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那條溪,那個園

由 紫竹漫步 發表于 人文2022-07-19
簡介那條溪,那個園作者 山東濟寧日報社高階記者 張玲誦讀 濟寧任城電視臺資深編輯胡保玲那條溪美名黃花溪,那個園被喚作偶園

彎腰捧腹什麼意思啊

那條溪,那個園

作者 山東濟寧日報社高階記者 張玲

誦讀 濟寧任城電視臺資深編輯胡保玲

那條溪美名黃花溪,那個園被喚作偶園。

那條溪,那個園

那條溪,那個園

高山流水覓知音,明山秀水喜相逢!春和景明、鮮花盛開的時節,幾個親朋摯友萌生了踏青、春遊的念頭。

時間定為兩、三天,且多數人沒去過,便確定為青州了。於是,便與那條溪,有了一次愉悅的相逢;於是,便與那個園,有了一次美麗的遇見!

黃花溪位於古齊國首都臨淄之東,青州西南。乾坤靈氣的魯山餘脈,經過歲月輪迴,歷經四季交替,形成了美輪美奐、如詩如畫的黃花溪。

那條溪,那個園

那條溪,那個園

黃花溪有緣起林、逍遙津、普渡舟、覺悟山、黃花坡、牛頭山六個景觀區組成,而峪谷懸月、丹崖映日、識心觀瀑、禪海聽濤、天雨擊鼓、梵花照碧、佛崖無語、天梯入雲、蘭若隨緣、紺橋普渡、牛山無塵、古村靜慮共十二個景點則出神入化,格外引人入勝!

那條溪,那個園

那條溪,那個園

春日的黃花溪鮮花盛開,百花爭豔:迎春花、玉蘭花剛剛謝幕,海棠花、杏花便紛至沓來,桃花、梨花還未走遠,櫻花、牡丹便接踵而至!

那條溪,那個園

那條溪,那個園

原始的森林、交錯的溝澗、純淨的空間,山谷的幽鳴,使人沁人心脾、神清氣爽;清泉汩汩、水流潺潺,令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而錦鯉遊動、蝦蟹同樂的美景,更讓你忍不住為之駐足觀望、望溪嘆止!

偶園則位於青州城南,是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馮溥的私家花園,當地人稱為“馮家花園”。因為馮溥在京城為官時住在萬柳園,所以他就將皇帝賜給他在青州的宅第稱為“偶園”,取“無獨有偶”之意。

那條溪,那個園

封建時代的官僚,大多順從皇帝的旨意,敢於直諫的不多。馮溥為人堅強不屈,剛直不阿,深受百姓敬仰;他為官不畏權貴,直言不諱,納言進諫,獲得了康熙皇帝的厚愛;他進諫為公,納言為民,為民請願,深受世人欽佩與敬仰

偶園的規模雖不大,但它結構嚴謹,佈局得體,別有一番情趣。偶園內亭閣棋佈,怪石嶙峋,泉水叮咚,曲徑通幽,竹柏森森,花木隱翳,充分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園林建築藝術。

那條溪,那個園

偶園內古代奇石眾多,園中的十三塊“太湖石”,玲瓏剔透,造型別致。而景觀大道兩側,花木之間就隱藏著的四塊大奇石:“福、壽、康、寧”為天然的太湖石。這些奇石玲瓏剔透,氣度不凡,皺、醜、漏、透、瘦皆備,為園中奇石之冠,實為極品,在當時就有“一兩石頭一兩銀”的說法。久而觀之,四石“疏可走馬,密不通風”,蘊涵著書法篆刻的神韻,其外形輪廓、特徵分別酷似繁寫體的“福、壽、康、寧”四字,令人回味無窮。

那條溪,那個園

偶園主要的建築有:一山(三峰假山),一堂(佳山堂),二水(瀑布水、洞泉水),三橋(大石橋、橫石橋、瀑水橋),三閣(松風閣、雲境閣、綠格閣),四池(魚池、蓄水池、方池、瀑水池)、四亭(友石亭、一草亭、近樵亭、臥雲亭)。

最有趣、最難忘的當屬一行八人在臥雲亭中午餐了。由於距離中午集合的時間尚早,三嫂提議在園中進餐,三哥便選定了臥雲亭。

那條溪,那個園

誰曾想:這次獨出心裁、別出機杼的午餐令兄弟姐妹怡然自得、樂以忘憂!

品嚐著大姐自帶的涼拌青菜,抿一口三哥帶來的家鄉小酒,咬一口二姐切開的甜瓜、蘋果,嘗三姐醃製的鴨蛋,別具一格、饒有情趣!這個時候,壹品草民的國計民生時評似乎引人入勝,別有天地,而“內向人”幽默、風趣的講解則令人彎腰捧腹、撫掌大笑!

“山青青,水碧碧。

高山流水韻依依,

一聲聲如泣如訴,

如悲啼。嘆的是:

人生難得一知己,

千古知音最難覓!

——-

這個時候,電影《知音》的主題曲忽然在耳畔飄響。

是啊,知音就是悲傷時可以傾訴的物件,知音就是希望分享快樂的同伴;知音是人生旅途的驛站,供你休憩,任你停泊。

相遇知音無所求,心靈共鳴便足夠!

人生在世,為求知音踏千山,走萬水,得一知己足矣!

那條溪,那個園

作 者 張 玲

作者簡介:

張玲,濟寧日報社高階記者,山東散文學會會員,濟寧朗誦協會副主席。從事新聞工作三十年。先後在《濟寧日報》、《大眾日報》、《法制日報》、《散文》等全國各大報刊發表新聞稿件數千篇,散文數百篇,並多次榮獲市、省、國家級獎勵。1999年,山東省出版社為其出版長篇報告文學集《明珠耀闕里》;2000年,中國作家出版社為其出版散文集《翻閱生命》。2017年4月,其散文《母愛無言》榮獲第四屆全國文學藝術大賽一等獎。2017年10月,其散文《追逐幸福》榮獲第三屆“中華情”全國詩歌散文聯賽金獎。

那條溪,那個園

朗 誦 胡保玲

誦讀者簡介:

胡保玲:濟寧任城廣播電視臺市場部主任,資深編輯、主持人。1990年從事廣播電視工作,現仍工作在電視臺一線部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