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格調

由 楓媽染上世俗 發表于 人文2022-07-27
簡介在當代作家趙柏田的再版書籍《極致審美》一書中,內容就聚焦於明朝嘉靖時期至明末清初的百餘年裡,江南各方人士在飲茶、焚香、造園、鑑藏、聽曲、繪畫等方面的廣泛愛好,還原了晚明時期的風雅逸事

黽勉從事不敢告勞怎麼讀

花有花道,茶有茶道,文化總是比人要長久。當古代的人們將自己的精神世界,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他們在享受生活趣味的同時,也創造了一個時代的審美。

在當代作家趙柏田的再版書籍《極致審美》一書中,

內容就聚焦於明朝嘉靖時期至明末清初的百餘年裡,江南各方人士在飲茶、焚香、造園、鑑藏、聽曲、繪畫等方面的廣泛愛好,

還原了晚明時期的風雅逸事。

晚明江南士人風雅錄,展現中國自古以來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格調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說的那樣:“沉重的是時代,輕逸的是美學。”隨著書中的人物經歷被時間串聯起來,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人與藝術的相知,還有個人命運的起伏與滅國後的苦悶。

還原了晚明時期的風雅逸事。

項元汴是明朝嘉靖、萬曆年間有名的大收藏家,他把一生的時間都耗在收藏古書古畫上。據翁同文教授統計,他的天籟閣裡曾經收錄了二千一百九十多件藏品,相當於半個故宮博物院。

至於天籟閣的得名,則與項元汴收藏的一把晉代鐵琴有很大關係。它是由晉朝制琴名家孫登打造的,長約一米二,重漕平十斤六兩,琴面琴底均有細冰裂紋,琴背上更有“天籟”兩個大字。

晚明江南士人風雅錄,展現中國自古以來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格調

同時代的文人、畫家、古董商人,包括李日華和董其昌在內,所有出入過天籟閣的人,都為這些珍貴的藏品所傾倒:商朝的彝鼎、漢代的玉器、晉唐宋元的法繪名帖、永樂朝的漆器、宣德朝的香爐,可謂應有盡有。

這些藏品既表現了項元汴對古代藝術家的讚賞,也彰顯了他的身份和品味,使其進一步得到周圍人的認同。換而言之,這種對古物的追捧,實際上一種時尚風氣。

遺憾的是,在項元汴去世半個世紀後,他一手打造的藝術王國因為清軍入城而土崩瓦解,諸多藏品也從此散落人間,只留下一個被後人津津樂道的傳奇。

一座天籟閣,抵得上半個博物院

作為明朝著名的戲劇作家,湯顯祖創作了多部備受大眾喜愛的戲劇作品。其中,包括被譽為中國四大古典戲劇之一的《牡丹亭還魂記》。

這部戲劇講述的是痴情女子杜麗娘因情入夢,抑鬱病逝,又死而復生,與書生柳夢梅結為夫妻的曲折愛情故事。

晚明江南士人風雅錄,展現中國自古以來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格調

在湯顯祖看來,情愛是生命的底色,可以抵抗遺忘,抵抗時間,甚至超越生死。而杜麗娘勇敢和執著,正是那個時代女子所缺少的。

諷刺的是,在故事的最後,當杜麗娘重回人間,她變成了一個恪守禮儀的大家閨秀,明確拒絕了柳夢梅的求歡,要求其明媒正娶。因為“鬼可虛情,人須實禮。”

每個人都不得不在夢想與現實之間尋求平衡,以求在世人眼中不那麼出格。或許,人真的只有在幻夢中,才會無懼時代所給予的種種束縛。

一部《牡丹亭》,道盡多少世間真情

在今人眼中,封建朝代的更替,似乎再正常不過了。然而,對於親歷者來說,卻意味著無盡的痛苦,如同沒有根的浮萍,來去自由,但失去了內心的依仗。

生活於明末清初的中國人物畫大師陳洪綬,就是親歷者之一。和其他想要謀取一官半職的人不同,他始終遊離在清廷之外,醉心於自己的繪畫創作。

晚明江南士人風雅錄,展現中國自古以來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格調

當陳洪綬把自己對故國故鄉的哀思融入筆端,又創造出具有鮮明特色的高雅藝術。比如,《戲嬰圖》《蕉林酌酒圖》《玉堂柱石圖》《無法可說圖》《梅石圖》等。

伴隨著江南文人、隱士、才女的陸續登場,他們與器物的愛恨糾葛,共同構成了一部鮮活的晚明生活史。另外,書中還有大量古香古色的藝術作品,可供觀賞。

一場時代劇變,說透晚明社會生活

晚明江南士人風雅錄,展現中國自古以來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格調

極致審美:晚明南方士人風雅錄極致審美:晚明南方士人風雅錄

檢視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