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為什麼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看的是什麼?

由 舜網 發表于 人文2022-07-17
簡介孩子最初的安全感來自於父母的擁抱和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滿足,也就是除了抱抱,你對孩子悉心、充滿溫柔的照顧是建立依戀關係的最主要方式,比如餵奶、換尿布、準備吃的東西、穿衣、洗澡、帶孩子外出或者去看醫生等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什麼意思

在過去,老人們常常見到人家的小孩,一問幾歲了,主人說三歲了,老人笑嘻嘻的哄上一陣子,問上幾句話,試探孩子反映答覆後,感到孩子的智力好,體質好,相貌好,就連連誇讚,說肯定大了是有出息,有前途的,是個了不起的材料,要好好抓養,你以後靠孩孑有享福的命。這樣的話和人見的太多太多了。我的分析是看的體質,相貌,然後是大腦發育的試探與觀察,大腦建全的孩子,能表示式語言的對應。若是智力差的孩子,反應與表示上有所遲誤的,是觀察嬰兒體質的一個普遍說法而已。

為什麼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看的是什麼?

雖說,3歲也好,7歲也好,從這麼屁大點的小孩身上就要斷定他的今後,這未免有些武斷,但這句話所揭示的也並非全無道理。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曾對近千名兒童做過一個從出生一直到成年的追蹤研究,結果表明:5歲前是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如果把17歲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麼孩子在4歲前就已經獲得了50%的智力,其餘的30%是在4~7歲間獲得的,剩餘的20%則在7~17歲間獲得。兒童心理專家和教育家們把從出生到3歲這個階段稱為嬰幼兒期,從上述的實驗中可知,這個階段是兒童的感覺、記憶和思維的形成過程中最為敏感的時期。

這時的兒童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家長的言傳身教成為他性格形成的主要來源,孩子性格的雛形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這就是“3歲看大”的科學解釋。兒童心理專家和教育家們把從3~7歲這個階段稱為學前期。所謂“7歲看老”是指在7歲時幼兒的個性傾向開始形成,從上述實驗中可以看出,這個時期,孩子的智力水平已佔到80%,可以說,孩子的個性已基本定型。

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雖然也會有一些改變,但這種變化不會太明顯,更加很少會從根本上有所改變。很明顯的,一個人在幼小時期形成的個性,會影響到他未來的學習、事業、婚姻、家庭和社會等方方面面。這就是“七歲看老”的由來。所以在七歲之前,父母如果覺得孩子性格上有什麼不妥的地方,一定要及時進行糾正,哪怕是三兩歲時,也千萬不要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等大點再教育;或者抱著“等孩子大了,自己改好”的想法。“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要互相的埋怨、或者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把時間浪費在不重要的事上,我們更應該從現在開始,努力做好這幾點,讓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

1、創造有規律的環境。最基礎的就是你要給孩子創造有規律的環境,讓孩子的大腦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時,他就會感到安全。規律的環境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減少焦慮。你可以試著在家裡建立個相對固定的時間表來給孩子穿衣、餵食、洗澡、哄他睡覺,這樣的作息會讓孩子感到舒適、平靜、並且養成較快入睡的好習慣。有研究表明,孩子剛出生的頭幾個月,住所穩定、作息穩定,甚至是家人跟他的交流語言也相對固定,會讓孩子覺得更安全。2、關心孩子的需求。除了提供環境,你還需要關注孩子的需求。孩子最初的安全感來自於父母的擁抱和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滿足,也就是除了抱抱,你對孩子悉心、充滿溫柔的照顧是建立依戀關係的最主要方式,比如餵奶、換尿布、準備吃的東西、穿衣、洗澡、帶孩子外出或者去看醫生等。這些是孩子生存的基礎,孩子能夠識別出誰在關心他,誰在照顧他,並對這個人產生依戀。3、日積月累,彼此靠近,讓依戀繼續。即便孩子慢慢長大,你也需要好好經營你們之間的依戀關係。當孩子不需要你餵奶、走路也不需要扶、也不會一天到晚讓你抱著了,甚至他開始自己上床睡覺了。你可能會有點失落,心裡想“孩子果然越大越跟我不親了。”實際上,雖然孩子一天天長大了,但大腦仍然需要後葉催產素,他們仍需要得到父母的愛,以及由此帶來的安全感。人與人要彼此靠近才能感到安全。我們有很多辦法和孩子肢體接觸、保持跟孩子的依戀。4、與孩子進行雙向交流。在和孩子的溝通中,要使用雙向交流。孩子漸漸長大,活動的主要空間也從家變為幼兒園、學校。每天回到家,你可能都會迫不及待問孩子一連串的問題,“今天幼兒園有什麼好玩兒的,你玩了什麼玩具,跟誰一起玩兒了?”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興沖沖地跟自己講他自己的事兒,他有什麼高興的,難過的,期待的,想知道他的一切。可是當孩子慢慢長大,面對你每天千篇一律的“審問”式提問,他開始不願意說了 。

推薦文章